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輕浮急躁 擅自獨斷」:蔣介石在日記中如何反省

「輕浮急躁 擅自獨斷」:蔣介石在日記中如何反省

蔣介石的正確或不正確的反省,深刻地影響著此後一段時期台灣歷史的發展進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則仍如噩夢一樣,仍糾纏著、牽累著歷史的新一頁。

蔣介石是一個愛反省的人。他的日記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他的反省記錄。一周過了,有《本周反省錄》;一月過了,有《本月反省錄》;一年過了,也常有「本年反省錄」一類的記載。

自然,丟掉大陸,對蔣介石來說,可謂創痛巨深。他有很多反省,也有許多自責,日記中常見「愧悔無地自容」、「幾無面目見世人」等字樣。他甚至有過「遁跡絕世,了此一生」的念頭。但是,蔣性格頑強,《反省錄》自稱,所造罪孽,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待罪補過,以求自贖。(《民國38年反省錄》,《蔣介石日記》手稿本)與此同時,他在台北開辦革命實踐研究院,調集幹部學xi,總結經驗,多次發表演講,其中也有大量反省、檢討的內容。

「近因」:「外交失敗」、「軍事崩潰」

1949年3月底,蔣介石在《上月反省錄》中表示,要徹底檢討失敗原因,擬成條目,以便反省與改革。條目自甲至寅,共13條之多(以下簡稱《反省十三條》),但寫得很簡略,多數條文只有一句話, 1951、1952、1953這幾年,蔣介石逐月審讀1944年至1948年的日記,不時寫下心得。1951年10月,他審閱1947年6、7兩月的日記後,決定將這一段失敗期間的日記秘密印刷,分贈部屬,共同研討過去的得失。同年12月25日,他要蔣經國研讀自己1945年的日記,認為其經歷教訓,比之讀任何歷史為有益。1952年,蔣介石再次決定將1944年的日記先行付印,供幹部研究。

研究蔣介石的《反省十三條》,綜合考察蔣遷台前後的其他日記與文章,這一時期,蔣介石的反省大致可分為八個方面:

反省之一,是外交失敗。蔣介石認為這是「最大之近因」。在蔣看來,世界上只有強權,毫無信義。蘇聯外交反覆無常,毒辣殘忍;美國有頭無尾,輕諾寡信;英國陰險狡詐,唯利是圖。自己不加區別,均以「信義」對之,焉能不敗。(《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49年8月17日)1946年3月,蘇聯乘馬歇爾返美述職之際,向國民政府提出,願出面調解國共糾紛,在東北與中國經濟合作。當時,蔣介石堅拒不理。遷台後,蔣介石檢閱當年外交記錄,認為此舉殊為失策。當時應不顧美國,以自主精神與蘇聯談判,解決問題。這樣做,可使美國有所顧忌,而不敢輕易怠慢中國。他將此視為不能不反省的「最大之教訓」。1951年,蔣介石檢閱1945年11月日記,認為蘇、美均是一丘之貉,如果僅據文字、語言及表面現象,即將某國視為誠意可信的友邦,將是「傻中之傻」。 1952年11月,他閱讀1944年7月以後的日記,認為外交只有強權,弱肉只有等待被吃。

馬歇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制訂者和執行人,因此,蔣介石多次在日記中指責馬歇爾「誤美害華之罪」,稱馬歇爾為滅亡中國的「禍首」。1949年1月底,他在《本月反省錄》中就認為,他的「革命剿匪」任務之所以失敗,原因不在中共,不在「俄史」,而在於「美馬」的「冥頑不靈」。他批評自己外交運用無方,過分相信美國,因此應該引咎自責。遷台後,他總結既往教訓,覺得只剩下這「彈丸一片亁凈土」了,自誓從此再也不能因幻想美援而接受美國人的「愚妄」要求了。

反省之二,是軍事崩潰。1949年10月,蔣介石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中曾稱:「我們今天失敗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我們軍事的崩潰。」他列舉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缺點共8條,軍隊的弱點與缺點達16種之多。12月12日,蔣介石演講繼稱:「軍隊裡面不僅精神喪失,而且紀律蕩然」,「每一次撤退,高級將領總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於不顧」,「在還沒有和敵人接觸的時候,他心中早就有了一個腹案,就是怎樣脫離戰場,從那一條路逃到那一個偏僻安全的地點,苟全性命。」1950年1月,蔣介石演講又稱,認為軍隊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建立軍隊監察制度」,「政工人事不健全」,「政訓工作亦完全失敗」。

關於軍事戰略與指揮,《反省十三條》沒有涉及。1951年8月7日,蔣在日記中談到:1945年11月,蔣介石鑒於蘇軍阻撓,中國軍隊接收困難,曾主張東北問題暫時擱置,將開到東北的五個軍調到華北,首先解決關內的中共軍隊,先安關內,再圖華北,由近及遠。但是,由於馬歇爾出面調處,蔣介石相信外援,將大量精銳部隊開入東北,以致內地空虛,各戰場都感到兵力單薄,陷入捨本逐末之誤。

「總因」:「黨內分裂」、「金融政策失敗」

反省之三,是黨內分裂,紀律掃地,組織鬆懈。蔣認為這是革命失敗的「總因」。1938年4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以陳誠為書記長。此後,三青團與陳立夫掌握的國民黨系統的矛盾逐漸尖銳。1947年9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宣布黨團合併,但雙方的矛盾並未消除。蔣介石認為,陳立夫想借合併之機消滅三青團勢力,並在國大代表等選舉中把持包攬,擴大矛盾。1948年5月,蔣介石曾慨嘆黨內糾紛日甚一日,裂痕無法彌縫,自感此為生平「最大過失」。他設想今後或者停止各級黨部活動,徹底改組;或者聽任各派自動組黨,分道揚鑣。遷台後,他曾力主將國民黨的性質定位為「革命政黨」,而不是「純粹民主政黨」,甚至主張將縣、市以下基層黨部改為秘密組織。

當時,國民黨中央委員名義上有四百餘人,人多,糾紛也多,蔣介石因此傾向於將國民黨徹底解散、重新組黨。1950年,蔣介石在《反省錄》中聲稱,革命失敗,其起因在於黨務內部的分裂,以致影響到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紛亂與崩潰。9日,他列舉改造國民黨的理由,認為民國敗亡,人民沉淪,主義不行,共匪叛亂,均應由本黨負責。次日,他更直指「派系傾軋,人事糾紛」是革命失敗的首因。2月2日,他在日記中表示,革命事業以黨為基礎,多年來,自己專力于軍事與政治,將「黨事」委之他人,結果在人事、組訓等方面都毫無基礎,以致敗亡既速且慘,今後不能不「以黨事為先」。

1950年3月,蔣介石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時還曾談到,由於組織不嚴,因此被中共滲透到內部,盜竊機密,製造謠言,「以致我們幾百萬部隊,並未經過一個劇烈的戰鬥,就為敵人所瓦解」。

反省之四,是經濟、金融政策的失敗,蔣認為這是軍事崩潰的「總因」。1950年3月,蔣介石檢討失敗因素,認為「財政為第一」。宋子文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曾按國際慣例,大量拋售國庫中的黃金。蔣介石始終認為此舉屬於宋子文「誤國」中的最大過錯。1952年10月,他撰寫講稿,對於是否要如實記錄此事,頗費躊躇,但最後仍然決定「實錄」,其理由是:宋子文害國敗黨,私心自用的「罪過」太多,「以此為最」。 到了1955年,他回憶過去,仍認為「誤用宋子文一人」,結果是招致政治、經濟、外交的全盤失敗。

反省之五,是抗戰勝利後,選擇實行民主憲政的時期、制度,以及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等,都動搖「剿匪之基本」,與「剿匪對共政策」背道而馳。他強烈感到,錯學了美國民主。

抗戰勝利後,美國介入中國內政,派馬歇爾出使中國,調解國共糾紛。當時,馬歇爾按照美國模式,要求國民黨改變一黨專政制度,開放政權,成立聯合政府。為了滿足美國人的這些要求,蔣介石於1946年召開有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1947年、1948年相繼召開「制憲國大」與「行憲國大」,通過《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總統與副總統。早在1948年5月,翁文灝因組閣與立法委員意見分歧,彼此攻擊,蔣介石就判定「民主制度」危害國家。同年9月17日,立法院要求增加公教人員工資,他為此煩悶苦惱,感到中國「未及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以致黨員如脫韁之馬,不可收拾。

1949年9月8日,蔣介石與人談往事,覺得民主、憲政、國民大會等一套做法「到處束縛軍政」,以致無法「剿匪」。他心有餘憤地表示:「所謂民主與憲政,其害國之大,竟如此也,誠悔莫及矣。」在蔣看來,聽美國人的話,實行「民主」與「聯共」,是促使國民黨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

「一生大病」為「輕浮急躁」、「擅自獨斷」

反省之六,是本身的驕矜、憤懣,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虛心,全憑主觀行事。蔣介石認為這也是失敗的「總因」。1949年5月27日,蔣介石自我反省,認為一生大病是「輕浮躁急」。1951年12月8日,他反省自己,一生重視科學,卻總不能實踐「科學之精神」。1955年10月3日,他批評自己個性太強,凡大小政策,無不自信自決,以致無人進言,不能集思廣益,折中至當。例證之一就是,西安事變中,自己誤信中共「亦是國人與同胞」,「召其抗戰」,擅自獨斷,而未能謀之於眾,以致鑄成大錯。在他的《反省十三條》中,第九條為:不研究、不學術、不注重客觀,也可視為對自身的批評。

在用人問題上,蔣介石覺得自己過於「寬大」、「寬容」。1951年,他重校1933年的《事略稿本》,批評自己「對人不校」、「用人無方」。李濟深、陳銘樞、白崇禧、李宗仁等「背黨叛國」不止一次,但自己不問恩怨,不念舊惡,重用如故。這不僅是獎惡,而且是自殺,是「誤國」,表示對「叛徒」應「殺無赦」。

蔣介石是基督徒,其虔誠,有時到了迷信的程度。1947年,他返鄉掃墓,路過紹興大禹陵,曾向大禹的「偶像」鞠躬,旋即後悔,譴責自己違反基督教「不拜偶像」的教義。他認為,此後三年內連續失敗,即是天父對自己的懲罰。

反省之七,是幹部制度不立,幹部腐化自私。抗戰勝利後,大批黨政幹部從內地到淪陷區,競相以接收敵偽物資為名,瘋狂地掠奪財富,特別是「票子、房子、車子、條子(金條)、女子」,當時有「五子登科」之稱,惹得民怨沸騰,廣泛流傳「盼中央,想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一類歌謠。1949年5月19日,蔣介石反思當時的「接收」工作,批評黨政幹部皆為物質所誘,造成自私自利之惡習頹風,而其原因,則在於本人事前未有充分之準備,未對幹部作嚴格之監督與準備。因此,「實由余應負其責」。次日,更進一步自認,幹部誤國,其原因在於本人管教不嚴,制度不立,以致抗戰甫勝即敗。1952年7月底,他反省為中共所敗的原因,認為其一是軍政與社會組織空虛,幹部腐化,喪失志節,最後一年,幾乎沒有一個幹部能夠效命奮鬥。

蔣介石《反省十三條》的最後一條是,未能「宣傳」社會經濟政策與民生主義。蔣認為這是「唯一之致命傷」。1949年2月3日,蔣介石回奉化,遊覽城鄉,發覺當地鄉村40年來毫無改革,痛感當政20年,黨政機構守舊、腐化,只重做官,不注意實行三民主義,「對於社會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因此,他在日記中表示,此後要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尚不算晚。3月9日,他開始設計土地制度的實施方案,在預定4月份的大事時,特別將擬訂「實行民生主義之方案」列為內容之一。

10月19日,蔣介石研究軍隊戰勝的基本條件,列出的條目有:提高人民生活,實行減租減息,反對剝削,反對壓迫專制,反對侵略,反對漢奸,為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實行民生主義而戰。1950年1月3日,他決定開展「社會經濟運動」,其內容為兵農合一、三七五減租,限期耕者有田。2月19日,他制訂當年《大事表》,第17條為「社會性的民生主義政策」,其內容中有醒目的兩句話:勞動有食、耕者有田。

蔣介石反省涉及的其他方面還有:無組織、無宣傳、無監察、無賞罰;無秘密、無偵察;不科學、不前進;無策略、無輕重(無重點,無中心)等,不贅述。

反省有正確部分,也有錯誤或膚淺部分

蔣介石遷台前後的反省,有正確部分,也有錯誤或膚淺的部分。

《反省十三條》最後一條,檢討在大陸期間未能「宣傳」社會經濟政策和民生主義,接觸到了問題的實質,但說得太輕飄了。其實,不是未能「宣傳」,而是未能實行的問題。國民黨執政期間,沒有解決「民生」,特別是廣大貧苦農民的生存、溫飽和獲得土地的要求,才是失敗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還在1947年8月,蔣介石在研究英國、美國和蘇聯社會之後,曾寫過一段《雜錄》,中云:「我國為歷史上最長於吸收之民族,具自新自強之美德。今日必須發揚此一美德。舍英、美之保守與強權政治,而採取其民主,矯正蘇俄之專制,實現民生主義,以第三種力量樹立於遠東,盡我對世界之使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應該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可惜,他當時空有認識,而未能付諸實踐。

1949年9月13日,他在成都演講稱:「我們今天真正要造福於農民,就惟有徹底實現二五減租。這是我們實行民生主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反共的最後、有效的武器。」這時候,大半個中國已經轉手,蔣介石提出「造福農民」,幻想以二五減租作為反共的「最後、最有效的武器」,這真有點像俗話所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了。不過,他的這一認識對他治台方略的形成還是有益的。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另一原因是長期堅持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既違背世界潮流,又喪失民心,尤其是知識分子之心。結果是使國民黨的軀體日漸腐朽,百病叢生而無葯可治。但是,蔣介石卻因戰後國民大會選舉及召開中出現的種種「亂象」,錯誤地視「民主」、「憲政」為禍國之道,覺得民主反而不如專制、獨裁好,這就對歷史作出錯誤總結了。

1949年6月1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他要用新精神,新制度、新行動來迎接新歷史、新時代,新生命,新使命,奠定新基礎,完成新任務。1950年元旦,他又以前人格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自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自勉。

但是,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人們在創造新一頁歷史的時候,不可能離開既往歷史的影響,更離不開對既往歷史的認識與科學總結。可以看到,蔣介石的上述正確或不正確的反省,都深刻地影響著此後一段時期台灣歷史的發展進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則仍如噩夢一樣,仍糾纏著、牽累著歷史的新一頁。

【來源:愛思想網 楊天石專欄】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章太炎點評民國思想家:胡適之也配談哲學?
文人為官不自由:作為教育部副部長的陳布雷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