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肅石窟文物加速「數字化」與眾共享

甘肅石窟文物加速「數字化」與眾共享

中新社蘭州3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近年敦煌石窟實現「數字化」並通過多種途徑與全球民眾「共享」的基礎上,以石窟資源為主的甘肅大批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進度不斷加快,未來將通過文創產品或展覽形式與公眾「互動」。

1月28日,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銀裝素裹,分外美麗妖嬈,在白雪的妝扮下,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陳治平 攝

甘肅是中國石窟文物大省,擁有石窟寺205處,但長期以來,各個石窟文物保護、研究、管理、利用水平參差不齊。2017年初,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納入敦煌研究院管理,與敦煌石窟一起,開啟石窟管理的「敦煌模式」。

「不管將來怎麼利用,數字採集都是一個基礎工作。」馬玉萍透露,目前莫高窟已有150多個洞窟完成數字採集,其中30個洞窟全窟的數字資源已經通過中英文上線,面向國際發布。敦煌研究院為此30多年的努力,促使麥積山石窟等其它一些石窟的數字化工作正在統籌有序推進。

馬玉萍介紹,除了敦煌石窟,甘肅還請了一些專業機構,正在對仙人崖、天梯山等石窟做一些石窟的壁畫塑像信息的採集和存儲。但數字採集完以後,由於管理和應用缺少高端和匹配的團隊,「人的問題」是最大的限制,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市場去解決,但是「人的問題」是市場不能完全代替的。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騰訊等文物保護機構和公司之所以願意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就是因為該院有專業的團隊。馬玉萍分析稱,雙方一起進行技術攻關,隊伍也能帶起來,這種合作才能長久。

而在博物館的數字化上,甘肅通過把館藏文物數字化、展覽數字化,讓來不了博物館的人,也能從網上看一些精品文物,從網路上「身臨其境」。

「根據不同觀眾的需求,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如果想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通過二維碼掃描把一些東西帶回去。」馬玉萍說,甘肅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後,基礎數據將向社會公布,民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各個文物的基礎信息。(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張近東:數據驅動零售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普京:不會交出被指控干預美選舉的俄公民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