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行跡——建成的廢墟

印度行跡——建成的廢墟

在去年的上海,參觀的印度建築大師多西的展覽中,眾多的作品呈現出了一種似曾相識的廢墟狀態,水漬斑駁的混凝土牆面與爬滿的藤蔓,與圖片中建築一旁衣裝整潔的行人共生共處。除卻對於散佈於南亞次大陸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作品的嚮往,多西的作品也驅使我去這個並不總是和睦的鄰居一探究竟。

當飛機舷窗內的喜馬拉雅山逐漸遠去,當包漿的SUV計程車駛出了機場,開過了城郊玻璃泛著0101001光芒的科技園區來到了市區,奶奶家的大集彷彿攤平在了新德里的大街上,牛馬猴雞與各種數目輪子的車輛與街道上油光可鑒的招牌和散碎的建築立面相映成趣

——我到了。

如同每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城市也有著不同的氣質。但是走過的四個城市與大巴經過的一千多公里的風光,卻有著相似的建築生態。

密集排列的樓房窄小的面寬與內部錯綜複雜的樓梯,簡陋的外立面形態有如廢棄一般有時坦露出建築內部的材質與結構。夾雜的大樓經過的本土建築師的精心考慮,無法斷定年代但是你依然能看出五十面前來到印度的歐美大師們現代主義傳承。這些大樓不急於用玻璃幕牆高亮標記主人的財富與地位,臣服於熱帶的高溫,不惜犧牲陽光,用低矮的空間換取陰涼。不惜風沙侵襲,用片牆組織風向帶走高溫。又是由於這裡的氣候的熱情,這些建築在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年年鮑魚的沖刷下,混合這些年經濟成長後暴增的尾氣塵埃,斑斑駁駁,如同你在國內遊盪過的那些無人照料的廢墟。

就像是艾哈邁達巴德的市博物館,柯布西耶的建筑後期牆面上亂搭了不同色彩的排水管,標誌性的架空底層下無家可歸的人躺在地上乘涼,水池裡也布滿了垃圾。博物館內部如果不是那本卷了邊的簽名冊,水漬斑駁的屋面,很久沒有清理的包裝箱與布滿灰塵的文物,會讓我以為是一座廢棄的倉庫。覺得痛心嗎?我覺得,六十年後如果大師能夠再次遊走於印度的街道,發現一切與六十年前相比別無二致的時候,他們也會釋懷吧。畢竟這裡與變革相比更相信宿命,舶來的建築風潮也無法逃脫的宿命。

現代主義建築基於一個設想中高度秩序與理性的文明狀態,甚至用建築本身來協助達成這一秩序,就像1947年印度獨立後甘地與尼赫魯設想的,這個國家應該成為的樣子。但是現實是,除非是昌迪加爾這樣幾乎是一片白地之處,建築與規劃能夠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秩序。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現代主義建築依然無法逃脫城市的迭代生長,常常三三兩立矗立在多種時期與風格並存雜亂的街區圖像中。就像是街頭雜亂的老軍醫小廣告中突然出現了一首七言絕句,然而這首絕句依然會在路人的圈圈畫畫與其他廣告的覆蓋後變得難以辨認。這裡的現代主義建築也會逐漸放棄當年要呈現的未來,肌膚慢慢曬出這裡的街道的樣子。

我們走過的建築中,大學校園還有著一些秩序感的投影,印度已經不是1947年新生的印度,而這些年輕人至少在校園中還有著當年那種能讓印度新生的力量。大學中建築大師的作品由於師生的溫和使用與政府不斷地撥款維護,在青澀學子的襯托下,怡人而令人懷念,似乎與圍牆之外是兩個年代。但是仔細觀察後窗胡亂擦洗邊緣的污漬和圍牆邊的廢棄車輛。一切又將你拉回腳下的土地。

並非是建築經過人類的使用後人類逐漸離去,經由自然越來越大膽的觸碰成為了廢墟。而是這一些建築所呈現的廢墟樣貌,是在建築建成的一瞬間就已經呈現,甚至由於混亂反覆的建造過程,讓他們看起來就一直是廢墟。只不過人是搬到了廢墟中居住並且繁衍,一代代人聚集又散去留下自己的色彩,而城市的營建者與管理者似乎並不在乎,讓建築從一開始就開始了廢墟的歷程。

一個幽靈,一個廢墟的幽靈,徘徊在城市的上空。在中國這樣的完成了完整工業體系建設的國家,她平時大多徘徊在日漸遠去的舊廠房,急速更新的商業與住宅用工地的轟鳴與玻璃幕牆的光芒驅散了她。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印度,新舊建築放棄對抗而選擇繁衍她隨處棲身,如同這裡無處不在的信仰,神就在案頭灶台。廢墟的幽靈就棲息在每一個建築中,在街頭巷尾與德干高原不停的風中。

五千年前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並建立了種姓制區分高低貴賤並殘存至今,五千年後歐美現代主義建築來到印度也想建立一套自己的秩序,卻與所有建築一起走向了廢墟。

最後是艾哈邁達巴德CEPT建築大學的學生繪製的當地街道肌理分析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rbex丶城市廢墟探險 的精彩文章:

TAG:Urbex丶城市廢墟探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