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饒公最深學術世界的人

走進饒公最深學術世界的人

70多歲的李焯芬教授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饒公生前,把自己大量的學術和藝術作品捐贈存放於此,這也是未來研究「饒學」的巨大寶庫。

出生於廣東中山市的李焯芬,先是去了香港大學土木系攻讀碩士,後又在加拿大求學任教並擔任加拿大水電部門負責人,輾轉二十多年後,為幫助祖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他又回到了香港的土地上。李焯芬不僅是我國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與饒公結緣,也正是因為李焯芬喜歡「忙碌」。除了水利水電專業領域,對中華文化興趣濃厚的他喜歡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從第一次幫饒公組織學術活動開始,他便進入到了饒公最深的文化學術世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

李焯芬(左)和饒宗頤

忙忙碌碌,思維敏捷,這樣的詞語並不像是在形容已過古稀之年的人,但這確實就是李焯芬的生活常態。這一個多月,讓做事一向嚴謹從容的他忙得有一點「亂了套」,就連與記者約定的採訪,也不得不臨時被重要的到訪者打斷。

「想為國家做點事」

李焯芬在講述往事時,喜歡隨時拿出一支筆來,在紙上寫出準確的人名、地點和數字,還會畫上示意圖。

雖然學的是理工科,不過從小就對人文學科感興趣的李焯芬,從沒忘記過自己的愛好。多年之後能夠與饒公在香港相遇,或許也是命運的必然安排。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底,香港長大的李焯芬便一直沉浸於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對現代文學作品和作家他都如數家珍。但作為理工男,他那時候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想要學一些實在管用的,為國家做點事。」

那個年代,李焯芬最先想到的就是先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所以想到要去讀水利。」他最後選擇了香港大學土木系,在碩士畢業時,作為全系的一等畢業生,他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也是機緣巧合,當李焯芬正在猶豫選擇時,正好有一位加拿大水利專業的著名教授到香港講學,一眼就「相中」了專業出色的他。「這位老師的誠意感動了我。」李焯芬充分考慮了這所學校的專業實力,都是世界頂級的,最終選擇去了加拿大。

香港大學授予饒宗頤桂冠學人,右為李焯芬

帶著「私心」積累經驗

李焯芬用兩年時間就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這在當時同批學生中也是比較少見的。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留在多倫多大學任教。但李焯芬覺得這並不是他最想要的,任教兩三年後,他參與了加拿大一些大型的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後來因為業務突出調入加拿大能源部,管理水電和核電業務。

李焯芬說,當時離開大學去業務部門是有「私心」的。「我想著如果將來有機會回國做水利方面的工作,一定要積累一些實際的經驗。」

「我應該說是對國家有感情,有家國情懷的人。」李焯芬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水利部部長帶隊到加拿大考察。李焯芬從中看到了中國建設發展的決心,「也看到了機會」。

當時李焯芬帶著考察團「跑了一個圈」,「看了一個月。看什麼是廠房?怎麼做水電?怎麼做核電?」在考察團離開的時候,水利部部長提出請他每年回國一兩趟做中國水利水電項目的設計論證。

「這正合我意。」李焯芬萬分欣喜。一開始,他一年回去一次。後來次數越來越多,「有些項目是黃河上游的,有些是長江流域的」,當時差不多跑遍了中國的大部分重要流域。不過,那時李焯芬還是加拿大能源部門的主管,「常常從國內回加拿大,半夜下了飛機,還要趕到辦公室處理各種事務」。

對於這樣的兩頭奔波,李焯芬坦言「感到特別的累」。但他依然「靠著一股熱情」義務為祖國的水利水電建設默默付出了許多年。

饒宗頤

「忙」得不可開交的人

在加拿大時,李焯芬除工作以外一刻也都沒閑著。他總是忙得停不下來,喜歡做一些「義務勞動」。 「當時在多倫多大學任教時,國家派了很多年輕人過去培訓,我就幫這些年輕人『找』資金,資助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現在他們很多人都是中科院院士。」李焯芬說。此外他還喜歡到老人院做義工。

而喜愛中華文化的他,還聯合幾個當地的文化人士組建了一個「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我們希望有一個自己的文化中心,在加拿大推廣自己的中華文化」。為了讓當地華人的孩子有機會學習漢語,他又辦起了中文學校,並擔任了多年的校長。

再後來,考慮到兩頭奔波的實際難題,在慎重考慮後,李焯芬於1993年辭去加拿大的公職,回到香港大學任教。「不過,事情也沒少很多。」李焯芬說,他到香港大學後沒多久,就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

總是這樣「忙得不可開交」的李焯芬,回到香港結識饒宗頤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當時回到香港後,李焯芬進入「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並擔任理事會主席,而當時饒宗頤正是這個中心的主席。

饒宗頤寫大字

饒宗頤學術館文化活動紅紅火火

上世紀90年代正值「敦煌學」的研究熱潮,而饒宗頤正是「敦煌學」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做了一個敦煌研究計劃,想在內地培養一批敦煌學研究的人才,所以請內地的中青年學者來一起做研究。」李焯芬說,作為文化中心的理事長,負責籌集這一計劃的支持資金,以及這些學者的衣食住行。

「到了2002年,饒宗頤感覺自己年紀大了,想把他的藏書和藝術品放在一起,建一個學術館。 」李焯芬說:「饒老問我能不能在香港大學找一個地方存放他的作品。同時組建一個研究團隊。」這就有了饒宗頤學術館的誕生。

學術館建起來之後,每年的文化活動辦得相當紅火。「畫展、講座、研討會各種形式的活動都做起來了。」李焯芬說,每年會從海內外請一些著名的專家學者來講國學以及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課題。雖然是理工科教授,李焯芬也會參加一些研究,和饒老討論一些文化問題。

在參與國學的研究時,李焯芬「肩挑」的水利學科也並沒有閑下來,「那時是大學老師,要做水利能源方面的教學和工作,我是系主任,也是學科帶頭人,專業一點不能落下。」。

李焯芬已經習慣了這種忙碌的節奏,「現在還要做『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技術評估。比如,南亞、非洲等一些地區的公路、大橋、港口、水電等基礎設施。還要帶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的博士。」

李焯芬感嘆,饒公生前曾經對他說過一句話,「我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得來的」,而這正是他們共同的人生準則。

饒宗頤

記者手記

愛寫心靈散文的工程院院士

「是在我辦公室談,還是到校園內坐坐?今天陽光好。」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見到李焯芬的第一面,他就紳士地徵求記者的意見。於是採訪就在可以俯瞰整個香港大學校園的一棟頂層咖啡館進行。「窗邊的位置座椅太高,不方便你書寫,我們可以坐到靠里的位置。「看到記者準備用筆記錄,他又細心地提出調整位置。

在校園行走時,聽說記者的老家在長江流域,他按捺不住胸中的激動,說到長江、漢江、嘉陵江……「這些流域我都去過」。不了解的人,一定看不出來,這位七十多歲、走路稍微急一點還會有一點喘、忙忙碌碌卻行事周全的老教授,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幾乎踏遍祖國各地水域,義務為國家的水利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

從頂層俯瞰窗外,春光明媚中的香港大學格外動人,而李焯芬眼裡更閃現著滿滿的愛意。「我們這代人對國家的愛,可能一般人很難體會。」他說,「願意付出,不求回報。」

李焯芬從廣東「出發」,歷經香港、多倫多,在上世紀90年代,他的人生「兜了一圈」後,又回到香港。他從一開始做水利研究,到成為加拿大能源部負責人,接著到回國任教,為國家培養水利人才,同時幫助饒老進行國學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李焯芬也覺得自己的人生從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採訪到最後,李焯芬請記者參觀了他的辦公室。原來,裡面不僅有大量關於土木工程、水利能源、中華文化以及國學方面的書籍,還有許多出版成冊的他個人的散文集。

這些年來,李焯芬有個習慣:每天早上七時準時到辦公室。被問及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又有條不紊時,李焯芬從書架上拿出他其中一本著作,已經是第三十二次再版的由饒宗頤題書名的小品文集《活在當下》。在香港,這本講述心靈故事的書,給予了人們很多的力量。

他說道:「活在當下就是說,珍惜每一個當下,專心做好當下的工作,然後把它放下。這樣就能做到心無挂念,效率就提高了。其實我們都有能量,把手頭上的事做好。」

人物介紹

李焯芬,1945年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的精彩文章:

林鄭月娥為他扶棺 九旬法國漢學家專程送恩師

TAG:廣州日報人物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