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寫作>綜合素質作文範文《用生活豐富教材》

教育寫作>綜合素質作文範文《用生活豐富教材》

教師資格證

綜合素質50分作文範文

微博@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

《學生需要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創新及創新教育已成為時代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已充分認識到創新教育對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意義。

如何實施和推進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

首先,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創新。因為,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動的決定性因素,在教育工作中,思想理念尤為重要。作為創新性教育的實施者——人民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落後的教育觀點、觀念,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新觀點新理念。從新的教育觀來看,教師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新的人才觀來看,不僅考上大學的學生是人才,只要是個性得到發展和完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並能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都是人才。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適合各個領域需要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從新的教育質量觀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創造,即教育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質,並通過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

其次,教師的素養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素養的教師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性的人才。教師的職業既有傳遞性又有創新性。教師要有強烈的探求慾望,能創造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並具有激發學生創新慾望的藝術,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學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不僅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再次,教育的內容需要創新,包括創新性教育教學的模式、創新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傳授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這一模式的思想指導下,教學過程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性教育教學的模式則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融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知識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缺少靈活性,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失去了對知識的自悟。因此,實施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需要建立與之相應的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我們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三個層次上著手來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將創新教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最後,需要營造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好的環境才會有好的發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校機關要轉變過去的職能和作風,改變舊有的思維定勢,實施學校特色建設工程,指導校系從各學科建設的實際出發,選准改革的突破口。同時,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設施建設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進程,為信息化遠程教學創造條件。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國力競爭基礎工程的教育,必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才是創新教育的意義所在。

《用生活豐富教材》

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相當一部分教師「以本(教材)為本」的意識十分頑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當「聖經」來使用,認為「書上有什麼,我就講什麼;書上怎麼寫,我就怎麼講;寫進書本的都是正確的。」不會把書本的知識,經過自己的處理,合理運用到生活中,以致於在殯葬的時候出現這場鬧劇。我們現在有些教師把自己束縛在教材中,對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掰開揉碎,繁講細講,生怕有半點遺漏,認為只要把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即可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單調、沉悶。

現代課程論強調課程是「教科書與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與教學環境」構成的複雜、開放系統,因此教材是實施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的課程資源,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課改的精神告訴我們:教材應具有開放性和彈性,應有利於學生改變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收集資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反思等,從而實現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這些新的課程理念使我們重新認識教材的「法定」性質,只強調「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必須突破教材的禁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僅僅是教教材,應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淪落為教材的奴隸,既要運用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既要憑藉教材又不依賴教材。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聽到朋友的夫人責罵拆表的孩子之後,連連搖頭說:「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他親自到朋友家裡把小孩領出來,帶到修錶店看師傅修表。陶行知對那位夫人說:「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由此看出,只有將「生活」這本教材靈活的運用好,並將書本知識融匯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觀的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要敏銳地觀察生活,善於用生活的內容、時代的「活水」來充實、豐富教材。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就應具備課程改革的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其實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包括學生的經驗、生活的環境、教學設備設施、自然和社會資源、網路資源等等。只要我們留意生活、敏銳觀察,豐富的生活積累將成為我們教學信手拈來的生動課程資源。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摒棄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觀念,增強課程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為神奇」,使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價值得到「超水平」發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 的精彩文章:

TAG: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