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董事會三度減重 碧桂園獨董與執董雙雙辭任中的高管演義

董事會三度減重 碧桂園獨董與執董雙雙辭任中的高管演義

不僅職業經理人的數量在減少,曾與楊國強共同打拚的創業元老也因為退休等原因也全部退出舞台,碧桂園董事會的構成進一步年輕化。

觀點地產網「20世紀80年代,有人比喻我是一隻老虎帶了一群羊,打敗了當時實力雄厚的市屬『二建』,如今我仍然還是一隻老虎,卻帶了一群老虎。」

這裡的「一群老虎」,便是楊國強為碧桂園打造的職業經理人制。

在帶領碧桂園成為銷售5000億房企巨頭的路上,對人才的善用和放權無疑是主席楊國強頗為得意的戰略之一。無論是大量引入職業經理人,還是同心共享制度,碧桂園都被外界認為越來越具有現代企業的氣質。

創造房企銷售紀錄的同時,碧桂園的董事會成員數曾經也創造過內地上市企業的歷史,2014年最高峰時曾多達23位,包括15位執董、8位獨董,這一數字是同時期萬科董事會成員數的兩倍。

然而,隨著近兩年高管的陸續離職,碧桂園的董事會也開始「縮水」。

3月2日,碧桂園公告稱,公司執行董事謝樹太及獨立非執行董事梅文珏已於當日辭任。其中,謝樹太自1997年加入碧桂園,是早期創業的老臣之一,因「個人健康原因」辭任執行董事,但保留副總裁職務。

至此,碧桂園目前的董事會團隊進一步減至14人,包括執行董事楊國強、楊惠妍、莫斌先生、楊子瑩、楊志成、宋軍、梁國坤及蘇柏垣;非執行董事陳翀;獨立非執行董事黎明、石禮謙、唐滙棟、黃洪燕及楊國安。

楊氏家族持有公司接近60%股權,足以表明碧桂園始終是家族企業的本質。

龐大董事局三度縮水

2013年或許是碧桂園25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這一年,碧桂園銷售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060億元,較2012年同比增長122%,成為碧桂園近7年規模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年。

與此同時,這一年,楊國強也帶領碧桂園完成了內部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大變革。

2013年5月29日,碧桂園宣布,朱榮斌獲委任為公司聯席總裁及執行董事;謝樹太、宋軍及梁國坤獲委任為公司執行董事;劉洪玉、梅文珏獲委任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同年12月13日,蘇柏垣獲委任為公司執行董事。

一年內增加5名執行董事、2名獨立執行董事,這是自2007年上市以來碧桂園董事會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此前的6年,碧桂園執行董事的人數一直維持著9-10人。

由此,碧桂園的董事會人數一度高達23人,包括15位執董和8位獨董,遠遠超出內地所有房地產公司。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由6名執行董事+3名獨立董事組成。彼時,萬科、保利和恆大三家千億級別的企業,其董事會成員數也分別為11、9、9人。而碧桂園如此龐大的董事會構成則更接近港資企業長實和恆基兆業,其中,長實共有20位董事,恆基兆業則多達22位。

回顧2013年碧桂園的董事會成員構成,主要分為三類,包括以楊國強、楊惠妍為代表的楊氏家族成員,以莫斌、朱榮斌、謝樹太、宋軍及梁國坤等為代表的職業經理人,以及楊貳珠、蘇汝波為代表的創業元老。

其中,朱榮斌的加入代表了年輕管理層的冒起,而謝樹太、宋軍及梁國坤等職業經理人則大大提高了碧桂園董事職業經理人的比例。公開資料顯示,謝樹太於1997年加入碧桂園,目前擔任公司副總裁,主要負責碧桂園若干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整體管理及監督,並負責酒店及物業管理公司的整體管理工作。

不過,隨著高管人事變動,創業元老逐一退出,碧桂園龐大的董事局幾度縮水。

2014年,吳建斌加入碧桂園擔任首席財務官並委任為執行董事,同年楊氏家族中的楊永潮退出董事會。至此,碧桂園執行董事的人數有一半為職業經理人。

2015年,因為退休緣故,創業元老團隊中的楊貳珠正式退任。2016年,楊惠妍的丈夫陳翀被委任為非執行董事,這也是碧桂園首次設立非執行董事。

2017年是縮水最重的一年。年內,吳建斌、朱榮斌雙雙辭職,另外兩位創業元老區學銘、蘇汝波也因年齡因素辭任執行董事。與此同時,為平衡獨董數量,黃曉辭任獨董。至此,碧桂園董事會人數由最多時的23人減至16人。

最新的碧桂園董事會構成則顯示,不僅職業經理人的數量在減少,曾與楊國強共同打拚的創業元老也因為退休等原因也全部退出舞台,董事會的構成進一步年輕化。

楊氏家族與職業經理人

在成為最早一批的千億房企之前,碧桂園曾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廣東房企,濃烈的家族色彩曾是外界對其印象之一,在上市時,楊國強早早將所持有公司股份交給二女兒楊惠妍手中。

然而隨著規模逐漸擴大,碧桂園的企業管理制度也面臨挑戰。

2008年上半年,在經歷過過此前幾年的快速上升後,碧桂園業績開始出現下滑,雖然擁有4000多萬平方米土地儲備,但當年碧桂園還是只完成收入157億,同比下降了11%。2009年,因為質量問題引起的風波,使得楊國強意識到如何管理企業才是碧桂園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2009年9月前,楊國強開始在碧桂園內部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高管「分權行動」。碧桂園的數十個項目被分到14個區域公司手中,每個區域公司產生一名區域總裁,管理3個到10個不等的項目,碧桂園職業經理人管理機制的雛形開始形成。

2010年,中建五局總經理莫斌接受楊國強邀請加入碧桂園,並接替崔健波擔任總裁;同年,莫斌被委任為執行董事進入碧桂園董事會。2013年,又有4名職業經理人進入董事會擔任執董,股東和職業經理人結合的運行模式正式形成。

在新的管理團隊治理下,碧桂園在2014-2017年分別實現銷售1288億元、1402億元、3088.4億元以及5808億元。碧桂園「家族成員+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也被證明可行,楊國強對人才的善用和放權更一直被外界所稱道。

然而,朱榮斌和吳建斌等高管的離職,以及楊國強侄子楊永潮的出走,還是為這看似完美的制度蒙上一層陰影。事實上,碧桂園家族成員與職業經理人長久以來共存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楊國強的主導地位,維持著兩者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14名董事會團隊中,楊氏家族成員超過三分之一包括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楊國強二女兒——執行董事、董事局副主席楊惠妍,楊國強三女兒——執行董事楊子瑩,楊國強侄子——楊志成,楊國強女婿——非執行董事陳翀 。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偶數位的董事席位也頗為敏感。根據規定,若董事會在某個投票中打平的話,解決方法之一就包括,尊重董事長的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點 的精彩文章:

樂視給融創帶來了什麼?

TAG: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