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球起源問題再遭質疑,科學界出現全新理論,或能解開月球真實身份

月球起源問題再遭質疑,科學界出現全新理論,或能解開月球真實身份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諸如此類與月亮有關的美好佳句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多年以來,月球一直都圍繞在地球周圍,從未離開半步,因而月球也被人們稱作是地球的伴侶。

此外,月球還是地球的保鏢與守護神。我們知道,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一些形狀不規則,軌道又飄忽不定的小行星和隕石在飛來飛去。我們偶有聽聞有某些小行星或隕石與地球擦肩而過,卻鮮少有聽說過有哪顆小行星或是隕石與地球「面對面擁抱」。

數億年來,我們最熟悉的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發生於約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直接導致了恐龍的滅亡。那麼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地球很少會遭受到小行星或是隕石的撞擊呢?科學家認為這與月球有很大關聯,科學家認為,正是因為月球與月球引力的存在,在為地球引走部分小行星與隕石的同時,也用自身為「誘餌」,而地球抵擋了相當一部分小行星或隕石的撞擊。

對於如此「忠誠」而又如此重要的月球,我們連它的出身都無法弄清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了呢?對此,科學家多年來一直不懈地致力於研究月球的起源。

早前,關於月球的起源,科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分別是同源說、撞擊說、俘獲說以及潮汐分裂說。近期,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更為新穎的看法,即索內斯蒂亞理論。

什麼是索內斯蒂亞理論?簡單地說,索內斯蒂亞理論指出,宇宙中會存在兩個如行星般大小的物體,在宇宙引力的作用下,它們會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發生撞擊。

撞擊過後會留下一片結構十分不穩定的碎片雲,同時還會產生數塊能在瞬間發生快速移動的熔岩。隨著時間的推移,碎片雲與熔岩不斷接近,其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兩者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形如甜甜圈的星體。這便是月球的前身。

對於新提出的索內斯蒂亞理論,不同的科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科學家表示認同,同時也有另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個理論還存在諸多漏洞。例如,宇宙內這兩塊物體到底為何物,又是如何推算出撞擊後產生的碎片雲和熔岩最終會融合在一起形成星體?最主要的是,又是怎樣可以證明碎片雲與熔岩所融合形成的星體便是月球。

迄今為止,對於月球的起源,科學界已經提出了不下五種猜想與假設,至於真相到底如何,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宇宙探索 的精彩文章:

如果地球上的沙漠全部轉換成綠洲,是否能重現恐龍時代的環境?
轟動科學界的三個洞,科學家窮其一生都難以研究透徹,暗含宇宙奧秘

TAG:科學宇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