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殲20現身!這部紀錄片展示了哪些「國之重器」?

殲20現身!這部紀錄片展示了哪些「國之重器」?

【環球網軍事3月5日報道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珽瑜 任 重 環球時報記者 劉 揚 李司坤】編者按:就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一部集中反映過去5年中國各方面卓越成就的超燃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片中展示了一系列圓了多少代中國人夢想的超級工程、科研碩果、軍事裝備卓越成就。讓國人自豪不已的同時,也引起境外媒體的報道與關注。《環球時報》記者4日走進影院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份感受了這份厚重的大國榮耀,以下將通過梳理片中涉及的國之重器的方式來回顧一下中國在相關領域的最新成就。

震撼人心的「超級工程」

中國經濟騰飛的背後,是無數個工程奇蹟。《厲害了,我的國》以「中國船、中國車、中國橋、中國港、中國網」等為代表的超級工程作為開篇之作,集中講述了振華30號起重船、上海洋山港全自動化碼頭、「復興」號高鐵、國產大飛機C919和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等中國先進位造技術的奇蹟之作,它們也是中國在全球工業製造領域首屈一指的代表作。

片中,承擔港珠澳大橋合龍的振華30是中國自主研製建造的大型起重船。這個長度超過297米、寬58米,排水量約25萬噸的龐然大物,體量超過了全世界所有現役航空母艦,是世界最大起重船。具備單臂固定起吊1.2萬噸、單臂全迴轉起吊7000噸的能力,曾成功起吊高於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吊裝量也位居世界第一。這個體量和起重量世界領先的大船,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工程,它專為港珠澳大橋吊裝製造。片中這個龐然大物將重量相當於22架空客A380的橋體最終接頭部件成功安裝到水下數十米的位置,最終實現了這一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貫通。

據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介紹,過去干工程,是有什麼裝備就設計什麼樣的方案,今天港珠澳大橋想要怎麼干,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製造一些專門的設備來干成。

而振華30提供服務的港珠澳大橋更是超級工程中的超級工程。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初,《環球時報》記者曾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黨群部部長陳向陽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稱,在基礎設施問題上,過去我國主要解決的是需求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定財力了,才考慮質量好壞的問題。「到現在,我們可以選擇的不僅僅是好與不好,還有能不能和美結合」。

正如片中所說的那樣,這個超級工程堪稱世界橋樑史上的巔峰之作,在它身上凝結著中國過去數十年在橋樑設計、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等方面的各項成果,這是一次中國實力的集中展示。

海上鑽井平台被稱為「流動的國土」,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幾年前,中國還完全沒有自主製造海上鑽井平台的能力,現在不僅可以自主製造,而且還領先全球。全球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鑽井平台「藍鯨2號」有37層樓高,甲板有一個足球場大,它可以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海上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萬米以上。它的8個推進器完全根據採集來的風力、洋流等參數自動計算並控制以確保「藍鯨2號」能夠在15級颶風下屹立不動。它的哥哥「藍鯨1號」曾在南海深處執行過一項重大任務——中國首次海底可燃冰試開採。在那次為期60天的作業中,中國通過「藍鯨1號」這樣巨型海上鑽井平台完成了這個領域20年的趕超。

而這些僅是中國一系列超級工程中的一個縮影。圓了中國人「大飛機夢」的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首飛,號稱「既是能游泳的飛機,又是能飛的船」的AG600成功首飛、上海洋山港全自動化碼頭的超高效率……正在不斷刷新著中國超級工程在世界的全新刻度。以下幾組紀錄片中提到的數字就很能說明問題:中國高速公路里程13.1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一,2020年將達到15萬公里;中國高鐵里程2.2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城市軌道交通4153公里,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光纜線路3041萬公里,排名世界第一;世界前十位斜拉橋,中國佔7席;世界前十懸索橋,中國佔6席;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級大港,中國包攬了7席。

領跑未來的科技探索

中國的科技創新,既注重現有領域的追趕超越,更注重未知領域的不懈探索。《厲害了,我的國》中,濃墨重彩展示了「蛟龍」深潛器、「中國天眼」FAST、長征五號、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科技探索,從多個領域證明中國科技探索從原理到實踐、從基礎到前沿、從追趕到領跑的躍升。

片中,號稱「中國天眼」的FAST工程成為閃亮的科學探索領域的大明星。位於貴州平塘的人類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綜合性能是美國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10倍,它將幫助人們探索百億光年以外星際間的互動信息。從提出構想到建設完成,三代科技工作者歷經22年,先後攻克十多項世界級難題。

《環球時報》記者曾有幸零距離感受了這個世界級天文望遠鏡的獨特魅力。雖然記者曾在媒體上多次看到FAST的全景照片,但真的置身其中時,還是不禁被它的巨型體格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在片中有一段接受媒體採訪的畫面。這是南仁東逝世不久前用稍帶顫抖的聲音與時有間斷的語言接受採訪的畫面。他說:「最艱巨的任務就是怎麼使好這個科學利器,使得它回饋國家,回饋公眾。」有網友表示,「看到FAST和南仁東先生生前的影像,突然很想哭。」而這構成了當代中國科學家獻身科學、以身許國的真實寫照,令很多現場觀眾潸然淚下。

航天也是中國在科技探索領域的堅實發力點與成果庫。嫦娥3號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創造了在月工作時間最長紀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這使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畫面中,還出現了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的畫面,以及中國未來空間站的模擬畫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指出,發射天宮二號是中國建設空間站「雄心」的關鍵一步,美國應放棄現行的不合作政策,儘早與中國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無獨有偶,據俄媒近日報道,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與中國國家航天局簽署協議,計劃合作探索月球和深空、建立月球項目數據中心。

站上科技制高點,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底氣擁抱未來。正如片中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在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天地通話時所說的:「我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與自豪。」

決勝千里的強軍利器

或許是片長受限,備受中國軍迷關注的國防軍隊建設篇在片中筆墨並不太多,但亮點卻不少。片頭處有空警2000與殲-10戰機劃破長空的鏡頭,中間又對中國軍隊建設進行了一段精彩呈現,先後出現了運-20、東風戰術導彈、履帶式運輸車、PLZ-05自行榴彈炮、「紅旗17」野戰防空導彈、殲-11、殲-20、轟6K、殲-15艦載機和航母遼寧艦的畫面。還多次出現中國現代化戰艦的畫面,既有驅護艦,也有大型登陸艦,還有國產航母下水時的雄偉身姿。

軍隊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科技硬實力的直接檢驗。儘管影片中對中國軍力現代化著墨不多,但精彩鏡頭值得細細捕捉,尤其是影片稍後部分,先是用1分鐘多的鏡頭集中展示了建軍90周年閱兵、裝甲機動、火炮發射、傘兵空降、戰術導彈發射、導彈防空、空地打擊、隱形機飛行、空中加油、特種機降、艦載機滑躍起飛等場景,堪稱是解放軍主戰裝備的集中快閃。隨後又鏡頭一轉,還原葉門撤僑的過程,用真實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事例闡明強大國防和軍隊對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維護民眾安全的特殊意義。《環球時報》記者發現,也許是為了突出葉門撤僑時的實際撤僑行動,片中給當時直接執行撤僑任務的導彈護衛艦臨沂艦一個大大的特寫。

海軍指揮學院退役專家馬愛國表示,影片從葉門撤僑切入,真實記錄了救援現場的點點滴滴,真實反映了中國政府對公民生命與利益的高度關切。有網友評論道:「閱兵式上整齊劃一、氣勢如虹的軍人風姿,遼闊海域上裝備精良、勢若雷霆的海軍風貌,每一秒鏡頭都讓人熱血沸騰、慷慨激昂。短短30秒就充分彰顯了我們國家的強盛和軍隊的強軍風采。」

當影片最後再次集中展示中國過去幾年的各項成果時,一首朗朗上口的主題歌開始播放:「我們一起奮進接力,讓我們一起播種希望、耕耘土地。我們自信,我們前行,看中華兒女走向新的天地……」當眼中看到一個個大工程、耳中聽到滿含情感的歌詞時,《環球時報》記者忍不住掏出手機錄下這一激動人心的瞬間,不知為何,已經久未流淚的記者,竟然手持手機潸然淚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殲20 的精彩文章:

中國殲20B突然宣布首飛成功一起去看看
國產發動機多款可供選擇,殲20配備渦扇15心臟,或實力大增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