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統一和分裂-歐共體的歷史淵源由來

統一和分裂-歐共體的歷史淵源由來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歐洲人總大聲疾呼:歐洲應該真正聯合起來!但歐洲要是追溯1200年前,真正的是統一過,查理曼大帝對於法蘭克帝國的擴張,一度讓人們對歐洲復興寄予厚望。但是公元814年,查里曼去世,不到三十年間帝國就土崩瓦解,用中國的帝皇來比較,查里曼大帝應該是相於中國秦始皇和成吉思汗那樣偉大的人物,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實行霸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查理在他的遺囑中規定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於丕平和小查理於810年和811年去世,這個三分的計劃無效,路易一世(虔誠者路易)於813年被提升為副皇帝,814年得以繼承其父的皇位。路易一世安排由第一個妻子所生的三個兒子繼承產業。長子洛泰爾得到義大利,並且作為皇帝繼承人輔佐朝政;次子丕平得到阿基坦,相當於現在法國南部;幼子日爾曼人路易分到巴伐利亞,相當於現在德國。但從829年起,他又想把大部分領地分給第二個妻子所生的小兒子(即日後的禿頭查理二世),從而引起長子洛泰爾帶頭的造反。第一次造反,洛泰爾廢黜了父皇,由他取而代之。一年之後,由於爭奪戰利品產生的不和,為對抗洛泰爾,日爾曼人路易和丕平恢復了他們父親的皇位,禿頭查理也被釋放。路易一世複位後,838年阿基坦的丕平一世去世,兩個年長的兒子同意禿頭查理繼承阿基坦王位。但阿基坦貴族卻選擇了丕平的兒子丕平二世,於是內戰再次爆發。840年,路易一世死於美因茨附近。直到843年,內戰各方才簽訂了對於歐洲版圖具有決定意義的《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

這個條約並不是很複雜,簡單的說就是歐洲總體分成三個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即法蘭西,演變為後來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即德意志,演變為後來的德國;中法蘭克王國,即義大利,演變為後來的義大利。瓜分剩下的部分構成後來的瑞士、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領土,帝國的瓦解奠定了近代西歐諸國的基礎,然後一千多年就沒有統一過。從這個意義上看,歐洲那麼多年殘酷的戰爭其實都是親戚們在為利益打架,和親,分臟,忙的不亦樂乎。對比我們中國看起來,說幸運也幸運,不幸也是不幸,幸運的是我們統一和平,人民安居樂業的時間總算比歐洲多,不幸的是歐美列強拿著槍炮打進我們中國時,我們連還手之力都沒有,離亡國也就差那麼一步。所以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師們真是要反覆強調的啊!

而後的歷史我們也都清楚,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宣稱自己是查理曼大帝的接班人,作過很多努力,打過太多白骨累累的戰役,然而隨著俄國和美國的興起,越到後來歐洲的命運越不能由他們所決定,統一的夢想也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現在這些歐洲的親戚們再次為歐洲的復興組成歐共體,但這種不是非常緊密的邦聯結構,真正想團結起來,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西縱橫彈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現在中國大數據應用是一個很大的坑?

TAG:東西縱橫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