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季三華:?《首訪一衣帶水的鄰邦》

季三華:?《首訪一衣帶水的鄰邦》

《當代寫作》優秀作品選

底部可以給作者季三華留言!支持作者就贊一個吧!

《首訪一衣帶水的鄰邦》

作者:季三華

四月仲春,是日本島國櫻花盛開的季節。櫻花被譽為該國的平民之花,從首都東京到高速公路的沿線均可以看見她動人的花容。每年逢這時,海內外人士就爭相來賞櫻。十一號我搭乘首都航空公司的銀鷹,在晚霞將雲海鍍滿金暉時,緩緩在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大阪的關西機場安全降落,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訪日之旅。

奈良,清水寺和淺草寺

奈良是日本歷史悠久的古都,是我們探訪的首選目標。日本生活節奏快,經濟發達。而我們到了奈良,卻發現這是一個淳樸的天地,似乎到了世外桃園。奈良的東大寺附近草坪古木參天,丘陵之間有許多梅花鹿在隨意遛達,梅花鹿分公母,見了外國遊客也不怯生,和人們一起拍照留影。我輕輕撫摸它們的腦袋,隨手拿出行囊里的金華酥餅給它們分食,鹿們嗅到香味,爭相低頭覓食。奈良的櫻花散落在寺院內和圍牆外,枝條旁逸斜出,為古都平添了春天的靚麗動人,紛紛牽動了遊客的視線與嘖嘖讚歎。這樣規模的賞櫻活動並不多見,在愛好春光的人們心目里佔據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說起奈良,在中日兩國的交往史上一定會提到唐代的高僧鑒真和尚。他應日本朝廷的邀請,東度大海弘揚佛法。木帆船數次被惡浪波濤所阻。最後一次方憑藉天時人和直掛雲帆濟滄海,成功到達日本。鑒真和尚年邁雙目失明,最終為兩國的宗教交流而殉職於日本。據日方導遊介紹,鑒真和尚圓寂坐化後,遺體逾千載,依然保存完好,堪稱奇蹟。只是在他去世的忌日,在唐招提寺才開放,供遊客瞻仰他的遺體。惜乎我們這個團來的不是時候,也只能在內心嘆息而扼腕了。鑒真和尚是不朽的一代高僧,日本宗教界將他的遺體完好保存至今,生動見證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

中國自漢代以來,與日本就有所交往。直到清代末年,孫中山,秋瑾等同盟會的人士均在島國留下了活動的足跡。民國期間周恩來,郭沫若和魯迅也在日本學習生活。日本大和民族在我國唐代認真學習中華民族先進的知識,從我國引進儒學和佛教,才開始奠定發展邁進的文化基礎。如今佛教在島國深入人心。連我省天台的國清寺也被日本宗教界視為高山仰止之神殿。我們一行陸續到了清水寺和位於東京的淺草寺,均看見虔誠敬香禱告。香客互相感染,也許互相併不認識,但對佛祖的崇敬卻是眾望所歸。他們將佛教寺廟視為精神凈地,到此祈禱平安幸福,是把這種朝拜視為洗凈心靈污垢的積極有緣的活動。我們沿途所見的寺廟古建築,皆是模仿我國相關建築風格,斗拱挑飛檐都是木結構,而漆以紅色顯得古樸莊重。

富士山與和平公園

日本的富士山馳名全球,榮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富士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徵,坐落於靜岡與山梨縣境內。除卻盛夏之外,這海拔3776米的山頂均是白雪皚皚。富士山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它本身也不寂寞,是活火山。導遊說距上一次火山爆發已悄然過去三百年。何時世人可重睹火山爆發的壯觀,卻是個未知數。去富士山的路上,我們先去了和平公園,和平公園與富士山遙遙相對。這天天氣晴朗,和平公園的主建築是收藏了佛祖骨殖的白色舍利塔,還有幾座大小不一的金屬掛鐘,不時有清脆悠揚的鐘聲在山谷間回蕩,似乎在詮釋和平的重要。我國境內縣市皆有烈士陵園,而和平公園卻是鮮見。可見日本人民內心深處也是嚮往和平,摒棄暴力的。那幽遠的鐘聲不斷傳導至富士山,富士山似乎為之微微頷首動容,表示神山的認可。和平公園也種植形態不一的櫻花,我們的眼神越過花蕊樹梢,富士山在美麗的櫻花的襯托下,越發顯得莊嚴可敬。

後來我們驅車在富士山麓的湖濱遊覽,直至遠離富士山的三寶松原的海濱沙灘,腳踩的都是灰色的沙粒,不禁有些疑惑。導遊解釋是富士山當年爆發時留下痕迹,令我們不禁在內心暗暗讚歎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威力。我們同行的女性不約而同以富士山為背景合影留影,我覺得與其說她們要以富士山襯託人生花季的珍貴,不如說她們更願意有富士山這樣的名山護佑人生的前程。

如今中日邦交正常化已近五十載。我家鄉浙江省麗水市也和日本的三島結為友好城市也二十載了。兩國人士應在更高的起點上放眼未來,妥善處理相關的歷史爭端。化干戈為玉帛方彌足珍貴。

余 感

我們這個團的行程由日本的大阪為起點,途徑本州的京都,神戶,名古屋和首都東京,最後從靜岡機場返回國內,憑親眼所見的走馬觀花,要全面反映評價日本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殊非易事。但在島國旅行,人們可以體會到漢文化的影響不時在心目中閃耀。就是東京大阪這些大都市包括高速公路的交通指示牌上,地名的標識是漢字印於上方,日文印於下方。日文脫胎於漢字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的文字景觀在其它國家是看不見的。

日本人民不因循守舊,善於學習。這種可貴的民族精神體現在傑出人物身上,如當代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和著名電影男演員高倉健,都為國家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我國當代史學家郭沫若與日本也有很深的淵源,他曾有詞詠曰:「赤縣扶桑,一衣帶水,一葦可航。昔鑒真盲目,浮搓東海:晁衡負笈,埋骨盛唐。情比肝肺,形同唇齒,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有兩千年友誼,不等尋常。」郭老不愧大手筆,讀了他的詞,我們有理由對新世紀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未來抱有美好的期待。

投 稿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當代寫作微信公眾號

讚賞作者

可為作者提供稿費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寫作 的精彩文章:

邵燕云:?《童年記憶》
張世駙:《走進草原》

TAG:當代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