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區塊鏈:「人民廣場」和「權力高塔」的博弈

區塊鏈:「人民廣場」和「權力高塔」的博弈

[ 億歐導讀 ]作者曹嚴明是架構師,曾就職於微軟、SAP、HCL,專註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本文轉載自CSDN區塊鏈大本營,由億歐編輯轉載,供業內人士參考。

甲骨文公司的CEO Larry Ellison 曾經感嘆地說,IT行業像極了時尚行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新概念出來,被IT廠商熱炒,各個公司的CEO、CIO、CTO們被廠商洗腦,然後乖乖的掏銀子,買軟體,上項目,結果效果平平,很多項目不了了之,如此反覆。ESB、SOA、BI、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AI等等等等,令人眼花繚亂,疲於奔命,應接不暇。

如今又出來了一個新概念——區塊鏈,火得不得了,互聯網企業,傳統IT企業,甚至傳統企業紛紛加入了區塊鏈淘金大軍。一個沉寂多年早已被人們忘記的傳統公司,因為發布了一個區塊鏈項目,股價在兩天內翻了一倍,由此可見區塊鏈概念的威力。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新概念的炒作並不是來自於IT廠商,而是各個公司的自我覺醒,區塊鏈的興起完全是一種草根運動。本文試圖闡述區塊鏈產生的一些大背景。

兩大社會潮流:數字化&對等網路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沿著一股股潮流向前不斷演進。30年前開始的數字化潮流,一直持續到今天,並且還將持續幾十年。

隨著ICT科技的進步,大量的實物被數字化,最好的例子就是信件,如今已經沒有什麼人會到郵局寄信件了,信件被數字化為電子郵件,實物的信件消失了,實物的郵局也不需要那麼多了,實物的信箱也逐漸廢棄了。

不僅僅像書籍、唱片、照片、電影、文檔這樣的實物在數字化,像組織、機構、溝通方式這樣抽象結構也在進行數字化,一個組織可以只存在於數字世界,而無需有現實世界的對應物,組織中的角色可以是一個數字存在,而無需是一個真實的人。

數字化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比如貨幣的數字化,資產的數字化,需要解決一個經典問題,「雙花問題」(double spending),即一筆錢由甲付給乙以後,甲不能再付給丙。這個在現實世界不是問題,但是在數字世界就是非常困難的問題,這個難題經過了10多年的努力之後終於在2008年由區塊鏈技術完美地解決了。

另一個潮流是P2P對等網路(peer-to-peer network), 這裡的網路不僅僅指的是IT技術里的網路,更重要的是現實世界的各種網路,人與人的網路,生物之間的網路,具有智能的物物之間的網路。

對等網路的最大特點是網路中沒有處於其他節點之上的節點,節點間的地位是對等的,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是節點與節點之間沒有從屬關係,節點與節點通過共識組織起來,協同完成一系列任務,達成共同的目標。蜜蜂的社會就是這樣一個對等網路,沒有等級分化的人類原始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對等網路。

最近有一本書《The Square and the Tower》,講的就是人類歷史上的兩股力量,人民廣場和權力高塔之間的博弈。廣場是由普普通通的人群構成的對等網路,他們相互平等,友好協商,分工合作,整個社會由廣場的模式來主導運行;另一方面,社會上出現了權力的集中和等級階層,他們處於權力高塔之上對整個社會進行集中式的管理。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有的時候權力高塔的形式佔優,有的時候人民廣場的形式佔優。人們需要集中的權力來提高社會的整體效率,但是權力的過度集中帶來的副作用又使人們偏向於對等的網路。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資源和信息越來越被Facebook、Google、 BAT這些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型互聯網公司所把持,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少,人們的隱私越來越少,人們被控制的感覺越來越強,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一股去中心化的潮流。

最早的嘗試是做音樂共享的Napster(1999年),大家可以自由的分享各自擁有的音樂,最近的則是做共享帶寬和存儲的迅雷鏈克(2017年),大家可以自由的分享各自的網路資源並由此獲得收益。共享經濟和共享計算可以算做對等網路的兩個例子。

潮流催生區塊鏈

2008年金融危機在全球爆發,使人們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信任破產,相對於權力高塔,人們更傾向於人民廣場。在此背景下,中本聰(化名)設計了一個基於對等網路的、無中介機構的、可以點對點直接轉賬的電子現金系統,稱為比特幣。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它利用密碼學、時間戳、工作量證明等巧妙的設計,成功的解決了雙花問題,並使所有節點在不存在中心權威節點的情況下達成對交易賬本的共識。比特幣是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比特幣網路上不僅運行著比特幣資產,而且還運行著其他數字資產(例如USDT,一種錨定美元的區塊鏈數字資產),資產總額超過8000億人民幣。如果算上其他依賴於比特幣網路的其他區塊鏈應用和數字資產(例如Factom公證通,一種區塊鏈存證服務),比特幣網路承載的數字資產總額還要更大。

可以說,區塊鏈技術是在數字化和對等網路兩大潮流的影響下誕生的。

另外,兩大潮流的匯聚造成了一股洪流,分散式的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在互聯網上大量地出現,例如分散式的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分散式的自由市場,分散式的微博客,分散式的即時消息,分散式的超級計算機,分散式的存儲,分散式的數字資產交易所,等等。

一般而言,每款中心化互聯網應用就有其對應的分散式應用。分散式應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更多的是用戶體驗的提升、隱私的保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分散式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一般簡稱為Dapp。Dapp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區塊鏈,其他核心技術包括:分散式哈希表(例如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分散式文件系統 (例如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IPFS)、分散式資料庫(例如Interplanetary Database,IPDB),等等。 這些核心技術都運行在P2P網路上。

總結

區塊鏈是兩大社會潮流數字化和對等網路的產物,這兩大社會潮流將持續深刻地變革我們所處的社會、社會的組織結構、商業模式,以及我們自身都會深受它們的影響。

比特幣網路9年來的穩定運行和大規模應用,充分證明了區塊鏈技術的巨大潛力,會出現大量的區塊鏈應用,替代現有中心化應用或作為現有中心化應用的有益補充。

另外,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處於其發展的嬰幼期,仍然有大量的問題等待解決,比如身份問題、效率問題、治理問題等等,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大規模商用還需要等待幾年時間。

近日,美國國會舉行了一場關於虛擬貨幣、ICO、區塊鏈技術的聽證會。在聽證會上,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主席J. Christopher Giancarlo講了一番話,可以作為本文很好的註腳,他說道:

「全球金融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就像我們看到的互聯網的發展一樣,我們不能把技術的精靈重新放回到魔瓶中去。虛擬貨幣標誌著一種模式轉變(a paradigm shift),它將影響我們對支付流程、財務流程以及如何參與經濟活動的看法。對虛擬貨幣的發展不予理睬並不會使其消失,也不是一種負責任的監管態度。這些虛擬資產的演變,它們的波動性,以及全球千禧一代對它們的濃厚興趣,這些都要求我們對虛擬貨幣進行嚴肅的考察」。

本文來自區塊鏈大本營,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為了稱霸視頻行業,Facebook 重新發明了時間
慧聰電子網和大航集團合力推出電氣新平台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