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春三月,如何預防 5 大常見病

陽春三月,如何預防 5 大常見病

導語:《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陽氣升發,人體也應該順應春季的特點,使機體與外界相統一,從而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春季是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冷暖氣流互相交爭,時寒乍暖,天氣變化無常。人體要通過中醫方式的調理,儘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動,預防疾病入侵。

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中醫館來說,做好了春季養生這個題,就開好了一年的局。

三月

春季 5 大常見病

俗語有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就是自然規律,春季是肝膽陽氣升發之季,養生也要順應「陽氣升發」規律才能健康長壽。肝膽氣升發不足,或是肝膽氣升發太過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引發疾病

1

肝氣升發不足

春天屬木應肝,春天樹木的生長伸展,肝氣與之相應,則暢達而升發。若陽光不足,則水性寒冷,種子難發;於人亦然,若陽氣虛,則腎水寒,水不涵木,則肝失調達。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就會出現頭腦昏沉,食慾不佳,咽喉不適等現象,此時應該加大疏肝的力度,促進體內肝氣的升發,清升則濁降,就可以緩解、這些癥狀了。同時,可以調整飲食,吃一些溫、和辛辣的食物,例如初春的韭菜、小蔥、青蘿、卜皮,有助於通經活絡,化解鬱結,促進肝氣、發散。

2

肝氣升發太過

肝氣升發太過的人,氣血並走於上,會出現頭暈,跳痛的現象,並且明顯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古人倡導春季穿衣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於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治療肝氣升發太過,要以育陰涵陽、潛陽熄風為主,稍稍反佐疏肝葯,順應春令,效果頗佳。

3

寒濕較重

平素體內寒濕較重的患者,在春季陽氣升騰的作用下,體內寒濕之氣會阻礙體內氣血運行,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尤其是對於本身已有痛風或尿酸高的市民來說,春節期間很多人飲食相對平時肥膩,休息不好,與春季寒濕之氣疊加一起,就很容易出現痛風關節炎,甚至伴隨劇烈的疼痛。治療要以溫陽、散寒、除濕、通絡、活血為主,少吃海鮮、煎炸物等容易誘發痛風的食物,多以清蒸、白灼等較為清淡的方式製作食物,並注意多菜少肉的合理配搭。

4

傷風證

春天風邪入侵人體,與風有關的疾病也較為多見,如過敏性皮膚疾病容易複發。衛氣不足之人,最易傷風,並出現瘙癢、鼻塞等過敏性癥狀。加上冬天剛過,人的正氣未完全恢復,容易感染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如水痘、帶狀皰疹、蟲咬皮炎等疾病。治療時以大補衛氣為主,可以重用黃芪,配伍祛風之品。

5

陽氣不足

陽氣不足的人,平時就比較怕冷,體內寒邪偏重,如果在初春時陽氣升發不足,氣血不易升達濡養腦部和四肢,則就會出現「春困」的癥狀,人會易感到睏乏、無力、嗜睡。此外,春季多風,風邪易動善變,容易導致流行性傳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如流感、哮喘、白喉、百日咳、麻疹、水痘等。

春天應注意保暖,適當服用補養腎陽的藥物,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但不可補之太過,不然容易從而引起血壓升高、中風等。遠離寒涼,稍稍扶陽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藥館 的精彩文章:

2018,讓中醫館贏在起跑線
中醫館春節營銷策略

TAG:中醫藥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