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某些時候,我們的「孝」,父母並不想要?還會被「罵」?

為什麼某些時候,我們的「孝」,父母並不想要?還會被「罵」?

「工作後第一年回家過年,我想帶父母去好飯店裡吃頓飯,父母卻百般不樂意,一直念叨著不該點那麼多菜。回家後還挨了一頓罵。花大錢撿了頓罵,真是又心酸又委屈!」

「母親去世5 年多了,父親身體的小毛病也越來越多。我們把他從老家接過來同住,老公和兒子也表現得特別好。可是住了兩個月後,父親拎著行李堅持要回老家,怎麼勸都沒用。父親抱怨說,在大城市住不舒坦。想遛彎不知道去哪兒,平時沒個說話的人,只能在家裡看電視。」

「放假回家,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我媽從瓶瓶罐罐里抖出一小把藥片塞進嘴裡,和著水閉眼吞下。降壓的、保肝的、管腿疼的、調血脂的……我勸她少吃一些,她說,年紀大了的人身體稍微有個頭疼腦熱就挺難扛的,恨不得立刻跑到醫院裡把專家號掛個遍。醫生說沒事兒她還會疑神疑鬼,家裡的保健品也買了一大筐。我很想跟媽媽好好聊聊,讓她的心理壓力別那麼大,可我總是說不過她。」

為什麼某些時候,我們的「孝」,父母並不想要?

這是因為我們眼中的孝很「片面」,不能滿足人內心複雜多層次的需要。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5 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三觀,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要。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

子女對父母的拳拳孝心,父母都能夠體會到。但為何我們的孝心,有時會讓父母感到惱火?

為什麼某些時候,我們的「孝」,父母並不想要?還會被「罵」?

首先,兩代人成長的年代不同,這就決定了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比如第一個案例中,在父母的價值觀里,花很多的錢吃一頓飯,可能還不如自己在家做一頓飯來得實惠,然後把錢存銀行來得幸福踏實。但子女認為吃好的、用好的,提高生活質量,才是享福。雙方觀念與標準不同,自然都會感到委屈和不滿。

在第二個案例中,子女特別希望能夠高質量地滿足父親在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讓他吃好喝好,有子女在身邊照顧。但父親在情感與歸屬上的需要以及被尊重的需要卻基本落了空。這位父親進城後失去了老友的聯繫,平增對故土的思念,且在大城市鮮與人溝通交流,周遭環境對他來說既陌生又危險,試問,他的內心如何能夠踏實平靜呢?

而在第三個案例里,那位媽媽每天大量吃藥是因為她第二層的「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脅,人面對衰老和死亡時都會生出恐懼之心,這種焦慮需要排解,所以這位媽媽才頻繁地看病吃藥,希望能夠以這種方式推遲那一天的到來。單純地勸媽媽不要吃太多葯,不要對身體疑神疑鬼,只能妨礙母親對安全需要的滿足,母親自然難以接受。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兒女行孝反而引發矛盾的例子。這是因為兩代人對社會的理解不同,適應方式自然也不同。所以,對於子女來說,如果發現自己的孝心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先別急著傷心、委屈甚至憤怒,我們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好好想想:父母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他們習慣的生活模式是怎樣的?我的做法真的滿足了他們內心的需要嗎?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父母也要多與子女溝通,化解誤會,給子女盡孝心的機會。

能滿足父母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這是小孝;能滿足父母的心愿,讓他們順心遂意,內心安樂,這是中孝;能幫助父母獲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實現志願,這是大孝;而能幫助父母明白人生的真諦,擁有真正的生活智慧,這是至孝。

成為父母與子女是人生最深的緣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孝心,不管這份孝心處於哪個層次,願我們能給父母最需要的孝心,願我們都能好好地將這緣分維繫到永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美容、防晒、護髮……橄欖油居然還能這麼用,可惜90%的人都不知道
我國「最胖」省份前十齣爐!當身邊越來越多人發福,如何維持體重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