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陽一涼,氣血將亡!古中醫回陽之術,竟然用到它

中陽一涼,氣血將亡!古中醫回陽之術,竟然用到它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的話題,從「中陽」二字說起。

什麼是中陽?中陽者,脾陽也。

現代醫學認為,脾是可以摘除的,而且短期內影響不大。

但是古人不這樣認為。在中醫學的眼中,脾,是人體至關重要的角色。失去脾,就如萬物生長,失去了土壤。脾對人體的意義,中醫先賢們最為看重。

現在,讓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1800多年前的東漢。在那裡,我們去會一會老朋友——張仲景。

關於張仲景,看官如果經常仔細閱讀我們訂閱號,應該是比較熟悉了。之前,我們有多篇文說,專門介紹仲景先師的心法醫方。今天的文說,我們還要繼續品味。

我們知道,張仲景的年代,兵荒馬亂,人民生活極度困苦,多病多災。張仲景作為一名醫生,投身於百姓的水深火熱之中,縱有三頭六臂,也難免力不從心。

為什麼?因為太多人都有同樣的病症。治好了這個,來了那個。作為醫生,他只能一個一個地治,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百姓的苦。

正所謂,醫生可以治病,但救不了命,正是此例。

長期的行醫實踐中,張仲景發現了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有出血症。這裡的出血,表現不一。有的人,在大便的時候出血。有的人在咳嗽的時候咳血。有的人鼻子出血。還有的女子,月經來了止不住,不停地出血。他們往往四肢不溫而發涼,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號脈的時候,仲景發現,他們的脈象是沉細而無力的。

這樣的人,最喜歡用乾枯瘦弱的雙手,緊緊握著張仲景的衣襟,拼勁力氣說一聲:「救我」。此時的仲景,心如刀割。

百姓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張仲景一邊行醫,一邊思索。最後,他把依舊把目光,定格在「脾」上。

對,脾,我們人體中的脾。張仲景曾多次將其視為諸多疾病的根由所在。這一次,他又瞄準了脾。

為什麼要這樣呢?看官須知,在中醫的理論裡面,脾主統血。什麼是統血?說白了,就是管理血液的運行。血之所以在身體里運行得良好、有序,就是因為脾在「管著」它們。如果脾陽虛弱、脾氣不強,那麼血就會妄行,形成出血。這出血,溢於上,則鼻子出血、咳血。溢於下,則便血、崩漏。

張仲景覺得,老百姓既然多出血證,應該和脾陽不足有關係。患者往往四肢不溫、面色不好脈沉細而無力。尤其是流出血來的血,色澤暗淡無光,這些都是脾陽不足、脾氣虛弱所致。另外,就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條件來看,脾陽不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通病。

總之,一句話,脾陽一涼,氣血隨之妄行。血流光那一天,就是命將亡的那一刻。

不能再等了。張仲景必須找到一個辦法,解決百姓的困難。這是一名醫生,天生所具有的職業心態。

用什麼呢?在那個年代,缺醫少葯,用什麼才能入葯解決問題呢?仲景皺著眉頭,四處探尋、不斷嘗試。

忽然有一天,他把目光定格在燒飯用的灶台上。他緊皺的眉頭,終於有了些舒展。

其實,張仲景看到的,就是灶心土。什麼是灶心土?它是指灶底中心部位的土塊。而且這土塊,必須是經過柴草燒熏多年的。年頭兒少的,還不行。在古代,這是一味中藥。它能幹什麼?能健脾、收澀。它的入葯,我們後人臆測,古人應該從三點考慮。一,它色黑黃,黃入脾。二,脾胃腐熟水谷,而灶底中央也是腐熟水谷之所。兩者相通。第三,灶心土久經熏燒,性溫熱,所以可以健脾陽。總而言之,灶心土被古人視作收澀、溫中、止血的良藥。此葯後來也稱伏龍肝。

好吧。那就是它了。

仲景揮筆,寫下一方。打頭的一味,就是這灶心土。這張方子,成了後來《金匱要略》裡面的經典方劑,功效在於溫陽健脾、養血止血。它就是黃土湯。組方如下——

灶心土30克,甘草、乾地黃、白朮、炮附子、阿膠、黃芩各9克,水煎服。現代的服用方法,是灶心土水煎取湯。其他藥物煎煮。阿膠烊化沖服。

此等用法用量,我們擇選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

簡單來說說此方的精義吧。

灶心土,健脾、溫中陽、收澀止血。白朮和炮附子,專門用於溫補脾腎之陽。因為脾陽不足,是造成脾不統血的根源。但是,白朮和附子都辛熱,對於素體失血的人來說,恐怕會進一步灼傷陰血。於是,就有阿膠和地黃來滋陰補血。患者失血日多,肝血流失大半,肝中血虛而生熱。熱迫血妄行。所以,清肝熱勢在必行。於是,就用黃芩來清肝熱,同時進一步制約附子和白朮的燥性。而阿膠和地黃在滋陰之性,在白朮和附子的配合下,也不會過於滋膩、礙於脾陽。於是,這就成了溫陽健脾、養血止血的經典方劑。

好吧。就這樣吧。在那個年代,受條件的制約,仲景能做的,只有這些了。

好在,這樣的一點努力,成效是十分卓著的。實踐證明,因為脾陽不足而導致的便血、崩漏等疾病,在它的幫助下,會得到很好的治療。無數百姓,因為這一張方劑,有了轉危為安的契機。而且,千百年過去了,此方一直到現在也被應用著。現代醫學領域裡的慢性胃腸道出血、便血、慢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就經常用到它。

好了。作為一個故事也罷,一張方劑的介紹也罷,此文到這裡,似乎應該收筆了。

不過,我們還有最重要的話沒說,這就是,養生,萬萬不能傷了中陽。中陽不足,不但易患出血疾病,而且影響氣血津液的生化,影響腎中之精的補養,氣血不足、行勞倦傷、鬚髮早白、過早衰老、性功能低下、睡眠不安、乏力神疲……凡此種種,難以述說。就彷彿農家的土壤貧瘠不堪一般,我們還能指望它長出怎樣的果實呢?

中陽一涼,氣血將亡,此言不虛。

全文完。文中方劑,需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通便「開關」就在這!便秘這麼多年,今天你找到了
腎精足的十個信號!我不說,你肯定不知道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