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拳的修鍊就是練就丹田混元氣

太極拳的修鍊就是練就丹田混元氣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梅墨生

編輯 | 鹿鳴

(本文內容摘自圖書《中道皇皇》)

和敬清寂

 茶界 II

巫娜 

00:00/05:12

練習太極拳要明白太極拳的道理,明理然後還要得法,按照正確的方法練習獲得太極功夫,才能推手實作。太極拳不僅有高深的理論,還能夠應用於實戰實作,否則,理與法就是兩層皮。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練習太極拳,拳理和技法是兩層皮,沒有結合到一起,往往是說理的單說理,流於形而上,練習技術的只是研究技法,流於形而下。這兩種情況都沒能整體地、全面地掌握和傳承太極拳。

太極拳的理論是陰陽學說。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念。認為它玄虛、不可把握,其實這是認識上的偏差。古人觀察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總結出了太極陰陽這個概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相濟,陰陽互生,相互轉化。這個道理其實並不玄虛。太極陰陽只是個名稱而已,太極陰陽的運動則是客觀存在的。古代人發現了這個規律,對此進行闡釋,成為太極陰陽學說。陰陽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一種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元素。陰陽相對而存在,太極圖中對這一點表示得很清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易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少陽,是陽之初;太陽,是陽之極;少陰,是陰之初;太陰,是陰之極。從太極圖可以看出,物極而反,原始反終。這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根本的理念。另外,我認為,太極圖的奇妙不在於它揭示了陰陽依存、互生互長的關係,而在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現代人對太極圖難於理解把握,是由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這也是我們今天許多人練習太極拳,很難去研究其中的太極陰陽理趣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自然和人的關係時,從來不把人看作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看待人和宇宙自然,講究形神合一。道家的觀點就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修鍊上,道家講究的是性命雙修。太極拳是道家功夫,它修鍊的根本是身心性命。修鍊太極拳是為了「延年益壽不老春」,不是為了「技擊之末」。太極拳是性命雙修、身心雙修、形神雙修,終歸是陰陽雙修,也就是合體雙修——讓兩種性質、兩種功能、兩種元素,互相作用,陰陽互根。《易經》講「水火既濟」,也就是陰陽互根,陰平陽秘。

在太極拳界,除了重視太極圖外,還重視旋極圖。陳鑫的《太極拳圖說》中講述了這個圖。太極圖強調了陰陽兩儀互根、互生、對稱、變化的關係。旋極圖被稱為古太極圖,其最大的特點是中間有一無極的圓圈,然後向外螺旋伸展。古代氣功家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旋極圖就表現了這個概念。旋極圖中間的圓圈,代表了人的元陽、元氣。道家認為,萬事萬物是元氣化生,是宇宙原始之氣所化生的。元氣,可以宏觀到無極,微觀到一個點,也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拳的周身一家,與道家的宇宙混元一氣的觀念是一致的。道家還認為:宇宙是大太極,人身是小太極。因此,古人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具體到武功的修鍊,特別是太極拳的修鍊,更強調的是人身中的一團「中氣」的修鍊。對於這個氣,哲學中稱為元氣,傳統醫學上稱為真氣,人倫社會上稱為正氣,在人身中稱為中氣,武功中稱為內氣。這種內氣、中氣來源於古太極圖(旋極圖)中間的圓圈。修鍊太極拳就是修鍊這個小圓圈,要讓它不斷地充足、充沛,形成丹田內氣,產生丹田勁。有了丹田氣,要保養它,不讓它耗散,這樣就形成了太極身,成為太極人,也就是所謂的「中氣十足,元氣充沛」。這種丹田內氣運用於外,就叫丹田內勁。太極拳的勁力是由內而發放於外的。對於這一點,孫祿堂先生說:「只在當中一點運用。」這個一點,就是來源於旋極圖中間的小圓圈。根據這一點,我認為太極拳是道家內丹功的外功,或者說是動功。你有了這丹田一粒混元氣,才算有了功夫。按照道家的修鍊方法,你先要得氣,然後再得葯。氣,是我們平常說的氣感。葯,則有大葯、小葯、內葯、外葯。葯,是氣的更精微狀態,是氣更充沛的狀態,是氣的精華。得氣,得葯,然後用藥練成腹內的內丹。這樣就得丹。得丹,也就是得道。太極拳的整個修鍊程序,是由得氣,後得葯,然後得丹,然後成道、成仙。這是道家修鍊太極拳的程序。

我們今人修鍊太極拳,我認為是非常世俗化,非常淺表化,非常通俗化,非常大眾化,非常娛樂化,是一種休閑的文化娛樂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是有利於全民健身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知道太極拳有高深的理趣所在,不能因此而否定太極拳有對尖端生命科學的追求。我們要從生命科學的高度研究太極拳。

由上面所述的太極之理,具體到練習太極拳,就要強調「周身一家」,要渾身無處不太極。首先,周身要分大的陰陽。陰陽也就是虛實,也就是楊澄甫說的太極拳第一要義「分虛實」。分出大的虛實,然後,要做到周身無處不虛實,每一動都要有虛實,一動就要分虛實、分陰陽,一動就要有剛柔,一動就要有開合,一動就要有聚和散。

練習太極拳是從預備式開始的,這是無極狀態、混元狀態,未分陰陽。然後,一動就分陰陽,這就是拳論說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除此之外,太極拳還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像太極圖陰陽魚中的魚眼。拳論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說「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果不是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中,你是很難理解這兩句話的。中國的哲學是合二為一,太極拳修鍊就像中國哲學一樣,不是非此即彼的兩分法,而是合二為一。太極拳關鍵不在於動而為陰陽,而在於「合二為一」。李經梧老師說:「練習太極拳每一處都要分陰陽,哪怕是微小的動作都要有陰陽。到了高級階段,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也就是化即是打,打即是化。要化打合一。」太極拳打手,初學是要先接勁,再化勁,然後再發放。這是必要的一個練習階段。但到了高級階段,要化打合一。李經梧老師的拳藝能夠應物自然,達到拿、化、打合一的境界。李經梧老師說:練習太極拳要練成化打就是一個,不能有兩個。另外,在推手時,還要與對方合成一體——不僅自己的勁力合成一個,還要讓對手與自己合成一個。這樣,對手就完全在自己的操控之下。這樣,才能「耄耋御眾」,才能「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的陰陽理論是可以操作的,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是知行合一的,任何有傳授、有感悟的太極拳家都能做到這一點。練習太極拳,到了一定程度,身體內是有感覺的,別人摸到你也是有感覺的。李經梧老師最愛說的是:「手上沒東西,身上沒東西,丹田沒東西。」還說:「先要練到丹田有東西。」這就是修鍊的法門。道家內丹修鍊,是先從有為法修鍊,然後到無為的心法修鍊。有些高手傳授給人太極拳,往往是把結果說成了方法。還有人是永遠在低層次徘徊,不能進入高級階段,這是由於他們不認為太極拳是修道之術,總在實體上練習。王薌齋說:「離開此身不是,執著此身不是。」這是道家功夫修鍊的真言。我們修鍊太極拳,也是這樣。只在自身上求索,無法與對手實戰;完全離開自身,到身外求索,也是不行的。太極推手,要讓對方和自己變成一對陰陽體,這樣就能「隨曲就伸,借力打力」。你柔我剛,你剛我柔,不丟不頂。這種不丟不頂地承接來力,就是太極拳要修鍊的功夫。要練到周身每一處都能接能化能發,化的地方也就是發的地方。這種功夫,說來容易,練起來難,古往今來,能達到此境界的人,寥若晨星。但正因為它高妙、高深,人才迷戀太極拳。太極拳的魅力就在於此。

太極拳高手,像楊露禪、李亦畬等,自身不但陰陽合一,而且打手時和對方在一瞬間也能夠陰陽合一。這樣,就發放自如,想把對方打到哪兒就能打到哪兒。太極拳的推手,要不丟不頂,兩人沾連黏隨練習,不是較力,而是體會勁力,是讓人達到最大的輕靈圓活的狀態。推手,就是訓練你的圓活柔化的能力。

總之,對陰陽可以理解為剛柔,也可以理解為動和靜、虛和實、進攻和退守、開與合、化和打……這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陰陽的表述。陰陽還是相對的,是變化的。我們研究太極陰陽學說,研究太極拳理,不要糾纏於某些名詞,然後做邏輯推理,研究怎麼練。古人是沒有邏輯的邏輯,直指問題的核心所在。陰陽是具體的,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也是能夠修鍊的。我們先要學太極之理,然後由理入法,通過太極拳技法的練習,體會到身體的變化,然後再感悟到太極之理,進一步理解陰陽,把握陰陽,從而不斷提高太極拳技藝。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人生無處不太極,人生大道是太極
太極拳:非同尋常的武術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