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工筆花鳥大家于非闇

工筆花鳥大家于非闇

泛舟太液池(國畫) 125.5×62厘米 于非闇

編者:由蘇州博物館和北京畫院聯合主辦的「妙造自然——于非闇繪畫作品展」將於3月11日閉幕。此次展覽從北京畫院珍藏的于非闇作品中精選40件進行展出,整個展覽共分為「與古為徒」「我師造化」「詩情畫意」三大板塊,全面梳理于非闇的藝術成就與特色,作品涵蓋了于非闇工筆花鳥畫創作生涯的各個時期。

于非闇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父親是內務府正白旗漢軍,母親是清朝宗室。於家是書香門第,祖上三代都曾中過舉人,于非闇在15歲時便考中過秀才。童年時期的于非闇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教育和祖輩父輩的文化熏陶,自幼便對家中收藏的書畫、法帖、拓片等很感興趣。他既接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又上過新式的學堂,雖出身舊式文人家庭,但思維上卻不禁錮。雖然庚子之亂後,於家開始沒落,家藏的書畫文玩、房屋地產逐漸變賣換作柴米,但是于非闇與生俱來雅好賞玩的「旗人」習俗並未消退,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天資和聰慧也未被沒落的生活所消磨。京城舊都的文化氛圍和特殊的家庭環境培養出於非闇一專多能的才藝和廣收博取的胸懷。所以,于非闇並非一位傳統意義上的「職業畫家」,而是一個涉獵廣泛、多才多藝的文化「雜家」。

學畫之前,他先跟民間畫師王潤喧學習如何研製顏料,如何飼養昆蟲、種花蒔草。除此之外,他還是民國期間京津地區著名的記者、藝評人,同時為數家報館撰稿,還首次在報刊上提出「南張北溥」說法,張大千初到北平時能夠快速站穩腳跟,應該說與于非闇提供的幫助有很大關係。這些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學養積累都為于非闇的藝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使得他轉向工筆花鳥創作時,一切都水到渠成,彷彿是信手拈來。

雖然于非闇被尊為20世紀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家,但是在早年他的繪畫卻主要以寫意花鳥和山水為主,直到30年代時,才在好友張大千的建議下進行「中年變法」,開始放棄寫意一路,專攻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和研究。當時的中國畫壇流行的是寫意的文人畫風,傳統工筆花鳥因過於工細不符合文人的身份與性格,而淪落成「匠人」繪畫的式微局面。為了扭轉這種頹勢,于非闇從仿古和臨習入手,專攻宋代院體繪畫,對宋徽宗趙佶的工細一路用功尤深,甚至連書法也是專攻「瘦金體」。此次展出的《五色鸚鵡》《白山茶》《御鷹圖》等作品便全部是臨自宋徽宗,而且臨摹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可以說是貫穿了于非闇的藝術生涯。

在臨習前人的基礎上,于非闇還注重實景寫生,他豢養的鴿子、種植的花草無不轉換成他筆下的繪畫,40年代時他還為自己制定了「日課」,每日都到北京各處的公園寫生,《畫眾生黑》《丹柿》等作品均是寫生所得,不僅畫面色彩艷麗非凡,畫中植物也顯得生機勃勃,這正是于非闇堅持寫生,從自然景觀中不斷提煉的結果。在於非闇不斷地探索和努力下,他以一己之力逐漸改變了工筆花鳥畫在近代畫壇中的頹勢,而且培養出田世光、俞致貞等高足,為20世紀工筆花鳥畫的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家網 的精彩文章:

追求書法的當代審美——讀王乃棟的新型狂草與寫意甲骨文
中國藝術家亮相巴黎藝術財富沙龍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