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第一個「全球化」,那時還沒有美國呢

史上第一個「全球化」,那時還沒有美國呢

有史以來 迄今為止 古今中外

有品位 有品質 有品格

有深度 有厚度 有溫度

古今史話

GIF

絲綢之路全史


第十四章 隋唐時的海上絲綢之路

7世紀以降,阿拉伯、印度、中國及東南亞各國以印度洋—南海為中心,展開波瀾壯闊的海上交通與貿易活動,東西方進入一個全新的海洋貿易時代。

有學者提出,在18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經濟體系」出現之前,早在13世紀以前,由於長期的貿易往來以及文化、技術與人口的交流,環印度洋世界已經形成「第一個全球性經濟體系」,這個經濟體系對當時以及往後很長一段時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演變都產生深刻影響。而「廣州通海夷道」是溝通這個體系的重要紐帶和橋樑。它一頭聯結海外世界,一頭通向中國內地,循著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可以前往長安、洛陽和其他通都大邑。

阿拉伯人很重視海外貿易,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下,伊斯蘭文明經歷了一個世紀左右的黃金時代。巴格達發展成為一個驚人的財富的中心和具有國際意義的都會,號稱「古代世界的幾座最強大的首都」,「一個舉世無匹的城市」,只有拜占廷可以和它抗衡。當年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建都,其用意之一就是開展對中國等東方國家的貿易。762年,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al-Mansūr)在奠定新都巴格達基礎時說:「我們有底格里斯河,使我們能與像中國那樣遙遠的國土聯繫,並給我們帶來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的食品以及海洋所能供給的一切。我們還有幼發拉底河,可以給我們運來敘利亞、拉卡(al-Raqqah)和鄰近各國所貢獻的一切東西。」在埃及著名歷史學家艾哈邁德·本·阿里·蓋勒蓋珊迪(al-Qalqashandī, 1355-1418)所著的《文牘撰修指南》(Subhu al-"A"shā Fī Sinā"ah al-"Inshā)中,保存了第三任哈里發曼蘇爾(Mansur)時期公牘局(Dīwān al-『Inshā)的一個文書,內容如下:

凡得到此函的、居住在葉門、印度、中國、信德等地的商人,即可準備動身前來埃及。他將看到[我們]做的比說得更多,將發現他遇到的忠誠的善行比這些保證更多,將來到一個生命財產能夠得到充分保障的國度。

這件文書表達了阿拔斯王朝統治者迫切希望中國等地的商人到其國內經商的事實。正是由於這種政策上的鼓勵,導致了阿拉伯海外貿易的興盛。美國學者希提(Philip K. Hitti)描述阿拔斯王朝時代的巴格達說:「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裡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隻,有戰艦和遊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裡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巴格達是當時西亞的一大商業中心,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從各地轉運來的貨物之多,往往超過原產地的數量。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等商品,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阿拉伯帝國的各省區,用駝隊或船舶把本省的物產運到首都:從埃及運來大米、小麥和夏布,從敘利亞運來玻璃、五金和乾果,從阿拉比亞運來錦緞、紅寶石和武器,從波斯運來絲綢、香水和蔬菜。唐人杜環《經行記》描述了巴格達市肆繁榮與物產豐盈景象:

郛郭之內,鄽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湊,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刻石蜜為廬舍,有似中國寶轝。每至節日,將獻貴人琉璃器皿、鍮石瓶缽,蓋不可算數。粳米白面,不異中華。其果有偏桃人、千年棗。其蔓青,根大如斗而圓,味甚美。余菜亦與諸國同。蒲陶大者如雞子。香油貴者有二:一名耶塞漫,一名沒吜師。香草貴者有二:一名查塞菶,一名棃蘆茇。……

在古代,南阿拉伯充當著印度與地中海之間的轉運站,因為這裡即受惠於地理位置的優越,也受惠於橫掃其海岸的定期季風:把船隻推進到浩瀚的東方大洋,又把他們送回原來出發之地,蘇哈爾、馬斯喀特都發展成為東西方貿易大港。此外,帝國境內的巴士拉、西拉夫、開羅、亞歷山大港等口岸,也是國際著名的貿易中心。西班牙與大馬士革、巴格達和麥加之間的貿易也特別活躍。通過亞歷山大港和君士坦丁堡,西班牙的產品能找到象印度和中亞細亞那樣遙遠的市場。9世紀有大食人說,當時在亞丁建有中國商船(Marakib al-Sin)的碼頭。元代一位大食人曾說:「阿曼是個巨大的城市,該城有一港口,信德、中國、贊吉的海舶皆停泊在那裡。」10世紀至13世紀在埃及先後興起的法蒂瑪(Fātimid)和阿尤布(Ayyubid)兩個王朝,都十分重視貿易的發展。法蒂瑪王朝從工商業和貿易中獲得巨大的收入,物質財富豐足,國力強盛。

9世紀中葉阿拉伯文獻指出:「當時從伊拉克去中國和印度的商人絡繹不絕」。阿拉伯商人從巴格達和其他地方出發,航行到遠東、歐洲和非洲,他們販賣織造品、寶石、銅鏡、料珠、香料、棗椰、蔗糖、棉織品、毛織品、鋼鐵工具和玻璃器皿。他們輸入的貨物,有來自遠東的香料、樟腦、絲綢和來自非洲的象牙、黑檀和黑奴。和印度、波斯人的貿易一樣,阿拉伯商人販賣到中國的貨物,有他們本地的產品,也有經他們之手轉運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品。

8世紀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逐漸超過陸路。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取道馬六甲海峽北上交州、廣州。這些來華的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大都從阿曼的蘇哈爾或波斯灣北岸的屍羅夫起航,沿著印度西海岸,繞過馬來半島,來到中國東南沿海。蘇哈爾和屍羅夫都是古代海灣地區的商業重鎮,長時間內是「通往中國的門戶」。據10世紀阿拉伯史學家麻素提(Abu-l-Hasan Ali-el-Mas』ud,?-957)在《黃金牧地》中的記載,蘇哈爾和屍羅夫的海員跑遍了中國海、印度海、葉門海、衣索比亞海等廣闊海域。

實際上,阿拉伯人的海上優勢,一直保持到15世紀。蘇聯學者馬吉多維奇指出:「到了公元8世紀,地中海的西部、南部和東部海岸,紅海和波斯灣的整個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區,全都掌握在阿拉伯人的手裡。他們在穿越中亞或穿越高加索和伊朗高原從而聯絡歐洲和印度的許多重要陸路交通線上,以及偉大的絲綢之路的西段定居下來。由於這個緣故,阿拉伯人成了歐洲與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進行貿易的中間人。早在古代和中世紀初期,阿拉伯人在瀕於印度洋的國家之間商業貿易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那時,他們在印度洋東部地區的商道上佔據了主要的陣地,並且成了印度洋西部地區真正的統治者。」《劍橋非洲史》說:「東方商業,也就是說,由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穆斯林在印度、印尼、中國和東非所從事的商業,也許是中世紀唯一的最有利可圖的事業,他們從上述地方買進香料、絲綢、寶石和其他奢侈品,經過埃及,輸到地中海各國。」「他們的歐洲合伙人,主要來自義大利城邦威尼斯、阿馬爾弗和稍晚的熱那亞和比薩,以及法國和西班牙的港口,諸如馬賽和巴塞羅那,他們把貴重的產品,如木材(造船用)、鐵、毛料和小麥,作為回頭貨輸入埃及。」

在當時中國與阿拉伯的航海貿易中,除了往返的阿拉伯和波斯商船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國商船參與其間,往返於漫長的海上航路之上。當時的中國商船已出沒于波斯灣。日本學者桑原隲藏指出,唐與五代間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在南亞以東的航行,大都喜歡搭乘中國海船進行。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提到,阿拉伯商人把貨物「從巴士拉、阿曼以及其他地方運到屍羅夫,大部分中國船在這裝貨。」阿拉伯人盛讚中國海船既大又堅固,和僅用椰索穿栓固定、船板較薄的阿拉伯雙桅船不同,這些海船以製作堅固、貨位充裕、抗風力強、航行安全而著稱。當時有許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乘中國船來華貿易,也有些阿拉伯水手在中國船上工作,另外還有阿拉伯或波斯商人租賃或徑向中國造船廠定造泛海巨舶的情況。所以,法國學者J·索瓦傑(Jean Sauvaget)在《中國印度見聞錄》的「法譯本序言」中說:「應該承認中國人在開導阿拉伯人遠東航行中的貢獻。波斯灣的商人乘坐中國人的大船才完成他們頭幾次越過中國南海的航行。」

蘇聯學者馬吉多維奇也說到唐時在波斯灣出現的中國商船,他指出:

在霍爾木茲海峽的某個港口上,許多阿拉伯商人把自己的貨物轉載到中國的大帆船或大商船上。中國的船隻上常常帶有衛隊,以防禦海盜襲擊,海盜們大都埋伏在亞洲的一些海島的偏僻海灣。中世紀的中國航船上裝備著噴火器,能夠噴出燃燒的石油。這些商人從霍爾木茲出發,沿著阿拉伯海北部海岸前往印度,然後沿著馬拉巴海岸直下到達錫蘭。從錫蘭出發,他們轉向東北,沿著印度斯坦的科羅曼德爾(東部)海岸向前航行。有時,運載著阿拉伯商人的船隻航抵恆河三角洲,此後調轉船頭向印度支那的海岸駛去。但是他們經常只到達吉斯德納河口,然後穿過孟加拉灣向東航駛,到達安達曼群島。離開安達曼群島後,他們的船隻向東南行駛,經過尼科巴群島,到達蘇門答臘島的北岸。再往前的航道是穿過馬來海峽和南中國海駛向中國。阿拉伯商人乘坐中國航船到達的最北部地點大約是浙江省杭州城附近的澉浦港灣。

由於海陸兩路通達,中國和阿拉伯商人往來頻繁,貿易發達,使得大批中國貨物輸入阿拉伯地區,阿拉伯的許多商品也傳入了中國。依據新舊《唐書·大食傳》《諸番志》《酉陽雜俎續集》《本草綱目》所載,阿拉伯輸入中國的礦石、動植物等物產主要有:

礦石:瑪瑙、無名異、琉璃、火油。

植物:石榴、人木、阿芙蓉(鴉片)、熏陸香(乳香)、麒麟竭、蘇合香、無食子、阿黎勒、金顏香、枙子花、薔薇水、丁香、阿魏、蘆薈、押不廬。

動物:馬、鴕鳥、大尾羊、胡羊、木乃伊、珊瑚樹、珠子、象牙、膃肭臍、龍涎。

羅馬時代的玻璃製造業曾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阿拉伯人在7世紀佔領地中海東岸地區之後,繼承了羅馬精湛的玻璃製造工藝,並使之發揚光大,形成了玻璃器製造史上的伊斯蘭時代。在西安法門寺唐代地宮中出土了約20件完整的玻璃器皿,為研究伊斯蘭玻璃器和唐朝與大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據研究,這些玻璃器除了一件茶托屬於典型中國器型,數件素麵盤無法確定產地外,主要都屬於伊斯蘭早期玻璃器。

阿拉伯金幣也隨著唐朝與大食貿易交往而傳入了中國。西安西窯頭村唐墓出土3枚阿拉伯金幣,一枚標回曆83年(武后長安二年,702),一枚標回曆100年(開元六至七年,718-719),一枚標回曆129年(天寶五至六年,746-747)。在中國還發現了阿拉伯人仿製的拜占廷金幣。

唐代輸入的阿拉伯商品還有阿拉伯所造之刀,被視為寶刀,很多王公貴族都以擁有一把大食刀為榮。杜甫曾作《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

太常樓船聲嗷嘈,問兵刮寇趨下牢。

牧出令奔飛百艘,猛蛟突獸紛騰逃。

白帝寒城駐錦袍,玄冬示我胡國刀。

壯士短衣頭虎毛,憑軒拔鞘天為高。

翻風轉日木怒號,冰翼雪澹傷哀猱。

鐫錯碧罌鸊鵜膏,鋩鍔已瑩虛秋濤,

鬼物撇捩辭坑壕。蒼水使者捫赤絛,

龍伯國人罷釣鰲。芮公回首顏色勞,

分閫救世用賢豪。趙公玉立高歌起,

攬環結佩相終始,萬歲持之護天子。

得君亂絲與君理,蜀江如線如針水。

荊岑彈丸心未已,賊臣惡子休干紀。

魑魅魍魎徒為耳,妖腰亂領敢欣喜。

用之不高亦不庳,不似長劍須天倚。

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

丹青宛轉麒麟里,光芒六合無泥滓。

(連載中未完待續)

感謝關注古今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史話 的精彩文章:

千古名詩只寫一件樂器,還是從外國傳到中國的

TAG:古今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