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媒體的價值

自媒體的價值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人們通過互聯網平台生產信息內容的門檻越來越低,我們也由此迎來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 ——自媒體時代。身處互聯網空間中的每一個人,作為這個虛擬網路的一個中心節點,不斷地在這個虛擬空間中進行著主動或是被動的信息生產,並通過社會關係網路使這些信息流動起來。在新媒介賦權的語境下,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網路社會中海量的信息碎片,也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可以從不同層面,觀察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世界,而不再僅僅是沉浸於李普曼所說的」擬態環境」之中。

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僅是媒介內容的消費者,更是媒介內容的生產者。這似乎也印證了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預言,自媒體時代下,每一個人都是媒體。

(一)內容,自媒體的核心價值

伴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自媒體」這一概念也逐步被人們接受,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專業化、大眾化、精英化的特點,自媒體平台上的傳播者則更具私人性、平民性與普遍性,」自媒體」指的是普通大眾通過互聯網技術,以自我為中心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上進行的信息內容的生產與分享。與」自媒體」相似的還有」公民新聞」,筆者認為後者偏向於指普通公民對身邊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利用社會化媒體平台進行自覺地報道。而」自媒體」的概念則更為寬泛,在內容形式和風格上更也加自由,對內容生產者的要求較低。」自媒體」的誕生正是順應了互聯網的分散式、」去中心」的技術特性,使生產媒體內容的權力不再為大眾媒體所壟斷,互聯網為普通人進行內容生產與傳播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在這樣一個」自媒體時代」中,個體可以將個人的聲音擴散到社會空間,將個人行為放大為社會性行為,普通個體無需傳統大眾媒介作為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話語空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更可能將個人的能量聚合為巨大的社會能量。

這樣的環境之下,自媒體內容生產者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內容生產空間,大量的傳統媒體人才湧入自媒體平台。自媒體平台也鼓勵用戶生產好的內容,今日頭條更是不惜重金獎賞優質自媒體內容創作者。於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形式新穎、內容創新、思維獨到的內容在自媒體平台上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也有許多代表草根階層的內容創作者,將過去不被主流媒體所關注的草根文化搬上新媒體的」舞台」,這些優質的內容引起讀者廣泛的認同,甚至對主流媒體所推崇的精英文化造成了衝擊。那些過去沒有傳播渠道,但有著極高內容生產能力的創作者在自媒體時代脫穎而出,不論是擅長文字創作的文學作者,或是擁有無限創意的短視頻製作者,都為自媒體平台輸送著優質的內容。他們既受益於新媒體技術,又為互聯網這個」缺場」空間增添了絢麗的符號,相互建構。如邏輯思維或PAPI醬,都是在自媒體時代下誕生的優質自媒體,他們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受眾帶來形式多樣、價值多元、原創的媒體內容,有著極高的內容價值。

(二)資本侵蝕下的社會價值

優質的內容與大型自媒體平台的聯合使聚集受眾,創造大規模流量成為可能,平台與創作者也從中獲得回報。目前自媒體創作者獲取報酬的方式主要有四種:①通過免費內容吸引受眾注意力,以廣告的方式實現直接的流量變現;②有賴於電子支付技術的便利性,讀者可以通過」打賞」的方式為內容付費;③通過內容吸引大量關注後,轉向網購平台,是一種」內容+社群+電商」的模式,通過電商導流變現;④通過售賣版權的方式獲取報酬。

隨著內容經濟的鏈條模式不斷成熟,內容產業作為一片藍海市場,受到了風投企業的青睞,大量資本湧入內容產業,促使內容產業的井噴式發展。不論是今日頭條發出的」千人萬元計劃」,或是阿里巴巴」大魚號」重金扶持優秀自媒體人的」大魚計劃」,都使得眾多優質媒體人或文化創意者進入自媒體內容產業中。內容變現的模式,也隨著內容經濟的發展更加成熟、多元。以」羅輯思維」為例,從一開始依賴於平台進行內容製作,到自建平台,再到羅永浩所說的」社群經濟」。」羅輯思維」的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體現了內容產業的演進歷程。

然而在商業資本的強大推動下,內容產業的加速發展也帶來了文化墮距的問題。內容經濟是指通過將文本內容進行包裝和營銷,從而獲得收益的一種經濟模式。其本質是內容的貨幣化,在這種強大的資本邏輯之下,如何利用內容來吸引更多的受眾,並獲取利潤成為商業資本最關心的問題。由此,大量追求」眼球效應」的內容應運而生,自媒體平台充斥著各種腥膻色的內容作品,其中更是夾雜著數不清的虛假信息。互聯網平台去中心、分散式的結構特點,也導致了自媒體平台把關人的缺失。新媒體為用戶提供了低門檻的內容製作與發布渠道,雖然促進了優質內容和多元文化生產與傳播,但由於內容創作者不具備專業新聞媒體人所具備的新聞專業主義素養,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產業的混亂局面。內容創業者作為一個理性經濟人,在面對豐厚的經濟利益時,極有可能會丟失其社會責任。 這時,除了呼籲提高內容創業者的媒介素養與社會責任感之外,更應該強調政府與互聯網平台的責任。

互聯網企業除了要看到自媒體的商業價值,也要看到其社會價值。自媒體不僅擴大了普通網民的話語權,使人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它還具有擴大人們共同話語空間,促成良性社會資本產生的作用。學者林南認為,」群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成為一種路徑依賴,並最終折射到社會文化和政治架構層面」,由於互聯網具有打破時空界限的特性,因此,自媒體平台能夠為不同階層、地位、背景的人群的溝通,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基於分享與傳播的理念,人們交換著彼此的價值觀念與生活經驗。在這樣一種扁平化的社會交流網路中,信息的流動更加自由,有利於促進社會信任,強化社會規範與集體認同,從而提高社會整合程度。然而當下自媒體產業的亂象,非但不能帶來基於」互惠」與」互信」基礎之上的社會互動,反而損害了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某些內容創作者為了提高點擊率和閱讀量,炮製低俗、虛假信息。一些公眾號大V為了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果,不負責任地製造和引導輿論,造成了群體極化的現象,引發網路空間的巴爾幹化。人們似乎不再追求」真相」,互聯網社會呈現出一種」後真相」的特徵。

曾因其開放性與獨立性,被寄予」現代公共領域」希望的互聯網,在資本與權力的裹挾下,再度封建化。不僅如此,新媒體也使得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大量個人事件擠佔了公共空間,掠奪了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傳統媒體的」麻醉功能」,在新媒體平台上被放大,人們不再關心政治與社會事件,全面娛樂化的自媒體產業進一步削弱了人們的行動能力,人們被數字元號所征服,成為了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中所描述的」容器人」。

(三)共同守護清朗互聯空間

互聯網企業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應當自覺承擔起其平台把關人的職責,對平台上虛假、低俗內容進行刪除,對居心不良的賬號進行限制,儘可能保障互聯網空間的潔凈與清朗。除了企業之外,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針對自媒體亂象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除了對自媒體產業進行監管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長期有效的治理,而不只是重監管、輕治理的家長式管理,加快推進政府從全能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的步伐。在治理過程中應聽取多方意見,儘可能保證治理手段與監管力度的適度性與合理性。中國社會正處於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焦慮感與壓力較大,自媒體的娛樂功能一定程度上也釋放了人們的壓力,充當了社會情緒的」解壓閥」,應該辯證地看待。

要保證互聯網空間的清朗,僅憑單一主體的監管是不夠的,需要所有網民共同參與,多元治理。網民作為網路社會的基本節點,其一言一行都決定著網路社會的發展。我國學者彭蘭認為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互聯網使人們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入了一個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但」過度的連接」也導致了社會分險係數的疊加,互聯網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都可能會導致整體的癱瘓。所以平衡好自媒體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並使互聯網最大程度推動社會發展,是每一個自媒體創業者應該具備的責任意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rritive 的精彩文章:

TAG:Narri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