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部名過於實的電影

一部名過於實的電影

不兜圈子,我先把答案扔出來:《三塊廣告牌》。

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種族主義的警察,南方的遺渣老人,家庭暴力,自負的母親,不負責任的父親,叛逆的少女,年輕小三的上位,侏儒(殘疾人)的自尊,美國的軍痞,中東戰爭,戰場暴行,,,馬丁·麥克唐納似乎想把我們已知的所有衝突都放進去,就差外星人了。

如此多的衝突和線索以及關於人性的表達慾望,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保羅·哈吉斯的《撞車》。但兩者的表現手法則迥然不同:《三塊廣告牌》是讓劇中人物事件伴隨著其性格自然生長,而《撞車》則更像是自始至終牢牢地掌控了任何一處細節並最後使其契合在一起。

馬丁·麥克唐納的話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我有了這個女人的形象,和她要登廣告質問當地警方,所有後面的情節都是由這裡開始的反應,和反應後的反應,而這部電影就是按照這個方式去推進的,並沒有什麼生髮的情節。這部電影恐怕是我結構性最差的一部,由於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本身的悲劇性,我不想要加入那些結果導向、解決問題式的情節。因為故事的主題,我只想看人物最後會走向何方。看完電影你也很難判斷出它的結構。我認為電影中還是具有讓觀眾滿意的人物轉折和改變。」

「對我來說,讓這三個人物顯得真實最重要。這三個人不能像傳統類型片那樣,好警察、壞警察和可憐的母親。也許這是個起點,但是我要挖掘這段關係里關於人性的東西。」

「在我們拍攝的過程中,希望和人性不停地向我走來,尤其是在這三個人的關係上,我感受到的是希望。他們是真實的人物,不是反派或英雄。」

我認為他過分依靠了角色人物的性格和反應來產生劇本,這一手法過於戲劇化,同時又用了嫻熟的電影語言來表現人物細節,反過來又更強化了人物的性格和行為。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劇中人物的行為會喪失邏輯說服力,而同時戲劇化的手法又令觀眾喪失了腦補能力。這也背離了他「讓這三個人物顯得真實最重要」的初衷。

最終我只在其中感受到了某幾個細節瞬間的衝擊力,但這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遠遠不夠。在觀影過程中我會經常不自主地抽離出來,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這種感覺,但我知道一定是哪裡不對頭。這種advanced emotion難道不是應該發生在劇中人物身上嗎?怎麼跑到我身上了???

保羅·哈吉斯說過,他不認為自己的《撞車》是那年最好的電影因為它在「artistry」方面不如其他幾部,比如同年的《卡波特》和《斷背山》。

「artistry」本身就是個挺扯淡的詞。

比如湯姆·麥卡錫的《聚焦》,它又有多少所謂的「artistry」呢?當你試圖把焦點指向尖銳敏感的現實話題時,這時候所謂的「artistry」也在發生變化。某些專業人才總想安靜下來閉門專心只講專業事,天朝的文藝青年可能會這麼天真,但馬丁·麥克唐納當然不會這麼幼稚。現實容不得你這樣,因為所有的因素最終都會糾纏在一起,而如何捏合所有這些因素不正是導演要做的事情嗎?但在《三塊廣告牌》中,他過於依賴角色性格的戲劇手法,導致了劇中的各種衝突變成了隔靴搔癢。

《三塊廣告牌》像是一塊不倫不類的拼貼,四處打著擦邊球,將精心設計的各種誇張的細節用電影語言放在了貌似平實的外衣之下,而後者又正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種拍法,讓人生厭。

最終淪為了靠著幾位優秀演員的表演在撐場面,事實上,如果沒有他們的精彩表演,這電影會更糟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ELIX 的精彩文章:

TAG:FEL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