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答好問卷需重構課程體系

答好問卷需重構課程體系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在黃炎培職教思想年會中提到「職教人新時代要回答好三張問卷」,引起職教界熱議。其中,第二張問卷提到「如何辦好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如何破解人民群眾對多樣化優質職業教育需求與目前粗放單一的職業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名職教基層人員,筆者對此深有體會,以下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通過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課程教學內容重組和課程評價體系重建,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嘗試答好這張問卷。

體系重構——課程供給多樣化

隨著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社會對機電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而人才培養過程也具有多樣性、多層次的特點,這就要求高職機電專業致力於培養服務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多元化、專而精的技術技能人才。但當前機電專業課程設置的「大而全」與企業要求的「專而精」之間還不能精準對接,部分機電專業的畢業生難以精準對接具體工作崗位。因此,高職機電專業需要從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技能供給質量出發,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學生能自主選擇的多樣化課程供給模塊。

以筆者所在學校機電專業為例,1名學生,對應1個典型企業,實施1套人才培養方案,選用1套典型課程體系。該專業與區域地標製造企業共建企業學院,針對典型企業的典型技術和產品,分別有針對性地構建典型課程體系,由企業和學生雙方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選擇後予以實施。其中,1套典型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是「典型企業—典型產品—典型教室—典型研發中心—典型案例—典型課程體系」;重構模式是「1—N—1」,即圍繞典型企業的典型產品,構建「1條生產線整體認識—N門課程圍繞生產線各組成部分設計、安裝與調試—1條生產線整體集成與維護」的課程體系。例如,圍繞典型企業蘇州匯川的典型產品「汽車剎車盤柔性製造生產線」重構課程體系,其中前面的「1」對應課程體系的第一部分「剎車盤生產線整體」,重構前置課程「剎車盤生產線設備操作與使用」;中間的「N」對應課程體系的第二部分「剎車盤生產線的機械設計技術模塊」「電氣控制技術模塊」「感測與檢測技術模塊」等;最後的「1」對應課程體系的第三部分「剎車盤生產線整體的系統集成與維護」。

學生學習完課程體系模塊,畢業後的就業崗位變得非常清晰。例如,選擇「匯川」課程體系模塊的學生,以後的發展主要對應民營企業;選擇「博世汽車」課程體系模塊的學生,以後的發展主要聚焦於世界500強;選擇「匯博」課程體系模塊的學生,以後更多向自主創業發展。課程體系模塊的設計,強化突出課程模塊的典型性、多樣性和專業指向性,讓學生既擁有企業急需的一技之長,又有了更加精準的選擇機會,真正「為學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環境和氛圍」。

內容重構——課程內容系統化

新時代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對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如在技術上要適應智能製造發展的複合交叉新要求,在素養上要具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素質,在能力上要具備系統性工程思維和解決工程問題的新要求等。這就要求專業課程內容必須來源於具有行業最新技術的典型企業,並圍繞著典型企業的典型產品重新設計與崗位技術技能相對應的典型教材和典型教案。因此,在課程體系系統性重構的基礎上,還要對所有的課程內容進行系統性重構。

一是課程理念重塑。無論是行業企業需求側,還是教育供給側,都要樹立起「三個重要」的理念,即素養比能力重要、能力比簡單的技術技能重要,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比具體的知識傳授更重要,以及真實地做比簡單地講更重要。機電專業建設要更加註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使高職教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課程目標重構。由片面強調技術技能培養,到強調素養、能力與技術技能的同步提升,具體來說,課程目標既包括「技術技能人才」工程項目的技術實現與系統性工程思維方法的習得,也包括「勞動者和接班人」的工匠精神與精益求精職業素養的習得,如在課程目標中,明確界定崗位規範、素養、職業態度所需達到的培養目標等。

三是課程內容重選。一方面課程專業內容從原來的單向的學科知識組合而來,轉變為從典型企業的典型產品、典型案例而來,從一線生產設備而來。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結構從單一的技術內容,轉變為技術、創新創業和職業素養結合,如在課程中植入創新創業教育元素,著重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為其將來就業與創業提供系統化的技能培訓。

四是課程序列重整。打破傳統的「零件—部件—系統」課程序列設計方法,主要採用以關鍵技術為主線的「系統—部分—系統」課程序列設計方法。只有對一套完整設備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夠從部件和工藝上進行深入而系統的學習。

評價重構——課程評價多元化

多樣化、典型化課程體系的有效實施依賴課程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和系統化。傳統的「一張試捲走天下」的課程評價模式已不能適應多樣化的複雜課程體系要求。隨著教育價值的回歸以及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高職課程評價必須基於崗位需求特性,體現多元化特點、尊重個性差異、更加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

首先,評價標準要多元化。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要考慮學生技術技能的掌握、工程能力的培養、綜合素養的提升,併兼顧個性的發展。典型企業的典型案例,既包括了關鍵企業的共性需求,又代表了技術的未來發展,還包括了企業的文化與價值取向。因此,在構建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是否與行業、企業實際生產所需的技術、能力、素養相匹配,是否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規律。

其次,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再是教師一方,而應該是企業、教師、學生三方。一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塊的選擇與實施,三方需要全程參與。其中,課程體系的構建主體,既包括典型企業的工程師,也包括專業建設委員會的行業企業工程師;課程體系模塊的選擇,主要是企業和學生兩方;課程體系模塊的實施,則必須是師、生、企三方共同進行。二是課程的開發、實施與反饋,三方都需要參與。其中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主要由典型企業工程師及學校教師共同實施,而課程的反饋,主要由典型企業工程師及學生共同實施。

再其次,評價內容要多元化。機電專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典型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其突出特徵是典型性和系統性,具體體現在:綜合系統的課程培養目標,既強調專業核心能力又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綜合系統的課程內容,既需要對學生案例掌握、遵規守紀、敬業愛崗、安全生產意識等進行評價,還需要對學生的工程素質、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進行評價;綜合系統的典型訓練環境,既有典型企業生產、服務的典型實訓室,又有典型企業研發中心等真實企業環境。

(作者系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6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志願者科技館裡當「導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