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時,日本在東北花了14年苦尋此物,最終還是被國人發現!

二戰時,日本在東北花了14年苦尋此物,最終還是被國人發現!

歡迎來到「以史論今」,喜歡的朋友點下關注,每天解讀歷史長河中待人訴說的細節。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二戰時,日本在東北花了14年苦尋此物,最終還是被國人發現。

眾所周知,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發展迅速,天皇裕仁的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由於日本自然資源匱乏,想步入歐洲文明的行列,變成一個強國,不可避免地要對外擴張、侵略。

當然,日本也不會忘記中國這個千年鄰居。19世紀末,日本先是打著東學黨事件的幌子揮師朝鮮,次年甲午海戰爆發,不僅獲得了巨額賠款和土地,並為進一步侵略打下了基礎。在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人獲得了遼東半島的鐵路經營權,並沿著鐵路不斷擴充勢力。

1931年,9·18事變發生,日本侵略野心浮出水面,3個月不到就佔領了東三省,攫取了大量的鐵礦石和煤炭。不過日本的野心不止這樣,他們還迫切地想要在這裡找到工業血液——石油。在日本的西北部有個島嶼叫一本州,島上有兩個小油田,可是年產量尚不足美國油田1天的產量。所以,石油的資源對於日本來說意義重大。

早些年,日本其實就派遣過留美專家帶國太郎到東三省找尋石油,此後仍不斷派人尋找。最後數百萬美金和14年光陰全打了水漂,日本只能選擇相信美國的說法——這片土地極度匱乏石油。

在毛澤東主席指示下,以李四光為代表的一批地質學工作者在建國後組織大量人力全國找油。好笑的是,在當年日本人開鑿的探井旁,我們發現了大慶油田。為什麼日本人找不到石油?不過是由於他們的鑽探深度達不到油田位置。大慶油田的深度至少超過1300米,而他們僅僅只能鑽探到地下800米左右。

除了覬覦石油、鋼鐵和煤炭外,日本對國內另一種物資還伸出魔爪。1938年,滿鐵調查部在遼寧海城一帶發現了罕見的鈾礦,為此他們迫切期待提煉這些鈾礦並用於原子彈實驗。

由於一些技術難題無法攻克,加上海城的鈾礦產量本就不多,日本人最後只造出了米粒般大小的六氟化鈾晶體,該計劃才宣告失敗。我覺得,要是當時日本成功開發了這兩種物資,二戰或許會生出不少變數,好在歷史並沒有如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皮帶都能當做手槍使用,二戰時期德軍武器到底有多先進?
二戰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墓碑有毛主席等多位偉人輓聯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