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平衡內亞軍事集團的制度事故

安史之亂:平衡內亞軍事集團的制度事故

爆發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歷史上的一個奇異的事件。一個在開元年尚且處在盛世的帝國,彷彿在突然換了副模樣。不僅兵馬衰微,國政接連為他人挾持,甚至就在皇帝眼皮底下的三輔地區都屢次爆發變亂。就好似一個在昨天還是稱霸世界的拳擊冠軍,今天就已經成了病榻上只剩半口氣的患者。

這種劇變,顯然不可能在一夜間完成的。那麼造成安史之亂怪像的內因是什麼呢?

府兵沒落

府兵制的成功 鑄造了初唐的強勢

唐初軍隊戰鬥素質極高,不但在吞併隋末諸侯的戰爭中表現優異,也在同周邊勢力的戰爭中接連取勝。這不僅有賴於關隴軍事集團的較高素質,也是北朝軍事制度留下的豐厚遺產。

唐初徵召和訓練士兵,實行的是北朝起訂製的府兵制度。表面上,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寓兵於農的徵召兵制度。由國家發給農民土地耕作,農民在農閑等時間裡接受訓練,在戰爭時期被徵發組建軍隊,進行遠征。至於土地耕作的產出,則要用于軍戶們自身的供養。雖然盔甲等重要軍械設備還需國家在戰時發放,但普通刀槍與弓箭,則是軍戶們日常自備訓練。如果在徵召時,沒有帶齊規定的武器,屬於違規犯法。

一名合格的府兵軍戶需要自備經常自備佩刀 長矛和弓箭

李淵和李世民時代的唐軍,除了作為軍隊核心的少數精銳重騎之外,主要是由這種徵發來的步兵組成。熟悉世界軍事史的人,或許會覺得這種一手弓箭一手槍矛的徵召力量,既熟悉又陌生。因為這種組織架構與戰術選擇,源自五胡時代從內亞等地傳入的部落兵制度。在中亞等地長期存在,在東亞則屬於比較新鮮的產物。

一手長矛一手弓的步兵在中亞非常普遍

府兵制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依靠的是兩個必要條件:土地和時間。在農業社會,土地意味著財富。由於府兵的日常訓練會佔用了一部分農作時間,以及府兵出征時必須準備一切應用之物包括武器和糧食,是否擁有足夠的資產就成為決定府兵戰鬥力強弱的關鍵。以至於,早期關中等地的軍戶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也有一定的自豪。

北朝到唐朝初年戰爭,通常不會時間過長。府兵們在輪流出征的間隙,還有充分時間來經營自己的土地和裝備。剛剛經歷過大亂的中原地區,也有足夠的可耕地供唐朝政府分配給新增的兵員。府兵們在在對外戰爭中,還可以依靠戰利品來獲得額外補貼。府兵制本身也對地位更低的普通農民,有著吸引力。在不斷取得勝利的時代里,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北朝不僅留下的關隴軍事集團 也在北方留下了大量軍戶

但在唐初過後,戰場的距離不斷加大,戰爭的長時間也因此延長。原本維繫府兵制度的根基,隨之崩潰。簡單來說,就是既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分配給農夫,也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隨著唐朝周圍的威脅日漸增多,戰線延長和戍守軍隊增加又使得府兵面對更多的經濟壓力。到了唐玄宗統治的初期,府兵制度已經破落到有名無實的地步。

另一方面,帝國本身的兵源擴大,也稀釋了府兵們原本較高的個人戰鬥素養。由於北朝遺留的軍戶群體,大都在漫長的北方戰亂中養成了射箭等武德文化。所以這些人在集中訓練後,非常適合與騎兵配合作戰。但在更多的南方地區,保有射箭文化的群體相對很少。於是,大量軍戶開始逐步用起了訓練更方便的弩。這雖然有利於兵士們更快形成基礎戰鬥力,卻也在實際上限制了他們的武力上限。

騎兵與府兵構成了唐初的主力部隊

城傍崛起

大量的突厥部落民成為了唐朝逐漸倚重的對象

為了彌補府兵持續退化的窘境,唐朝開始實行募兵制來進行補充。但並非所有的下里巴人,都可以像後來的宋朝那樣,被大量擴招入伍。更準確的說法是:招募大量武藝精熟,並擁有一定戰爭經驗的外族士兵。

在唐朝朝廷看來,這是一個很理智的選擇。隨著對外戰爭的持續不斷,產生了很多胡人俘虜和內附的部族。唐朝為了安置他們,一般將其安置在軍鎮城池附近。這些人本來就缺乏土地,也沒有很好的謀生手段,應募為兵是其最佳出路。況且,既有武藝又熟悉戰場的士兵,較之需要訓練和戰爭磨合的府兵,更受邊地將領的青睞。

唐初的騎兵衰退後 成軍迅速快的外族就來填補空缺

早在高宗武后的時代,邊地的鎮將們就已經小規模的招募胡族士兵作為精銳使用。唐玄宗繼位後,唐朝將這種經驗普及化和制度化。這也就是後來人所共知的「城傍」制度。

城傍制度的普及,使得玄宗時代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恢復。唐軍在這個階段中,和西北勁敵的戰爭里奪回了戰略優勢。隨著胡人士兵的增加,以戰功拔擢起來的胡人將領,也逐漸進入唐軍中高指揮層。

雖有怛羅斯這樣的戰敗 唐軍在西北大部分地方依然獲得勝利

這一時期的外族名將,有著唐初前輩們所無法企及的名望。如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哥舒翰是九姓特勒出身,安祿山出身源自中亞的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後裔。在安史之亂中成長起來的李光弼、僕固懷恩、安太清、阿史那承慶等將領,也都是胡族出身。從基層士兵到最高級的地方節度使,唐軍上下已經渲染了一層鮮明的內亞色彩。

胡人充任地方大將的連鎖反應,就是唐朝出將入相的政治傳統的瓦解。僅以開元年間而論。在李林甫之前,唐朝從地方鎮將變為宰相的就有郭元振、張嘉貞、張說等十餘人。前方統帥能夠影響國家決策,就使得前後方人心統一。軍隊和國家聯繫緊密,皇帝也藉由控制近在咫尺的宰相,遙控遠在邊區的大軍。

安祿山故土粟特地區的重騎兵

但李林甫勸說玄宗不用漢臣專用胡將的策略,最終阻塞了邊將進入中央的管道。從玄宗個人角度來說,漢臣指揮的邊區軍隊,已經難做到將帥一心。如王忠嗣不敢進攻吐蕃軍把守的石堡,哥舒翰卻能死戰攻克。也就證明了漢臣統御胡人士兵的局限性。加之胡人將領因為目不識丁而無法晉陞宰相,也就在中央政府內避免了結黨的可能。

大量使用國際僱傭兵,提拔在本地沒有根基的外來人才作為心腹使用,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既能強化皇權,又可以應對外來挑戰的效果。但相應的代價就是軍隊和國家、職業武士和普通民眾之間,被完全割裂開來。自邊區的藩鎮陸續任用蕃將以及以傭兵為主力後,邊區軍隊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開始脫離皇權的控制獨立運作。

主張使用外族部隊的李林甫

按照唐玄宗本來的部署,位於北方的安祿山集團,除了地域外患,還要牽制和平衡在西北對敵第一線的朔方軍集團。因為朔方軍不但兵員數量和質量為諸軍鎮之冠,又是在開元天寶時代戰爭的中心。許多朔方軍的將領,都通過和吐蕃、回鶻的交戰累積起了威望與軍功。要平衡西北軍團的影響力,玄宗只能人為的在北方再樹立起一個可以抗衡西北諸將的模範將軍。安祿山因此順應了時代的進程,一路平步青雲。

玄宗將大量部隊集中北方 作為平衡西北邊區軍隊的手段

內亞軍事集團的決策與行動

各種歸化人組成的軍團成為了玄宗難以控制的力量

內亞武士集團的活力來自部落間的殘酷競爭環境,同樣其危險也來自於旺盛的競爭意識。當意識到自身的實力超過了其僱主可以控制的範圍後,無論玄宗提拔起來的是安祿山、史思明或者是僕固懷恩,叛變的幾率都是唐朝所無法承受的。

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借口是討伐宰相楊國忠,類似於後來明朝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清君側。整個安祿山集團,出動的蕃漢步騎兵力可達15萬之多。其中包括了靺鞨、奚、突厥、契丹等轄區內外的民族部隊。不少人就是直接徵調的城傍兵。城傍士兵的特色是騎兵多步兵少,正好與步兵多騎兵少的殘存府兵們,形成互補。其中精銳者為契丹、同羅、奚族等胡人降兵8000人,安祿山呼之為曳落河,也就是突厥語中的壯士。

安祿山集團等同於一個建立在唐朝之上的中亞武士集團

如果我們回顧中亞與西亞的歷史,就會發現以降兵為心腹並不是安祿山這夥人的首創。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用其走投無路的戰俘或軍事奴隸,組建精銳部隊的案例。安祿山的進軍模式,採用中亞與蒙古軍隊慣用的潛師出行,分進合擊的戰法。以極快的速度達成了突然襲擊的最大效果。

唐玄宗的應對之策是馬上遷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令其部將郭子儀接任朔方節度使。隨後以高仙芝統領長安附近的飛騎和彍騎兩部,並緊急召集隴右、朔方和河西的屯軍在二十日內聚集長安。其戰略防禦計劃的重點在於以同樣以蕃漢僱傭兵作為主力的西北三鎮,對付安祿山麾下的范陽和盧龍軍精銳。

被玄宗委以重任的平叛力量 依然是外族部隊

然而在此之前,安祿山已經以重騎兵為先鋒一路西進。名將封常清在洛陽附近招募的步兵,毫無招架之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驅李光弼、僕固懷恩等胡人將領,在第一時間就對安祿山發起了反擊,一舉殲滅了7000敵軍。

這些戰役也證明了自北周時代以來強化府兵制度,徹底難以為繼。以紀律嚴格的步兵來陣列對抗胡人騎兵的優良傳統,完全湮滅。空有數量優勢的龐大步兵軍團,已經不能對敵軍的大力騎兵,構成有效威脅。

曾經是國之棟樑的關隴集團與府兵軍戶早已不復昔日英勇

地緣困局

安史之亂中叛軍的進攻路線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初期,唐朝在戰略上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在安祿山軍南下渡河之前完成河南的防禦。由於以騎兵為主的安祿山先鋒軍團行動迅速,導致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在進入重鎮陳留幾日後就被叛軍克城俘虜。

河南地區對於唐朝的重要性,遠遠不局限於東都洛陽一地。這裡還是於保證糧食與稅賦從江淮到長安的運輸生命線。安祿山軍攻陷河南後,維繫唐朝中央運轉的物資,只能沿長江向西,從江漢地區輾轉到長安。在僱傭兵為主的戰爭中,物資的充裕與否,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唐軍在中後期一系列重要戰役中表現的惰性和軟弱,正是江淮稅賦輸送困難,在軍事上的直接體現。

佔據河南就等於阻斷了關中地區的物資補給

相比唐初的軍隊,安史之亂時期的軍隊繼續著結構上的演化。步行弓箭手地位的下降,弩手地位得到提升。如果你也對歐洲中世紀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同樣可以注意到在進入僱傭兵為主的中世紀晚期時,歐洲也出現了弩兵大量代替弓箭兵的現象。一方面,這是由於披甲重騎兵的數量增加,使對抗重騎兵的弩手的相應地位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訓練弩手的簡便和快捷,無需長時間積累形成的弓箭傳統,是適合僱傭兵這種強調快速掌握專業技能的軍隊所急需。

當然,這個時期的唐軍弩手,在實戰中的表現也比後來的五代宋遼時期要出色。僅在李光弼防守太原的戰役中,就以2500名弩手循環發射弩箭製造殺傷,擊退了數萬敵。但弩手在古代戰爭中,始終無法將訓練操作更繁瑣的弓箭手淘汰,本身也就說明了其在使用功能上的局限性。當唐朝需要徵發大量士兵來拼湊佔據絕對數量的大軍時,大量訓練有限甚至臨時訓練的弩手,與熟練使用弓箭的胡族精銳混編在同一軍隊中作戰。

利於迅速成軍的弩 在遇到大量弓箭時就神奇不在了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中央曾經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從河西、隴右召集的軍隊加上新募軍,總計21萬人屯於潼關,在正面阻止了安祿山軍的推進。在河東方面,李光弼率領騎兵不斷和史思明交戰,從後方威脅安祿山的根據地范陽。幾乎在同時,以常山太守顏皋卿、平原太守顏真卿為首,在安祿山主力軍身後的河北十七郡都爆發了反安歸唐的起義。安史的主力軍團在此刻四面樹敵,面臨絕境。

可是大好局面下的唐軍,卻在短時間內輸光了牌桌上的大部分籌碼。甚至連作為李唐根據地的長安及附近地區也淪於敵手。只要稍微了解內亞系軍隊的特色,不難明白對以騎兵尤其是披甲騎兵為核心的他們,由於其機動性強的優勢,對於應戰多條戰線上的敵人並不陌生。正如安祿山手下大將田乾真所說: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潼關的優勢地形也挽回不了決策失誤的唐軍

事實也證明,唐軍數量雖多、戰線雖廣,但關乎勝負的職業戰士的數量是不足與安祿山手下的勁旅相比的。唐玄宗在慌亂之下將河西和隴右的經驗豐富老兵,與長安附近新招募的士兵混編出擊。使得唐軍僅有的職業傭兵部隊,無法真正發揮實力。

正確的做法是以新募軍在潼關正面堅守不出,而以河西隴右蕃漢兵悉數增援河東,從側翼為安祿山施加壓力。這正是唐初用以圍困洛陽王世充的戰略布局。玄宗卻選擇了以新老混合的潼關軍團正面出擊,重現了在中亞和西亞歷史上反覆上演的劇本:一支數量眾多的臨時工軍團,被少數高素質職業武士們,迅速擊破。

唐軍的悲劇在中亞歷史上反覆上演

艱難的反擊

唐肅宗的繼位 並沒有讓反擊來的更為有力

唐玄宗逃往蜀地後,兒子肅宗在靈寶繼位。這通常被看作是唐朝開始反攻的標誌性事件。唐玄宗自己也曾說過:西北諸胡,吾撫之甚厚,汝必得其用。

唐肅宗接任天下兵馬都元帥後,堅持玄宗以西兵抗北兵的戰略總方針。一面結好河西、朔方、隴右將領,重建以騎兵為主的僱傭兵部隊。另一面引回鶻、拔汗那國出兵,合同安西鎮的軍隊東進。

回鶻人就是通過安史之亂嶄露頭角

與此同時,安史方面爆發了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降唐等變故。整個集團內部經歷了極為嚴重的內耗。於是唐軍以回鶻、安西兵為先鋒,朔方、隴右軍為主力,次逐步收復長安和洛陽。最後,大軍將安慶緒包圍在鄴城。

然而就是之後開始的鄴城圍攻戰,又暴露出唐軍缺乏足夠精銳士兵以及大軍團組織和訓練嚴重不足的問題。在唐軍困兵堅城之下時,史思明率領五萬精兵出擊,居然擊潰了對面9個節度使的60萬大軍。唐朝已經奪回的洛陽再度失守。史思明並將精銳攻打陝州,威脅潼關。

殘存的粟特與突厥力量依然給予唐軍以很大麻煩

在整個平亂戰爭中,唐軍一直努力保有人數上的優勢,也不乏回鶻軍、朔方精騎等善戰之兵。但總的來說,大部分軍隊都是新招募或從各地臨時抽調來的。新招募的士兵難以快速領會到軍隊的傳統,各地抽調的部隊及外國傭兵在短時間之內也難以配合熟練。唐軍的補給又遠在江淮地區,遠不如安史軍隊補給便利。故而經常出現大兵團作戰反而敵不過盧龍范陽數量較少的軍隊的戰例。

在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後,安史造反失敗的結局已經是人所共知。但唐朝依賴的兩個僱傭兵集團里,東北集團已經因為安史造反而自動瓦解,西北集團也在戰爭中蒙受了嚴重損失。唐朝政府因為職業士兵的缺乏被迫不斷重建和擴充軍隊,也使得府庫耗竭,對地方和軍隊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

安史之亂並不能讓唐朝放棄藩鎮制度

唐朝原東北軍鎮,除了安祿山和史思明覆滅外,還留有薛嵩、田承嗣、李寶臣等殘餘勢力。唐朝並未厲行剿滅他們的原因,大概是不希望將東北傭兵集團全部消滅之後,造成西北傭兵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

由於擺脫了東北傭兵集團的牽制,掌握西北集團的僕固懷恩和李懷光,都在安史之亂後不久相繼發動了叛亂。這反過來也證明了唐玄宗苦心經營的軍事平衡一旦被打破,唐朝就陷入國力和軍力的不斷塌陷中。越征戰叛亂越多,越討伐藩鎮越強的循環,周而復始。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國土的實質性分裂。五代十國就在這層基礎上,自然而然的誕生出來。

唐朝的成功與失敗,無疑是成也內亞敗也內亞。統治集團在時代的轉折點上,掌握了北朝留下的內亞技術與軍事資源,做到了最終的一統天下。基於這層生態基礎,唐朝長期建立一套依靠粟特人、波斯人和印度人把持的對外貿易通道,而國內的廣大居民不得私自參與。但當更多來自內亞的集團遷入,只能使用上一代流入技術的王朝本身,也就不再佔據高地了。(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到底是什麼樣的?大家知道嗎?
歷史上內亂最多的王朝,發生了五次內亂,持續了100多年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