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媽這麼愛我,為何傷害我?

媽媽這麼愛我,為何傷害我?

2018年1月26日晚,廣州的地鐵上,一對母女和我站在一起。

雖然人很多,但是碰巧前面的凳子上只坐了五個人,還有一點空位。

小女孩非常開心,邊坐下邊興奮地說:「剛剛好!來得真巧!」接著很自然地就用手去挽旁邊的一個小夥子的胳膊,而且把頭直接就往他身上靠。也許是感覺不對,她自己也馬上意識到挽的是陌生人,於是立刻抽出雙手、挺直了身體,羞澀地笑了。

可以看出:小女孩活潑可愛,跟家人也非常親近,對外部世界充滿了信任。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個孩子,我和她旁邊的小夥子不由得微微一笑。

但是,她的母親卻開始批評她:「你認識別人嗎?不認識就往別人身上靠,你羞不羞啊?」

女孩的笑僵硬了,無比尷尬地看著媽媽。

也許,她很奇怪:「我已經知道錯了。可是,媽媽,你為什麼非要嚷得人人都知道呢?」

她的媽媽根本沒有在意她的情緒變化,還繼續當著所有人的面不停地數落她:「再過一年就要讀一年級了,你還這樣不知羞恥!這可怎麼辦?」

小女孩的臉色慢慢陰沉下來,漸漸垂下眼帘。她一定很後悔吧?「早知道我就不坐這個座位了!起碼不用受到這樣的羞辱。」

看到孩子的頭越垂越低,我實在忍不住了,輕輕把身體靠向這位媽媽,悄悄地對她說:「不要這樣當眾說她。」我說的話,只有我們兩個人才能聽見。

小女孩的媽媽怔了一下,終於停嘴了。

但是,已經遲了。——小女孩的自我保護機制開始發揮作用。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為了不讓自己脆弱的心靈繼續受傷,她開始反擊。

她抬起頭來笑著對媽媽說:「你是傻逼!」

她的媽媽很驚訝:「你說什麼?」

被逼入絕境的小女孩已經沒有退路了,繼續笑著說:「你是傻逼!」

媽媽非常生氣,又數落了女兒幾句。接著甩下一句:「我不理你了!」就走開了。

小女孩當場呆了,不知所措地坐著,心慌意亂。

值得慶幸的是,此時,孩子的爸爸走過來了。他很溫和地跟小女孩聊起天來。

我聽不清他們說什麼,但是看見笑容慢慢回到了她的臉上。

我的思考:

1.小女孩為什麼會靠向小夥子?

小女孩的爸爸應該是一個善於跟孩子溝通的人,而且和孩子很親近。小女孩平常一定常常挽著爸爸的手,依偎在爸爸身上。所以她只是用這個習慣性動作來表達她的情緒,與人分享她的快樂。

2. 媽媽為什麼會當眾羞辱孩子?

我相信:媽媽並無意羞辱孩子。

也許,她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孩子的羞辱。

也許,她的父母一直對她很苛責,而她只是無意識地重複了父母對待她的方式。

也許,她看見孩子靠向陌生人,有點尷尬 ,所以潛意識的自戀馬上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是孩子的錯。於是,通過指責孩子行為不當來為自己開脫,將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人生而不自由,社會文化、家族歷史、個人生活經歷都會制約一個人,形成每個人特有的私人邏輯。

媽媽的反應一定有她自己的內在心理需求。

3. 當時的我應該如何幫孩子解圍?

我當面提醒媽媽,實際上是幫倒忙。

我想幫助小女孩,那是我和小女孩之間的事,我不能超越界限,去管她的媽媽。

所以,在孩子被指責時,正確的方式是幫助孩子表達:「你只是很開心,想與人分享快樂,對嗎?」並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你剛才可能已經打擾了大哥哥。那麼,你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辦,還可以進一步提示:「你是否願意跟大哥哥道歉?」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幫孩子解決了問題,也幫媽媽解了圍。

4. 媽媽在孩子反擊時如何應對?

一個內心強大、有覺知力的媽媽,在孩子出現不良言行時,首先應該自我反思: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我是否做錯了什麼?接著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剛才這樣當眾數落你,令你很生氣,是嗎?對不起!我沒有顧及你的感受。我不是故意的,請你原諒我,可以嗎?」邊說邊向孩子伸出雙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愛的抱抱,安撫孩子。

這個事件或多或少體現了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某一瞬間。

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指出:我們普遍缺乏尊重孩子的感受的意識。

只有平時多觀察、多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覺知力,並逐步修正自己的潛意識和行為模式。

GIF

我是游游,一個奉行「生活無小事,事事是教育」的草根教師, 公眾號"小學生正面管教"。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您的鼓勵就是我前進的動力!感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蓮語心說 的精彩文章:

TAG:蓮語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