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講解員:「國寶」的標準是什麼

博物館講解員:「國寶」的標準是什麼

【編者按】

《國家寶藏》火成了大IP,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寶藏》播出後,故宮博物院以及八家國家級博物館(院),參觀量平均增加50%。春節期間,刷博物館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課。「讓國寶活起來」的口號深入人心,對於非專業人士,走進博物館如果沒有講解員那靈動的講解,恐怕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文物。因為有了博物館講解員,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了解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澎湃新聞特邀數位博物館講解員,講述他們對國寶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他們工作中遇到的那些與國寶有關的故事。今天大家看到的第三位博物館講解員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柳寧。

柳寧在為公眾講解

隨著我國對於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的殿堂日趨熱鬧起來,原本門可羅雀的博物館已經被各種學校和社會團體所包圍。今日,《國家寶藏》系列節目的熱播更是往「博物館熱」、「國寶熱」上澆了一把火。

我們講解員工作最核心的意義就是把枯燥乏味的考古專業知識和文獻史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觀眾。觀眾在博物館中參觀時,講解員對他們起到引導、宣傳和教育的作用。可以說,講解員堪稱行走的文化使者。

作為一名在博物館界工作八年的資深講解員,我對「國寶」的理解可能與大家有所不同。

何謂「國寶」

大家對於國寶的認知標準是不同的。首先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咱們國家沒有一個具體的明文標準規定說哪些文物是中國的「國寶」。那什麼文物能成為「國寶」?成為「國寶」的條件又是什麼呢?

我國對所有文物都有一個具體的定位標準。翻閱我國對文物藏品的定級標準,早在2001年4月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9號令發布施行《文物藏品定級標準》。這部《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有關規則制定。這部《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把全國的所有文物藏品主要分為兩大類: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

珍貴文物又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文物,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文物,具有比較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三級文物,而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在所有文物當中,當屬一級文物最為重要。尤其注意的是,在歷史教科書上被重點介紹的文物,像四羊方尊、後母戊鼎,都是初中到高中歷史教科書上的必講文物,這些全部都為國家一級文物。

國博館藏後母戊鼎

那麼在一級文物中,又有哪些具體的細分?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禁止出境展示的一級文物,共有64件(組)文物,緊接著到了2012年,國家文物局又公布了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共有37件。到了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94件(組)一級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綜上所述,一共有195件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單,這些文物涵蓋青銅器、陶瓷、玉器、書畫、雜項等。可以說,這195件文物足以算是一級文物中的「特級」文物了。

我認為,一級文物中的「禁止出境文物」都算是傳說中的「國寶」啦。當然,還可以再加上一條標準,即一級文物中的「禁止出境文物」且知名度極高的文物,那是妥妥的「國寶」了。

「國寶」背後的故事

記得我剛到國家博物館工作的時候,基本上每次都會被觀眾詢問幾件「國寶」的展出位置。無外乎有這幾件文物:世界上已知的單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巧奪天工的佳作——四羊方尊,還有體現古人生死觀的金縷玉衣。這些都是大家熟悉並十分想近距離接觸的「國寶」。在平常講解的時候,我並不只是為觀眾介紹這件文物有多麼精美和珍貴。除此以外,我必須要為觀眾講述的是,「國寶」們曾經的命運。

國博館藏金縷玉衣

像舉世聞名的後(司)母戊鼎,不僅因為它鑄造工藝精湛、體量最大,是最精美的青銅器,而且它代表了商代中後期的青銅器鑄造水平。像熔化青銅所用的大型坩堝,一次熔化就要使用上百個。在那樣一個生產水平低下、人力物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能鑄造得如此精美,這足以體現當時國力的強大。

「國寶」們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國力情況,背後還隱藏著一段坎坷、曲折的歷史。

咱們還以後母戊鼎為例,這件大鼎出土之際正值硝煙四起的抗戰時期,日軍的炮火把大半個中國變成一片焦土,殘忍狠毒的日本人妄圖要把中國文化摧毀殆盡。當時這件大鼎出土後不久就被日本人看中,日軍想要高價把大鼎買下運到日本,最終還是村民們設法用其他的贗品青銅器瞞過日本人,最終等到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此外,在國博青銅展廳中還有一件大盂鼎和子龍鼎,前者是晚清收藏大家潘祖蔭的私人收藏品,經歷了被國民黨高官和日本軍官的多次勒索、要挾索取後,被潘家後人藏在地下才躲過流亡海外的厄運。而後者早在20世紀初左右就被盜至海外一直下落不明,直到在一次古董博覽會上重見天日,被中國政府派專人與收藏者多次談判後終於重返回國。

國博館藏大盂鼎

還有像另一件鎮館之寶四羊方尊在抗戰時期的運輸途中遭到日軍炮火的「洗禮」,不幸被炸成多個碎片,後來經過修復才得以重還原貌。

這些舉世聞名的「國寶」們大都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磨難後才最終安放在各大博物館的展櫃中。所以這也體現了國家的實力,一個國家只有足夠強大才能保護這些國寶級的文物。而保護這些精美的國寶,也是為了國家文化的傳承。

國博館藏四羊方尊

國寶的傳承和意義

提到文化傳承,不得不提到一位偉大的收藏家,就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大家看《國家寶藏》等節目,都會感嘆於故宮博物院藏品的珍貴程度和數量。其實早在建國初期甚至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經費捉襟見肘,經常會為徵集文物的經費不足而苦惱。而且當時正是文物大量流失的時代,很多文物從宮廷流經古玩市場被轉手賣給外商。

張伯駒

有一次,張伯駒無意中看到市場上正在出售一幅古畫,具有深厚文物鑒定水平的張伯駒看後發現這就是隋代畫家展子虔的《游春圖》,隨即告知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無奈當時故宮經費不足無力購買,張伯駒再去詢價時也有不少外國古董商意欲購買,眼看著這麼珍貴的文物就要流失海外,富有保護文物責任心的張伯駒一咬牙把名下的幾套房產和妻子的衣飾都當掉,費盡周折終於湊齊錢款,把這件古畫買下來,避免了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的遺憾。這件《游春圖》現在已經是故宮博物院書畫類的珍貴藏品,也是國家的一級文物。

國寶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至今的。

既然提到傳承,就不得不說傳承的意義,也就是現今我們熱捧國寶的意義所在。所有文物背後都有屬於它的一段往事,不同文物的造型、製作方法、用法甚至精美程度都各不相同, 都是特定歷史年代的見證者。

有些文物雖然不是那麼出名,但是卻極其珍貴。例如,國家博物館地下二層古代中國展廳夏商周部分的角落裡有一件名為「利簋」的青銅器,造型、精美程度可以說不如後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文物,但是內壁的銘文卻清晰地講述了一段真實發生的史實——

「武王征商,為甲子朝,歲鼎(貞)克昏(聞)夙又(有)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武王征討商朝,在甲子日的早晨,攻打商朝的軍隊。這是我們目前能找到反映商周交替歷史事件的真實實物資料,負責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們也根據這一文物內壁的銘文信息把西周滅商的時間推斷為公元前1046年左右,顯然「利簋」這件文物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所以說,利簋算是國博中當之無愧的一件國寶級文物。

《國家寶藏》系列節目中展示的文物幾乎都可算是各館的鎮館之寶,可就像我剛才提到的,並非只有名聲顯赫的國寶才值得一看,其他不太出名的文物就不用去看。顯然,那是一種錯誤的參觀方法,希望大家以後去博物館參觀時能夠把精力也分配給其他的文物展品。

我們都是中國人,同屬於中華民族,《國家寶藏》這些節目的熱播更能激發起大家對文物的熱愛,繼而能夠起到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我們都有同一個祖先,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文明,作為後輩更應該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國寶的魅力就在於,通過它你能直觀、立體地了解古人的想法、觀念和那個時代的特點,或許可以這樣說,國寶是打開你走進歷史長河的領路者。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博物館參觀時都應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因為我們在幾十萬年的人類發展史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面前都是渺小的,只有懷著一顆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把我們的文化延續下去。歷史的長河永遠滾滾向前,這些國寶就是歷史長河中閃耀著光芒的璀璨明星。但願有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的殿堂中,與我們一起徜徉其間,汲取祖先留給我們的無窮寶藏。(文/柳寧)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馬爾地夫被捕法官被控受賄:收數百萬美元頒發釋放前總統裁決
噩耗還是來了!在英失聯女博士生遺體被發現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