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60年前人民大會堂的奇蹟,各地工藝美術作品雲集,工藝絕版堪稱經典

60年前人民大會堂的奇蹟,各地工藝美術作品雲集,工藝絕版堪稱經典

1959年9月,中國人民大會堂落成,會議廳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字來命名,中央布置各省選送最能代表當地工藝水平的手工藝品進京,這個任務落到了那些深藏民間的工藝師身上。圖為福建廳正門處,著名漆器藝術家鄭益坤設計製作的巨幅屏風漆畫《凌波仙子》。

在人民大會堂的接待廳門口,這幅《迎客松》鐵畫成為大會堂近60年歷史的見證者。它是由200公斤熟鐵,用最原始、最耗時、最耗工的鍛鋼技術鍛造,那成千上萬個松針,都是用鐵鎚一根根敲出來、再逐個鍛接在一起。

鐵畫《迎客松》從主幹到枝幹的組接奇巧無比,重重疊疊,一圈圈鱗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正是各種形狀的錘痕效果。

而它的每一節小樹枝,由60到80枚松針為一組,鍛接而成。

那時候,沒有電焊機,全部都是通過手工,一根一根鍛打出來,在連接主枝幹時,工人將剛剛從爐里燒紅的枝幹趁熱鍛打在一起,這幾秒鐘的時間,需要多人配合,步調一致。

這件無價之寶的落款上沒有工匠的名字,只留下「蕪湖鐵畫」4個字,它是集體創作的結晶,由安徽省著名畫家王石岑創作、鐵畫藝人儲炎慶帶著他的八大藝徒和幾十個工人共同完成。圖為儲炎慶和他的女兒儲金霞,如今74歲的儲金霞成為蕪湖鐵畫的第五代傳人。

1959年,中外賓客歡聚人民大會堂,周總理信步走到一對兩米多高的古銅色獅子前,雙手輕而易舉地一下子就把獅子托起,讓一旁的外賓看得目瞪口呆。這就是福建著名漆器藝術家李芝卿的脫胎漆器作品、仿紫銅大對獅。

所謂「脫胎」,就是先用泥土或石膏塑出模型,然後裱上夏布、塗上青漆,等漆幹了之後脫去土模,留下輕巧靈便的漆器,再反覆上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後形成光亮如鏡的成品。圖為李芝卿正在指導弟子在花瓶上描金。

這一尊散發著田野豐收氣息的香爐,就是青田石雕的代表作《五穀豐登》,從1959年開始,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陳列了數年,後被浙江省青田石雕博物館珍藏。

圖為《五穀豐登》的創作者——著名石雕藝術家林如奎。有「令玉稱臣」的青田石雕,始於六朝時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青田石雕藝人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質地、紋理進行精心設計,流露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人民大會堂剛落成時,陳列於江西廳內的瓷板畫《圭峰奇秀》,整幅畫1米多高,3米多寬,氣勢雄渾。

圖為著名瓷板畫家王錫良(左),瓷器畫完還要高溫再燒一次,粉彩的顏色會發生改變,要綠色畫的時候是白色,要紅色畫的時候是紫色,色相如何把握,需要多年的功力積累,而在這之前,沒人完成過這麼大的瓷板畫。

恢弘的人民大會堂,是中國最富政治象徵意味的建築,但這些由人民創作的作品,卻使它成為一座薈萃中國各地工藝美術精品之地,也成為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經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互鑒 的精彩文章:

聽完這首《忙年歌》,關於年俗又了解了多少?
多次改名,變更日期,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春節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