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姓家奴馮玉祥

八姓家奴馮玉祥

原標題:八姓家奴馮玉祥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因屢次賣主,被罵為「三姓家奴」。而在民國時代,「愛國將領」馮玉祥一生反覆無常遠超呂布,叛變過多少次已無可考證,但至少有文史記載最主要的8次:

灤州起義叛清;


護國運動叛袁;


護法運動叛段;


二次直奉大戰叛曹、吳;

1925年叛張,引國奉開戰;


1926年叛北洋,聯蔣北伐;


1930年中原大戰叛蔣,


敗後投共,被奉為愛國將領。


其部下亦以背叛聞名,日偽十將,馮部佔六,龐炳勛、孫良誠、孫殿英、吳化文、郝鵬舉、門致中。還有三度投馮三次叛馮的「變色龍」石友三;曾任馮玉祥的文書,後反出山東的韓復榘;獻城投共的傅作義。上行下效!馮玉祥麾下盛產此等鼠輩。

馮玉祥,那是個所謂的愛國主義將領,那是個所謂的民族英雄,那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是一個對中華民族歉下巨債的罪人。軍閥混戰,孰對孰錯無從知曉。直奉大戰,勢均力敵,膠著不下。作為直系軍閥重要的將領的馮玉祥,卻暗中勾結奉系軍閥張作霖,反戈一擊,背後使燜棍,讓享有常勝將軍之稱的直系軍閥統帥吳佩孚遭遇從軍以來的唯一慘敗。拋開其他不談,馮玉祥是吳一手提拔培養出來的幹將,視為親信並偎依重任,馮玉祥不思感恩圖報,卻兩面三刀,出賣恩主,實屬卑鄙無恥的小人。遭敗後的吳佩孚退出中原,北京成了馮玉祥和張作霖的天下,揚言要請南方的孫文北上主政,不過是些虛張聲勢掩人耳目切不和適宜的妄想。本來重病還未痊癒的孫文本應該在廣州好好調養,在馮玉祥的遊說下不顧身邊人勸阻,抱病北上前往北京,後因軍閥內訌而被迫停留天津,身心憔悴病逝於途中,致使南方革命軍失去統一的精神領袖,聯合戰線土崩瓦解,黨派間的清洗和殺戮愈演愈列,此已是後話。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退出導致了張作霖奉系軍閥的大舉入關,把岌岌可危東北三省拋到了身後,讓早已經虎視眈眈的日本有了進一步加速擴張勢力的機會,並最終導致了皇姑屯爆炸事件,徹底的清除了這一個被日本人視為侵佔東北最大的障礙。此前,東北在張作霖的強悍措施和多邊外交的有利調治下尚可捍衛著民族的主權,張作霖的去世讓東北失去了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政治強人,本來勢均力敵的天平迅速傾斜到日本的一方,滿洲國的建立就只剩下一個時機的問題了,而隨後,馮玉祥的又一次「大手筆」,就創造了這個機會,讓日本人心花怒放。1924年11月5日上午9時,馮玉祥突然下令讓住在紫禁城裡的廢皇帝浦儀限兩個小時搬走,恐怕就連普通的老百姓搬個家也要忙活兩天,何況是在裡面住了幾百年的皇室一大家子,限兩個小時搬走,無論從哪方面講也缺少點人道主義。而接下來的就是一場中國文物的空前浩劫,皇宮主人的倉皇離去,必然是宮內大亂,人員外逃,大量的文物遭到破壞,皇宮檔案里的珍貴資料被當作廢紙處理掉,這時的馮玉祥也沒有閑著,其文物販子的嘴臉暴露無疑,更是給幾年後盜掘東陵的孫殿軍樹立了一個楷模。此舉真正的災難還不是這些。被趕出了安樂窩的廢皇帝無處可去,東遊西盪,最後跟著日本人跑到東北去做傀儡也就是難免的結局了。滿洲國的建立,讓4000萬東北人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讓中華民族遭受巨大的恥辱,是誰在一次次的推波助瀾,小人的卑劣行徑往往就能夠改變歷史進程。始終以基督教民粉飾自己的馮玉祥,曾經以出賣、背叛「聞名」於世並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在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八年抗戰中卻帶著家眷跑到國外避難去了,一直到新中國建立才覺得又有了投機的可能,卻怎奈天網恢恢,終於被燒死在回國的船上,不能不說是上蒼的報應。在紛亂的民國史中,出現了很多言行經歷有趣的著名人物,常常帶有喜劇色彩。西北軍的領袖馮玉祥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馮玉祥生命的最後幾年全力「揭露」蔣介石,成了中共的同路人,加上他突然遇難,因此得到了大陸極高的官方評價。在軍隊出版社刊行的馮玉祥自傳中,他被讚頌成「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痛斥腐敗、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這是歷史被政治篡改的又一個鮮活例子。馮玉祥不能說一點沒有上述的優良品質,但他的毛病同樣大得多。歸根結底,他是個亂世的特定歷史環境下湧現的中國式梟雄。 行旅出身的馮玉祥被廣泛的視為大老粗,他自己也常以此形象為榮,但在歷史記載中卻隨處可見他的狡黠甚至奸詐,或可美其名曰「粗中有細」。在與人交往中,馮玉祥時常會有些好笑的「小聰明」,卻能折射出他的品行。曹錕吳佩孚要調他去福建,他不肯,曹吳來時便架著雙拐去見,當曹吳決定該派他去湖南,他丟下拐杖起身就走。更有意思的是,他率軍驅逐溥儀出宮,外界傳聞乘機劫奪珍寶。為此,他在故宮設宴招待北伐軍將領,席間突然將故宮全體雜役人員集丵合,對著客人高聲齊誦「馮將軍是清白的,沒動故宮一草一木」之類的話,搞得在場者嚇了一跳。在座的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饒有興趣地記錄了這一段故事,也暗示了他對馮玉祥為人的看法。此後,李宗仁從古玩市場得到的消息表明,馮玉祥不過是在演戲。 撒謊、裝相,還不是馮的最拿手把戲。他最大的人格缺點,在於反覆無常,朝秦暮楚。被稱為「三姓家奴」的呂布是中國歷史上此類人物的代表,而馮玉祥無疑是現代的呂奉先。他的一生中,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原則,更懂得見風使舵,隨時可以翻臉不認人,前線倒戈堪稱家常便飯。1927年,寧漢分裂,6月10日,他和汪精衛的武漢政府訂立盟約反蔣;19日,他又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達成合作協議。這樣的例子,貫穿他的戎馬生涯。

馮玉祥的真實心態就是逐鹿天下,為此他可以投靠任何人也可以叛變任何人。蘇聯和中共一度以為打著「貧苦出身」、「革命軍人」旗號的馮玉祥是最值得期待的武裝力量,特別是蘇聯給與他大量軍事援助,但事實證明,馮要的就是騙取援助為己所用而已。所以,蘇聯、中共對馮玉祥懷有受騙上當的記恨。毛澤東在廬山會議和彭德懷的衝突中,就罵彭是「馮玉祥」,可見馮玉祥已經成了陽奉陰違的小人代名詞。 反覆無常的人,最終也要栽在反覆無常上面,這是報應也是天理。論兵力聲勢,馮的西北軍一度盛極,但卻是奉軍、桂軍、晉軍等幾大強豪中第一個土崩瓦解的。蔣介石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對動輒降叛的西北軍施以利誘收買,結果馮的部下也用臨陣倒戈來「報答」了他。和蔣介石的鬥爭失敗,是馮玉祥永遠的痛。於是,他後來寫出《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對蔣極盡攻訐之能,憑藉身份地位大揭蔣的「黑幕」。但出於個人恩怨的動機,和他與蔣並不親近的接觸,這本書的歷史價值很小,只是本泄憤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點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看到日本士兵投降實在是難得,因為這在日軍當中是很羞恥的一件事
一個日軍堅守陣地29年,戰爭結束後有傳單散落在島上,告知他日本已投降

TAG:每天讀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