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初一下冊部編版歷史知識梳理,掌握了這個學期你的歷史也是高分!(上)

初一下冊部編版歷史知識梳理,掌握了這個學期你的歷史也是高分!(上)

原標題:初一下冊部編版歷史知識梳理,掌握了這個學期你的歷史也是高分!(上)



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中國古代史的隋唐時期,這一時期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是古代史的考察重點,豆姐整理了每一課的重點內容,可以對照著課本,把這些全部都梳理清楚,這樣背誦起來也會更加容易!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


②隋朝國家統一。

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9.評價


積極:


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


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並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


1.過程


①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製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後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徵敢於直言,前後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5)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現實意義


(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


(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社會。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後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

(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3課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


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許多新品種。


④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


⑤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製新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方面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


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類玉」「類冰」)、邢窯白瓷(「類雪」「類銀」)、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繁榮


⑴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⑵長安城:①建築宏偉;②市坊分開(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③街道規劃整齊;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3.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採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


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後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區)


②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冊封回紇、靺鞨和南詔的首領


④軍事進攻:唐太宗打敗東突厥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學方面(詩歌)



(三)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思考:隋唐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輝煌的文化?


①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③各民族間和對外交流的頻繁,有利於文化的發展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義: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


2.概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同行的還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3.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 、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鑒真東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玄奘西行


1.時間:貞觀初年。


2.過程:玄奘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遊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考: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於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亂


1.背景:開元末年以後,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禦重任,逐漸擴張勢力。


2.爆發: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3.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4.原因:


(1)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


(2)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


5.黃巢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並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6.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7.含義:唐朝滅亡後,北方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


8.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繫,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文章整理自網路,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初中生 的精彩文章:

一次好的寒假預習,至少可以幫你在開學後節省50%的時間!

TAG:簡單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