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個關鍵脈絡,了解古代中國

10個關鍵脈絡,了解古代中國

1、據不完全統計,古代中國一共創建過9個興盛的大王朝,它們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期間,還有50多個小王朝,從商朝開始算起。統治時間最長的數周朝,約八百年,後面最長不過三百年,最短的只有數十年。

2、歷史的第一性原則,慾望和秩序

3、諸子百家中,儒、法、道家為典型思想。儒家主張尊重傳統,法家主張改進變革,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前兩者是入世的態度,後者為出世的態度。

古代思想主要服務於帝王,用來征服民心方便管理,思想等同於古人的信仰。朝代的不同,對思想運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單一的思想利弊明顯,於是陽儒陰法最後成為了一種長期統治的思想體系。

4、初期的王朝之間,意見不同是用「打口水仗」的方式來決定勝負的;直到遠方某個不懂規矩的傢伙,上來就打,完全不理會【禮法】,打亂了【秩序】;於是旁邊人相繼效仿,口水仗上升到了打群架,最後上升到動用傾國之力的戰爭。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祭祀與戰爭,在古代是最高禮儀的象徵,通俗的解釋:戰爭是一場非常有面子的事,特別是主動挑起戰爭的那方。

5、中原帝王是最高的權威,卻沒有絕對的權利。主要原因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能用的人,不掌握在他們手裡,而是在貴族、豪族、官僚等手裡,帝王主要受他們的約束。

開國皇帝在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但沒有多少經濟基礎,他們要麼自己想辦法賺錢——尋找經濟來源,要麼依賴身邊有錢的朋友或者親戚——貴族、豪族,於是後者成為了最省事且高效的選擇,至少短期來看是的。於是【遊戲規則】一代代傳承下去,想要努力打破規則的帝王,大多會選擇【遷都】擺脫束縛,不過【其他經濟來源不好找】,所以能成功的帝王寥寥無幾,有的被廢掉了皇位,有的以亡國為代價。

6、一項新技術的產生,會引發人口的遷徙、經濟的變化,甚至朝代的更迭。文字的傳播載體——竹簡 、紙,起初使用成本都過高,只有有錢的貴族豪族們才用得起,窮人根本就沒有機會讀書識字。

直到印刷術的發明,文字傳播成本大大降低,才改變了局面,科舉制度的推崇一方面為平民開通了晉陞通道,也為帝王招攬自己能用的人提供了可能性。太監、宦官強盛的朝代,就是帝王權利的象徵,也是無人可用的唯一權宜之計。

7、古代中國,中原和草原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中原有錢、有糧,草原有馬、有天生的戰士。草原人地處貧瘠、資源匱乏,為了生存常常需要入侵中原搶奪資源,自然天災是引發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草原人以游牧方式居住,機動性、戰鬥能力都非常強;而中原是固定定居方式,人們相對安逸富足且沒有戰鬥的本能需求,戰鬥力遠比不上草原。打起仗來,中原沒有人力優勢,且經濟成本過高;而草原經濟成本非常低,兩者的戰爭意願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8、中原王朝的帝位繼承邏輯是父終子繼,父親沒了兒子繼承,正當性為第一位。不過自從歷史上開了「奪位」的先河,只要找到【繼承正當性的名義說法】,稱王稱帝依舊奏效。

草原王朝的帝位繼承邏輯是兄終弟繼,一個可汗沒了,由其他兄弟繼承,「胡虜無百年之運」,說的是所有的兄弟幾個輪個把皇位都做了個遍,王朝在下一代子嗣手裡,爭得你死我活,最後非常大概率就亡朝了。純草原王朝的命,比中原王朝還要短命的多。

9、古代中國主要以農業為主,商業為輔,有些朝代更是禁止商業貿易,目的是防止某些群體壯大經濟實力引發動亂,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就是民間造反起家的。到了清朝,經濟發達、政府富裕、百姓安定,人口也因此達到了史上最大的規模(4億),政府不得不考慮從西方引入工業技術,消化掉多餘的人口問題。

清朝繼承於元朝+明朝,鴉片戰爭前的清朝,可謂是上幾個朝代在各方面的集大成者,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10、內耗毀滅了多少個朝代。豪族、士族、官僚,盤根錯節淵源深厚,帝王一方面使用他們、一方面被他們牽制,帝王被尷尬的擺在了【第三者】圍觀的位置。忠臣與奸臣各成一派,把問題越搞越大,糾結不清越理越亂的黨派之爭,讓一個個朝代最終走向了滅亡。

備註:圖片版權歸屬百度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的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小小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