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GIF

作者:寧南山

今天看到教育部對《楚天都市報》記者「小學三點半」放學現象的回復的視頻……

記者問:

「我們關注到一個現象,現在的小學放學時間越來越早了,有的小學甚至下午三點半就放學了,這個時間對家長接送孩子是一大難題,請問家長們的困擾如何解決?」

教育部門負責人的回答有三點:

1:三點半之前孩子的責任是學校的,三點半之後的孩子是在家,這個責任是家長的。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讓各省自行摸索,「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然後總結優秀經驗推廣,看了下教育部門提到的「可行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四個案例,上海是中小學三點半到五點做校後服務,北京是三點到五點開展課外活動,南京是彈性離校學校進行託管,廣西利用社區資源解決託管。

全部是課外活動和託管,沒有描述涉及學習的內容。

2:「三點半到五點託管孩子了,老師的勞動時間加長了,負擔加重了」,要考慮成本怎麼出,法規政策怎麼改,還要進行研究。

3:「有人說,學校把這個事情不要壟斷了,可以把社會力量引到學校去」

「怎麼樣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探索。」

最後總結說:

「年輕的父母們認為,這是黨和政府給他們的大紅包」。

作為一個年輕父母,我真的不覺得這是大紅包,反而很失望,因為這個回答體現了教育部門的總體思路仍然是「減負」。

教育部不統一行動,讓各省各走各的路,各地區迫於家長呼聲搞學校託管,還只到五點鐘,哪個家長五點能到校接孩子?

並且這段時間學校也只是提供校後服務和課外活動,不組織學習。

不僅如此,還很貼心的考慮到這樣做會讓老師的勞動時間延長和負擔加重,所以還說有人建議探索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社會力量會是免費的嗎,家長的負擔是不是又會加大了?

實際上,近年來教育減負的總體思路,已經出現了負面後果。

1:喪失了優勢的中國奧賽隊

就在大約一個星期前的2018年2月23日,

教育部還發了一個《十項禁止》的通知,

包括嚴禁學校自行組織選拔生源考試;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

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等等。

不讓中國孩子學習高難度的知識,怎麼選拔和識別天才呢?你在放鬆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沒有放棄。

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號稱數學世界盃,從2000-2014年的15年里,中國獲得了12次冠軍。

然而從2015-2017年,中國已經破天荒的連續三年未奪得冠軍了,2015年的世界冠軍是美國隊,2016年的世界冠軍依然是美國隊,2017年的世界冠軍則是韓國隊,而且韓國人拿了170分,中國隊只有159分。

我在之前的文章反覆寫過,全球所有發達國家裡面,發展速度最快的就是兩個,一個韓國,一個美國,而這兩個國家在IMO數學競賽包攬了過去三年的冠軍,他們極為重視數學競賽,這是偶然嗎?

一個年齡段的孩子,總有5%,10%的出類拔萃者,把他們培養成才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於普通人,不通過選拔的方式識別出來,不讓學習高難度知識,這不是讓他們泯然眾人,白白浪費了天賦嗎?

2:陷入教育競賽,教育負擔猛增的家長

每次和朋友同事聚會,總是會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不久前組織的一個活動,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都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多少課外輔導班?答案是有點意思的,大多數人都報了四個左右,什麼英語,美術,舞蹈,鋼琴,數學之類。

當然了,這些輔導班都不便宜,一個月幾千元人民幣很輕鬆就花出去了,真的是不小的負擔,深圳各個小區的商鋪店面,仔細一看都會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和學習班,可見業務之紅火。

不只是平時,一到周末,家長們就帶著孩子遊走於各種輔導班之間,疲於奔命。自從中國開始給學生減負,學校從教育領域往後退以來,中國的家長們是越來越累了,負擔越來越重了,各種教育機構大賺特賺。

下圖是深圳某著名教學機構的語文培訓班,僅僅是周五—周日進行的小學三年級的語文培訓一項,就有高達2854人報名,16節課價格為1600元。

這個價格貴嗎,對高級白領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一個在深圳月入6000元的父親,他每個月能夠存下來3000元的話,1600元已經是半個月的工作成果了,而這僅僅是一個16課時的語文培訓班而已。

國家的退出,造成私立教育機構不斷膨脹。

2017年12月新浪教育發布了《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白皮書結合多種數據採集方法及渠道,在全國範圍學生家長中收集了有效樣本5萬餘份調查。教育支出已經佔到了中國家庭支出的20%以上,其中在小學+中學的12年中,課外輔導費已經超過了學費和生活費成為第一大支出。

不僅如此,現在深圳比較知名的課外培訓機構,進去是要考試的,通不過的人家還不收,不僅如此,由於課外培訓機構發展迅速,可以高薪吸引優秀教師加盟,已經出現了課外培訓結構的教學水平反超學校的趨勢。

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出了,唯恐孩子掉隊的中國家長們開始了教育投入競賽。

多年前我在菲律賓的時候,客戶帶我在首都馬尼拉的一個餐館吃飯,路過市區的好幾個小區,只見高牆鐵絲網保安,一個比一個戒備森嚴,客戶說當地治安不好,政府無能力保證治安安全,所以富人區自行解決安保問題,唯恐不安全,所以安保投入一個比一個大。

我覺得這兩個太相似了,

國家從安全領域往後退,菲律賓富人沒有安全感不斷加大安保支出,

國家從教育領域往後退,中國家長們也缺乏安全感不斷加大教育支出。

3:疲於奔命的年輕父母和孩子的分化

國家規定下午三四點就放學,好的學校,負責任的老師根本不會放鬆學生的學習,一樣會布置各種作業,一樣會安排各種學習。

而有的學校則早早的放學,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如果不去接送讓其自行回家,在家長不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聚眾瘋玩,上網吧甚至去KTV,早早回家的也是看電視玩遊戲。

後者往往是比較差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其實更應該加強學習來彌補教學水平差距。

年輕父母們也疲於奔命,

從單位到孩子學校接上孩子,送回家再到單位,往往時間一晃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天天這麼做勢必在公司面臨巨大壓力,上班脫崗也是不允許的行為,很多時候也根本走不開,只能委託家裡老人接送,如果家裡老人身體不好,或者不在身邊在老家的,根本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又進一步滋生了校外託管機構的發展,又加大了財務支出。

減負已有前車之鑒,為什麼我們還要在錯誤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減負的聲音就開始逐漸起來了,素質教育的呼聲此起彼伏。各種報紙,電視,雜誌社經常發各種素質教育的文章,論證的方式幾乎都是類似的,那就是

中國學生太累,累了半天還創新能力不行,動手能力不行,自理能力不行,只會死讀書死記硬背,高分低能,情商低。

外國學生都是快樂教育,創新能力強,激發創造性思維,不然怎麼是發達國家呢?

我們當年也多少受到了這個思維影響,不過還好有一個非常好的班主任,在當年那個年代,他在課堂上多次花時間跟我們批駁媒體說的素質教育,應該說他的思想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年我們班上大把縣城,小鎮,農村出來的貧困中學生,如今有的成了香港的大學講師,有的在上海浦東從事金融業買了房娶了女神,有的在美國灣區從事IT業。

當年的班主任,現在也是學校副校長了,可見我的母校確實有希望。

不過在那以後,減負的風潮和呼聲逐漸高漲,最終影響到了國家和政府的決策。

2009年,中國教育部發文提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國家衛生部門也從學生健康角度對學生在校時間作出定量。

深圳市教育局在2013年出台了《關於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指導意見》,明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

一直到2018年的今天,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小學及幼兒園的放學時間多集中在15時30分左右浮動。

減負好不好,日本的寬鬆教育已經有很好的案例。

日本在經歷戰後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生活變得逐漸富裕,於是開始出現了要給學生「減負」的聲音,對「填鴨式教育」進行批判和反思,認為這樣只會培養出考試機器,學生的天性被扼殺,缺乏創造性,基礎教育太難培養不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材,於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日本開始了寬鬆教育。

第一次減負:

日本社會開始了所謂的「減負」,1982年,改革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鬆教育」的開始。

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

2. 以「寬鬆且充實」和「寬鬆且豐富」為口號;

3. 設置不上課的「寬鬆時間」,(這一條跟今天中國的義務教育讓學生下午三點半放學簡直一模一樣)

第二次減負:

1994年第二次修改過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92年在小學實施,1993年在初中實施),此次又有幾個新的特點:

1. 相比之前,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再次減少;

2. 導入新學力觀(評價體系);

3. 小學一二年級不再設社會和理科兩科目,同時新設科目「生活」。

隨著第二次寬鬆教育改革,公立學校慢慢地開始將每個月第二和第四個周六定為停課日。此前全日本的高中生可是每周都要上六天學的,因此這是從每個周六都上學,變成了大小周,也就是50%的時間周六才上學。

第三次減負:

前兩次減負改革沒有對日本整個教育體系有著根本性的改變。然而,2002年在初中開始實施(2003年在高中開始實施)的第三次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就完全不一樣。主要變化如下:

1. 教學內容與課時減少30%;

2. 完全貫徹每周五天課的「學校五日制」;

3. 導入絕對評價制度,也就是不再進行排名,而在此之前日本是採取1分到5分五個等級對學生進行評價,以促進對學生的激勵。

(評論:這條跟中國教育部2018年2月23日發布的十條禁止裡面,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禁止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簡直一模一樣)

4. 新設「綜合的學習時間」這一概念。

有沒有發現,中國現在進行的減負運動,和日本歷史上三次寬鬆教育改革方向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減少學生的在校時間,都是試圖阻止學生學習更高難度的課程,都是取消考試排名不再激勵學生學習。

目前日本社會常說的「寬鬆教育」就是指2002年的第三次改革,由於2003年在高中開始實施,也就是198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本來應該在高中學習的內容和課時突然大幅減少了30%,同時往常的周六上課也被全部取消了。這項制度讓他們成了第一代犧牲品。

接受寬鬆教育的學生,由於學習時間大幅下降,基礎知識不紮實,也得不到足夠的訓練。而等他們畢業的時候,恰好是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期間,工作非常不好找,用人單位對所謂「寬鬆第一時代」出來的學生能力又有疑慮,造成就業困難。

日本這三次寬鬆教育改革也帶來了很惡劣的後果,第一個是日本青年綜合素質的大幅下降。

伴隨著日本生育率走低,寬鬆教育的進行,和大學入學率的走高,使得根本不需要怎樣努力學習也能進入大學,進一步降低了日本畢業生的素質。社會上出現搞不清楚四則運算先後順序、不認識略生僻漢字的人,甚至2006年還有日本綜藝節目專門邀請寬鬆一代來回答一些很淺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來進行搞笑達到喜劇效果。

作為風向標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測試,在這個三年一次的針對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中,考察學生的數學能力、科學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日本在亞洲總體落後於中國,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

尤其是2006年,日本中學生科學能力由第二掉到第六,數學能力由第六掉到第十,閱讀能力由第十四位掉到第十五位,出現大幅下降。

第二個是學校反智主義流行

學生們被灌輸「你學業不好也沒關係,你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個性就可以」於是學校裡面開始流行反智主義,成績好的學生成為異類,不再被尊敬,反而成為被冷落和嘲諷的對象,受歡迎的學生是各種會玩的。

越是公然不遵守課堂紀律,甚至在課堂上頂撞老師的學生,反而被認為是有個性,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魅力,在同學中反而有威望。

學生都以表現自己的個性為榮,而聽從老師的教導的學生,尤其是成績優秀遵守紀律的好學生,被認為是死板的,缺乏創造力,缺乏個性的書獃子。

有的學生在老師問問題的時候,以所謂搞笑的方式進行回應,以讓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為榮,沒有了學業壓力,精力無處釋放的學生經常故意和老師作對,被日本社會稱為造就了「怪物小孩」,老師也不敢隨便懲罰這些所謂有「個性」的學生,還會遭到家長的抗議。

你注意看下你孩子所在的學校,如果經常出現以戲謔搞笑的方式不認真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並且一直沒有改變,那最好讓你孩子轉學。

日本NTV電視台2016年4月首播了電視劇《寬鬆世代又如何》,講述了「寬鬆第一代」的三個1987年出生的日本男子面對生活與人生的故事

電視劇的預告簡介是這麼寫的: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第三個是給日本家庭造成沉重的額外教育負擔。

由於學校教育寬鬆,學生「吃不飽」。現在的日本,已經到了不上校外私塾就無法考上好大學的地步。根據日本對高中畢業生的調查,考上東京大學的學生85%上過補習班,而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一橋大學等日本著名大學這個比例高達95%。

日本各種補習班因為「寬鬆教育」的推行,得到迅猛發展,而這背後就是造成日本家庭對孩子教育支出大幅增加,

根據文部省的統計,2014年日本學生的「學校外教育費」平均達到學費總額的50-70%。這進一步說明寬鬆教育造成公立學校教育水平和質量大滑坡,而沒有條件上私塾孩子,考上一流大學的機會非常渺茫,造成日本社會進一步固化。

意識到寬鬆教育出了問題的日本,在2011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小幅調整,2013年使用新的「學習指導要領」,不再實行寬鬆教育。

2016年8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宣布了一條消息,2020年將在全日本小中高學校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將會大量增加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

這個等於宣布日本徹底的放棄了「寬鬆教育」,重新回到高強度學習的軌道。

我們從日本的案例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在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蹟的年代,正是一代代不斷的高強度學習造就出來的日本學生,不斷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進入日本企業之後,勤奮努力,高度自律,創造出大量創新汽車和電子產品,帶動日本工業走向巔峰。

在2000年以後日本湧現出十幾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都是在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之前的所謂「填鴨式教學」教出來的學生,誰說他們沒有創造力?

而在日本經濟逐漸趨向於頂峰之後,日本不斷開始所謂「減負」的寬鬆教育走向,反而造成新一代的學習慾望,競爭能力大幅下降。

2018年2月10日期日本《東洋經濟》雜誌發表了題為「大學崩潰」的特輯,大篇幅報道了日本大學面臨的危機等,指出日本的科學研究在過去十幾年年間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在急劇下落。主要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科技論文全球排名下跌,從1993年以來的第2位跌落至2013年至2015年的第5位,高引用的論文數量也同期從第4位跌至第10位。

沒有高強度的學習,哪來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

很遺憾,現在我國的減負大方向,就是在重走日本的路。

我們為什麼不能減負,為什麼不能被「快樂教育」迷惑?

1:減負其實就是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出,把教育的責任從學校推給家庭。

極大的降低和弱化了公立學校的地位和作用,而私立學校,貴族學校,知名校外培訓機構則得到迅速膨脹的空間,我們要做的是把一個國家的教育能力建立在公立學校,而不是私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和家庭。

在教育建立在公立學校,可以極大的提升教育效率,讓孩子晚幾個小時放學,在學校一個老師可以管理三十個甚至五十個孩子,而讓學生早早的放學,卻讓三十個家庭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

不只是老師教授學生一對多的效率更高,學生在一起學習也可以互相促進,在學生在學校多呆一段時間,進行統一的學習訓練,看起來老師的勞動量增加了,但是可以極大的提升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對於老師,我贊成提高薪資標準,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進入。

另外公立學校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可以極大壓縮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降低家長們進行教育競賽的成本,高質量的學校教學,可以將家長們從校外教育競賽中解救出來,這才是我們該要發展的方向。

2.統一教學質量,提供平等的教學機會,給予底層上升的希望

減負的結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務推到家庭一邊,事實上是對底層孩子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底層孩子的父母們,其眼界,能力和見識總體是和中產和富人父母們存在差距的。

作為一個縣城平民家庭,我讀初中的時候成績是很好的,但是家裡麵條件不太好,因此一直想以後能找個好工作減輕家庭負擔。和某個同學聊天,該同學跟我說起他認識一個人,讀了中專之後被定向分配到機場工作,待遇很好有1500元一個月。

這個月薪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有致命的誘惑,因為我媽媽一個月工資只有三五百元。於是我回家對父母說我中考之後不想讀高中了,反正讀完高中讀大學以後不也是找一份好工作嗎,我想去讀中專之後直接找工作。

幸好我父母都是高中畢業生,力勸我不要亂想,好好讀高中參加高考,不要去讀中專,我只好作罷。如果我父母沒有自己的見解,在人生道路關鍵選擇上支持我去讀中專,那今天我的命運可能完全是兩樣了。

要讓底層孩子有機會上升,國家和公立學校必須要負起責任,作為光明道路的指引人,同時作為訓練者提供高質量教學,讓不是讓底層孩子依賴自己父母提供教學,不能依賴底層孩子純粹靠自己的父母指引人生道路。

越是往底層,父母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可能性越小,

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父母們是什麼樣,我想每個扶貧幹部內心都有些體會。

我有一次,路過深圳某城中村,路邊一個鐵皮棚子的便利店,裡面兩個穿著校服的少年在幫父母看店,看店的過程兩個人就在玩手機打遊戲,而且還抽煙。

他們這個時間要是呆在學校學習該多好!

孩子們在學校呆的時間越長,公立學校教育水平越高,孩子們在總體接受的教育上就越平等。劉強東小時候家庭就極為貧困,學校教學質量也不好,如果他也是在小學和中學下午三四點就放學,我想對他以後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絕對沒有幫助,今天也不會有京東的誕生。

3.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

不要讓孩子們小時候別人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自己卻在「快樂」的長大。

小時候不對孩子進行嚴格訓練,讓他長大後走向社會才發現生活的殘酷,在我看來這跟一支軍隊不對新兵進行嚴格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沒什麼區別。

剛來深圳的時候,工廠在生產某電子產品,我天天待在產線,我至今仍然記得產線上的普工小弟對我說的話「早說當初我也多讀點書,不然我現在也可以穿白衣服」,那個時候普工穿的防塵衣是藍色的,管理人員穿白色的。

實際上,從小沒有經歷過努力奮鬥,刻苦學習的孩子,不只是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渺茫,而且長大後往往做事不能堅持,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接受挫折和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很差,在職場缺乏競爭力。

在深圳,各種課外興趣機構多如牛毛,籃球,游泳,跆拳道,吉他,你和老師聊一聊就可以發現,凡是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能夠在疲勞和辛苦中還能堅持練習的,往往都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4.要正確的理解「快樂的童年」

減負常見的理由是,要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然而我想說,把學習看成是負擔,這是完全錯誤和狹隘的理解,快樂僅僅限於課外活動,看電視,玩遊戲,放風箏,同學聚會之類么?

通過努力考試考好了,獲得名次提升,真的也會很快樂啊,誰說用功讀書就沒有快樂的童年?說努力學習就會不快樂的人,有體會過老師當堂宣布你獲得年紀第一名是什麼感覺嗎?

通過自己或者集體的努力獲得成功,這樣得來的喜悅感才是最強的,

通過刻苦的集體訓練獲得籃球比賽名次,

通過學習學會用吉他彈奏自己最喜歡的歌曲,

通過不斷練習擊敗全市的學霸成為物理和數學競賽獎牌。

通過學習演講技巧獲得當著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當眾講話的能力。

孩子通過努力和練習,在競賽中獲得成績的興奮樣子,對他自己也是伴隨一生的美好回憶。

在奮鬥,努力,團隊合作和競爭中,獲得的快樂,喜悅,悲傷,沮喪,都將是孩子的財富。沒有孩子會長大後後悔自己當初付出的努力,因為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最近,在全國一些城市,也在開始逐漸認識到減負的負面效果,開始自行進行糾正,2017年12月,成都的家長們就紛紛為成都教育局叫好。因為成都市教育局透露,該局近期將出台文件,實施小學學生延時至18時放學,以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模式,在延時時段開設免費興趣小組,緩解「家長上班接孩子難」的痛點。消息一出政策「未行先熱」,迅速引起各方關注。

不過有意思的是,除了家長們興高采烈以外,竟然成都很多公司企業也很高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工會主席程述森介紹說,華西醫院職工對孩子託管需求率達到了86.57%,小學生階段所佔比重達到84.45%。

「教育部門的適時調整,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們的減壓。」

這充分說明,學校減負,增加的是家庭和企業的負擔。

當然了,在《工人日報》的報道裡面,也出現了「快樂教育」的信奉者,

私營業主劉女士就對延時放學提出了保留意見。她表示,不能總是站在大人角度思考問題,也要顧及學生的感受,「孩子幾乎全天都在學校里生活,18時放學意味著晚飯也要在外面解決。另外,孩子回家後還有作業要完成,如果在課後託管的時間裡,又給安排音樂、美術等課程,孩子實在是太辛苦了。」

下午六點放學,在此之前的三點半到六點在學校學習音樂,美術等課程,她就覺得「孩子太辛苦了」,「要顧及學生的感受」。

要是你孩子的感受是不想上學呢?

周杰倫有一首歌,是他自己寫的歌詞,我覺得很有意義,我相信這也是他對自己小時候成長的總結,他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呢,長大以後又是如何看待當初媽媽沒有顧及自己的感受呢?這首歌裡面其實寫的很清楚。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對著鋼琴說話

別人在玩遊戲

我卻靠在牆壁背我的abc

我說我要一台大大的飛機

但卻得到一台舊舊錄音機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

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

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

飛得比別人高

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

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

「你會開始學其他同學在書包寫東寫西

但我建議最好寫媽媽我會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怎麼會從我嘴巴說出

不想你輸所以要叫你用功讀書」

說真的,為了國家的未來,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本文來源:寧南山(ningnanshan2017),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和訊網無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訊網 的精彩文章:

Apple Pay再達里程碑:美國半數商戶支持
任天堂與「小黃人」幕後工作室合作 拍攝超級馬里奧動畫電影

TAG: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