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時讓國人出趟國有多難?

晚清時讓國人出趟國有多難?

文|陳卿美

今年春節前,筆者去美國遊玩。在美國期間,參觀了很多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漫步著名的耶魯大學校園內,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因為晚清時最早的中國留學生,晚清教育家容閎就畢業於此。瞻仰著校園內百年的建築,我不禁在想,當時的容閎是如何在這裡孤獨求學的。一位同行的中國大姐竟然說,那肯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都願意送到美國來。我頓時無語。這大姐以為那時的出洋留學與今天一樣呢。今天的中國,都在爭相送孩子出國留學。但在容閎時代的中國,卻恰恰相反,沒有人願意出國,有錢有權的人家的孩子更不會出國。

容閎留學美國是在1847年,那時還是道光年間。容閎願意去美國,與他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容閎本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根本沒錢上學。幸運的是,容閎遇到了外國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喜歡辦學校,以救濟窮人。容閎的啟蒙教育就是在洋人學校完成的。他輾轉澳門、香港學習,兩地都是殖民地,也就是說,容閎從小就熟悉了周圍都是洋人的生活。當容閎的校長勃朗夫婦要返回美國,提出可以帶幾個學生去美國時,很多學生家長都不敢送孩子出去。美國在哪裡?遠隔重洋,坐船都要好幾個月,弄不好會死在半路。當時就是這樣,視出國為畏途,因為周圍沒有人出國,天朝好好的,誰去蠻夷國家呢。

容閎

但容閎不同,他願意去跟隨校長夫婦去美國繼續求學。一來容閎的家庭非常貧困,父母對他也並不是很疼愛,留在國內並沒有好的發展。二來比其他人更能適應洋人的生活。三是對外面的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當時報名去美國的,除了容閎外,還有兩個人,一個是黃寬,一個是黃勝。黃寬更慘,父母雙亡。

現在從北京到紐約,坐飛機直飛只需13個小時。而容閎時代只能坐船,要在大海中漂泊幾個月,旅途的艱辛可想而知。1847年1月2日,容閎等人從上海坐船出發,於4月12日抵達紐約。那個年代,海上顛簸是會要人命的。比如在華工去美國時,很多人因無法忍受船上的惡劣環境及海上顛簸而病死。

到美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黃寬在美國僅僅一年,就因為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環境而中止學業。黃寬就是水土不服,或吃東西上吐下瀉,或長期生病,總之在美國很痛苦,只能返回中國。而容閎一直堅持在美國求學,黃勝後來則去了英國。可以想像,他們在異國他鄉,不僅要克服各種生活、學習困難,還要忍受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痛苦。那時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更沒有微信,只能寫信。寫信寄給家鄉,等再收到家人的回信,已經半年過去了。

容閎出國如此,清末的幼童留美也同樣如此。容閎回國後,不斷向清廷建議,希望中國派留學生到美國學習西式教育。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此建議得到朝廷首肯。1872年,第一批30名官派留美幼童同樣從上海坐船出發赴美。與容閎去美國時相比,整整相差了25年,但這麼長的時間,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對外界的認識根本沒有進步。對於招募學童一事,就是個大問題。招募學童不像徵兵,不具有強制性。很多家庭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留學,而且還要去15年,去什麼遙遠的美國,家長們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似。最恐怖的是,那時傳言外國人會把小孩的皮剝下來,安在狗的身上,供大街上展覽。此謠言讓聞者大駭。

最主要的是,中國人只認自己傳統的科舉教育,外國的西方教育被認為是旁門左道,根本沒有前途。儘管清廷開出優厚的留學條件,但報名者寥寥。

容閎沒辦法,只好去自己的家鄉去找。容閎的老家是廣東香山,因為貧困,當地人很多有出外謀生的傳統,因此,對於留洋這事,當地人接受程度比較高。這也是留美幼童以廣東香山人居多的原因。即使這樣,容閎還要反覆做工作,費勁口舌。為了招30個學生,可謂磨破嘴、跑斷腿,身板差點沒累毀。如果這事擱到現在,根本沒有一點阻力,中國人都以去美國留學為榮,大家會爭相恐後,擠破腦袋報名。

兒行千里母擔憂。即使同意去美國留學的學生與家長,仍然對去美國身懷恐懼。在送別子女時,父母滿是淚水與叮嚀,幼童長跪不起,再三磕頭,也是痛哭不止。此一去就是十五年,骨肉長期分離,未來的路途不知有多兇險,前途未卜。這凄慘的場景猶如生離死別。

幼童出國留學艱難,清廷的大臣出國也很難。與普通人出洋留學不同,大臣出國要面對很多政治問題。大臣出國不是留學、不是旅遊,往往擔負著一定的政治任務,而且還要時刻為清廷保留顏面。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出使英國時,郭本人也非常頭疼。一是出洋是給英國人道歉。堂堂天朝要上門給蠻夷道歉,這意味著恥辱。二是政敵的攻擊與輿論的嘲諷,諷刺郭嵩燾是「出類拔萃」之人,尤其是湖南湘陰老家也將郭嵩燾視為恥辱,大罵郭「勾通洋人」。另外,郭嵩燾沒有出過國,遠赴歐洲,同樣對擔心旅途的艱險。

到了清末,尤其是甲午戰爭後,中國人赴日留學大為增多,出過留學成為了一種潮流。但日本畢竟與中國是鄰居,近在咫尺,而且文化趨同。對於歐美,中國人接觸較少,自然仍有很多畏懼。在清廷準備立憲,派五大臣遠赴歐美考察時,五大臣的人選經歷了多次調整,很多人根本不願去。如榮慶、張百熙等人。不願去的原因,無非幾個原因,或是他們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不願向西方學習。或是討厭洋人,不想去外國。再或是怕出遠門,將長途旅行視為畏途。年紀大了,受不了那種折騰。

今天,斗轉星移,時空變幻,當我們爭相出國旅遊、購物、留學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是那樣恐懼出國,甚至還有洋人剝人皮安在狗身上的恐怖謠言。由此可見,改革開放是多麼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晚清學生的血性有多強?
晚清的苦力掙多少錢?中日勞工竟然差不多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