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之洞和劉坤一的「江楚三折」:歷史的遠影近照,王朝的窮途未路

張之洞和劉坤一的「江楚三折」:歷史的遠影近照,王朝的窮途未路

清廷在經過庚子事變的慘痛教訓以後,不得不「變通政治」,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3月成立督辦政務處,詔命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遙為參預」。五月、六月,張之洞會同劉坤一連續上了三道奏摺:《變通政治人才為先遵旨籌議折》、《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採用西法十一條折》。這就是晚清著名的《江楚三折》。

作為清末新政的重要政治文獻,《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由劉坤一領銜,張之洞主稿,立憲派士人領袖張謇、沈曾植、湯壽潛等參與策劃。《三折》共洋洋三萬餘言,系統地提出了興學校、練新軍、獎勵工商實業和裁減冗員等改革措施。清廷以其所奏「事多可行,即當按照所陳,隨時設法,擇要舉辦」。此後清廷所行新政,大多未逾此會奏「三折」範圍。

關於《三折》的大體內容,第一折提出參考古今,會通文武、育才興學;強調培養人才,建立新式學校,改革科舉制度。第二折提出法必應變通整頓者十二,提議停止捐納實官,裁撤屯衛、綠營等。第三折提出西法必應兼采並用者十一,主張官員出國考察,編練新軍,制定有關礦業、商業、鐵路的法律和貨幣制度,翻譯外國書籍等。

關於農業的改良。《三折》指出,「富國足民之道,以出土貨為要義,無農以為之本,則工無所施,商無所運」,並認為,「中國以農立國,蓋以中國土地廣大,氣候溫和,遠勝歐洲,於農最宜」,指出「今日欲圖本富,首在修農政」。當然,對農業的重視,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而是主張立足於歷史發展的趨勢,用近代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良,並主張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設司農專官,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有關問題。二、培養農業專門人才。三、推廣農業生產技術,鼓勵官紳率先試辦,以開化社會風氣。在鼓勵推廣嘉種新物的同時,也鼓勵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四、進行墾荒,發展近代大農場。

關於工商業,《三折》指出了近代中國社會對工商業發展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商業的發達是由於工業的興盛,工業的繁榮則在於人口的眾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外國財多,中國人多」,所以「今日中國講富國之術,若欲以商務敵歐美各國,此我所不能者也,若欲以工藝敵各國,此我所必能者也」。中國富強之策,不在於追求商業的發展,而在於工業的繁榮發達,否則只能是本末倒置。如何發展近代工業,《三折》主張從培養實業人才和學習外國新技術人手,設工藝學堂,培養技術人才。為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主張給優秀的技術人員以官職上的獎勵。此外,設立博覽會,「備列本省出產貨物工作器具,縱人人觀,外國人尤要,一以察各國之好惡,一以考工藝之優拙,使工人自相勉勵」。通過這種方式,改良工藝,推動產品的升級改造。為防止新產品被人仿造,《三折》還主張給新產品以專利權,並在三年內予以免稅。

另外,《三折》還十分強調法律的作用。認為發展工商實業,就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以使經濟生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在外國侵略勢力已侵入中國的情況下,制定人們普遍遵守的經濟法規,建立穩定的經濟秩序尤為重要。《三折》指出:如果說各種法規的制定旨在以文明的方式抵制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那麼它更含有理性的方式與列強競爭的意味。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已成為世界潮流,閉關自守已不可能,在國門已被轟開、外國產品大量湧入中國的情況下,只有發展本國工商實業,才能達到抵制侵略的目的。

從《三折》對經濟改革的設計看,它旨在適應對外開放後形勢演變的需要,用近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農工商業進行改造,以實現經濟的近代化。並在經濟改革中根據本國國情,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根本,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為保護利權,改變重農輕商的傳統,開化社會風氣,主張按照國際慣例制定各種法律法規,以理性的態度與列強競爭。它反映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人們對國際競爭觀念上的轉變。《三折》對經濟改革的構思基本上成為新政時期經濟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三折》為基礎,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上諭,陸續推行新政。包括如下內容:(1)調整官制,整頓吏治:1901年7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除辦理一般外交事務之外,還負責通商、海防、路礦、關稅、郵電、化工、傳教、遊歷等一切涉外事務。1902年至1906年間裁汰各衙門胥吏差役,裁撤了河東河道總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和湖北、雲南、廣東的巡撫衙門,各省也裁撤了一些機關。清政府還下令整飭吏治,停止捐納實官。(2)編練新軍,創辦巡警:從1901年起,清政府屢發上諭,令各省裁汰綠營防勇,挑選精壯,編練常備軍、續備軍、巡警。各省設立武備學堂,停止武科試。1903年12月設立練兵處,負責練兵事務。各省設立督練公所,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1902年5月在保定創辦警務學堂,訓練巡警部。督辦各省巡警。1906年11月,練兵處併入由兵部改名的陸軍部,巡警部改名為民政部,在各省設立巡警道或警務總局。(3)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9月,清政府設立商部,管理所有工礦業和鐵路。陸續頒行了一些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商部還制定了商會章程。1906年11月,商部改名農工商部。1905年戶部銀行成立。1908年郵傳部又奏准設立交通銀行。(4)廢除科舉,興辦學校:1901年,清政府決定科舉考試改八股為策論,並命各省將省城書院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1904年1月,清政府批准了張之洞等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與此同時,清政府開始大批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和日本。1905年9月,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試及各省歲考一律停止。12月設立學部,管理全國學堂事務。

《江楚三折》仍是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具體化,在不變更清朝一族君主專制政體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雖然仍是治標不治本的套路和辦法,難以根治專制集權的頑疾弊端,難以挽救清朝將傾之王朝大廈。但是,縱觀其中一些制度安排和解決時弊的辦公,即使放至今日,仍然不無合理之處。尤其是《三折》對農業改良的意見反映了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立足於從農業近代化的角度解決傳統農業中存在的問題,這不僅是觀念上的突破,而且也找到了農業問題乃至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反映了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對我們今天解決農業乃至社會問題都不無啟發;而《三折》客觀上更催生了新軍的誕生,促使更多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軍隊,使中國軍隊成員的文化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隨著他們思想覺悟的提高,這些有新思想的新軍官兵逐步從清末政府培養的軍事骨幹轉化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張之洞和劉坤一基於維護清朝統治的《三折》在一定意義上為清朝的覆亡埋下了伏筆。歷史發展的滾滾潮流,既非張之洞、劉坤一所能預料,亦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都信息 的精彩文章:

從幕後到台前:關係清朝興亡的兩個太后
林則徐的是非功過:雖有局限,難掩大功

TAG:京都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