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理與歷史的互動

地理與歷史的互動

前段時間,在讀蘇力老師的《大國憲制》時,裡面提到的農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對抗,以及歷時2000多年,由各個朝代修建起的宏偉綿長的長城,讓我對中國的地理分界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篇文章算是最近學習的總結,同各位分享~

在人類文明早期,人類社會被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利地塑造著。不同地區的人類生存方式,受到比如當地的降雨量,溫度,季風,河流,山脈,以及可馴化的動植物等等因素的影響,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就有相關非常經典的論述,他用歐亞大陸和美州大陸的地理差異非常具有說服力地解釋了為什麼是歐洲人到美洲去征服美洲印第安人,而不是相反。

圖一

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是,由於歐亞大陸有品種繁多的動植物可以馴化(新月沃地),以及歐亞大陸的東西走向,導致歐亞大陸的農業及畜牧業更加發達,而農牧業是文明出現的基礎。而美洲大陸,由於其為南北走向,導致不同維度間的氣候差異大,不利於農業的傳播;同時初到美洲大陸的前面5千年,由於高度發達的狩獵技巧,人類基本上把美洲大陸的所有大型動物都滅絕了,導致了他們沒有大型牲畜可以馴化,因此沒辦法更有力的發展耕作的農業,而只能刀耕火種。農業效率低下。

圖二

回到本書的主題。中國有幾條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中一條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地理分界線,是400毫米等降雨量線(如上圖棕色與青色分界線,沿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脈)。如下圖,導致這種降雨量差別的主要原因為在此分界線以南的為季風氣候,而此分界線以北的地區則為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海洋季風氣候可以帶來更多的降水。

圖三

所以這條線以北的地區,由於降雨量較少,只適合發展畜牧業,不適合發展農業;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降雨量較多,適合農業的發展。所以這條地理分界線常常也跟農牧分界線重合。也就是在分界線以北,生存著游牧民族,而在分界線以南,住著農耕民族;而正是這種地理分布,導致中國歷史政治中最重要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防止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仔細查看古長城的地理分布就可以發現,中國的古長城基本上同農牧分界線的中段重合。也就是說,2000多年來,歷代王朝逐漸修建而成的萬里長城,本質上是為了防禦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它見證了幾千年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對抗。

圖四

如上圖四,這條400毫米等降雨線還和著名的胡煥庸線(黑河-騰衝線)接近重合。胡煥庸線以北的大片中國土地,只佔有中國大約6%的人口,而胡煥庸線以南的地區,卻擁有中國大約94%的人口。這同樣是因為氣候地理導致的人口高度分布不均勻。

圖五

如上圖,還有一條重要的氣候分解線,叫著「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這條線有以下特徵: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部分資料來自網路)。

圖六

如上圖,正是400mm等降雨量線和800mm等降雨量線,將整個中國地理分成三個區域:畜牧區,旱作區,水田區。在中國歷史早期,由於生產工具不夠先進(缺乏鋒利的鐵器),無法開發長江流域的水田區,而只能在旱作區進行農業耕作。早期歷史記載的南方,也是到處都是樹林,都是有毒的瘴氣和沼澤,不利於生存的地區。而到了歷史中後期,由於冶煉技術的提升,以及大量北方漢民的南遷,導致水田區逐漸被開放,而後成為中華帝國最重要的糧倉。同時,這條「1月0℃等溫線」也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如下圖七)

圖七

而由於抵禦邊疆的軍事需要(特別是農牧分解線所處的邊疆),導致古代中國的首都普遍定都在離農牧分解線不會太遙遠的地方。這樣,一旦邊疆出現危機情況(有可能是游牧民族來犯,也有可能是邊疆軍事首領兵變),皇帝就可以最快時間收到消息,並進行相應的應急處理。而這種定都方式到了中華帝國中晚期,就形成了農業中心和軍事中心分離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要修建大運河的重要原因。

圖八

繼續,讓我們再看看中國的河流分布。如上圖八,我們發現黃河區域同農牧分界線區域有很長的一段地理範圍是高度地理重合。蘇力在《大國憲制》中,提出正式由於中原地區抵禦游牧民族的需要和黃河治理的需要,導致了中原大一統王朝,中華帝國的出現。(這個應該是典型的功能主義的解釋)。而且,從地圖上看,我國最主要的兩條河流,黃河和長江是基本平行的。

圖九

而對比上圖九,為歐洲河流及山脈分布,歐洲主要河流是從阿爾卑斯山脈流出,呈輻射狀。這些河流和山脈把歐洲分成一塊塊區域,而這些不同區域孕育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以及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使得歐洲到現在為止依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而中國的核心區域沒有被高山分隔,因此在黃河治理和抵禦游牧民族的需要下,逐漸演化形成了統一的帝國。

圖十

雖然中國帝國中心地帶不像歐洲那樣,有那麼明顯的河流和高山阻隔,但隨著中華帝國的擴展,地理上,因為山脈和河流的阻隔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利用地理阻隔形成地方割據,中國古代在進行行省劃分時,除了按照「山川形便」之外,還進行了「犬牙交錯」的行省劃分機制。典型的如漢中歸於陝西而非四川,徐州劃歸江蘇,而非山東河南,都是為了通過犬牙交錯的方式,來形成地方勢力的相互制衡和監督。

以上就是我最近研究中國地理分解線的一些收穫和感想,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弈與演化 的精彩文章:

TAG:博弈與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