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艱難支撐八年全面抗戰,大後方的工業實力與你想像的的完全不一樣!

艱難支撐八年全面抗戰,大後方的工業實力與你想像的的完全不一樣!

原標題:艱難支撐八年全面抗戰,大後方的工業實力與你想像的的完全不一樣!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和日本相比,中國的經濟總體上落後很多,而發展又極不平衡。富庶的東部沿海沿江地區陷入日軍之手後,中國政府要在近代工業極少的西部大後方立足,還要支撐巨大的戰爭消耗,供應軍需民食,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通過發展生產,推動西南西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建設,是國民政府渡過難關的最主要辦法。


抗戰時期日軍佔領中國領土示意圖


為開發大後方,國民政府曾先後頒布《非常時期工礦業獎勵暫行條例》、《獎勵工業技術暫行條例》等,以提供貸款、減免稅率、幫助購置原材料、招募技術工人等具體措施,鼓勵設廠生產。一時間,大後方掀起了設廠高潮,1938年內新設工廠數為218家,1940年為575家,1941年更達862家,1942年仍有569家。(國民政府經濟部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大後方縴夫


新增工廠以60%以上的年平均增長率成長。新設工廠與內遷工廠結合,在國統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石油化工、紡織、食品、機械、電力、冶金等上百個工業部門並基本可以自給的工業體系。重工業生產與軍需密切相關,又是民用輕工業的基礎,國民政府比較注重扶植,向電力、機械、鋼鐵、石油等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使生產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大後方航運業


到1941年,國統區內重工業的產值比1938年增加了60倍左右,其中工業用機器由1938年的842部增加為1940年的3755部,鋼鐵產量從1938年的52900噸增加到1942年的108900噸。王檜林:《中國現代史參考資料》,第272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國統區重工業生產的發展,不僅支撐了大後方的經濟,供應前線軍需,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戰前中國重工業十分落後、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在民族資本較為集中的輕工業部門,也有顯著的增長。以1941年為例,棉紗較戰前增加了3.36倍,麵粉增加了2.34倍,肥皂增加了2.91倍,火柴增加了1.56倍。(《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主要工業品增長表》,國民政府經濟部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官團 的精彩文章:

清政府也有「強硬」的時候:義大利派軍艦要求租借三門灣 最後怎麼被逼退的?
日本NHK採訪張學良:九一八事變當晚,你在做什麼?

TAG:軍官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