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慶東部新城新河被發現為北宋古運河遺址

安慶東部新城新河被發現為北宋古運河遺址

據安徽網 安慶頻道訊 安慶東部新城,原來有一條臭水溝經過疏浚整治,已成為市民休憩、散步、拍攝的好去處,尤其是河上連接兩岸的各種橋樑,是東部新城一道靚麗的風景,但由於年代久遠,文獻湮沒,對這條河流命名出現了混亂,有叫新河,又叫康熙河。近日著名文史學者、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考證,這條河流是建於北宋年間的古運河遺址,完全可以申報文化遺產。

汪軍考證後發現,安慶千年古運河,自三矼橋——康濟河——菱湖——齋墩橋——上新河——白澤湖、秦潭湖水系——長風港——下新河至長江,現在東部新城重新疏浚整治的河道,是古運河上新河段,非康熙河,康熙河亦是康濟河所誤,康濟河因臨近江畔小南門(康濟門)而得名。

長江安慶下游約二十公里處的長風沙,即春秋時代吳楚大戰之鵲尾渚,具體方位在今破罡湖入江口與攔江嘰古炮台遺址之間地帶。長風沙附近的太子磯、烏龜磯、攔江磯是長江有名的三處礁石群,該段江面礁石眾多,激流險灘,觸礁沉船事故頻發,有魔鬼大三角之稱。唐代以前長風沙洲已形成街市,供來往船舶停泊過夜,街市廟宇眾多,有將軍廟、大王廟、藥王廟、岳王廟,船主出發前在此祈禱平安,李白、陸遊都有詩寫到長風沙。

北宋年間,江淮制置發運使周湛在長風沙北岸開掘運河,以避長江航行礁石之險。《宋史列傳第五十九周湛傳》有記載:「大江歷舒州長風沙,其地最險,謂之石牌灣,湛役三十萬工,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為利。」民國《懷寧縣誌》亦有記載:「按五代晉時南唐發運使周湛作新河,以避攔江羅汊二磯之險。」周湛字文淵,鄧州穰人。北宋天禧二年(1018)進士,官至右諫議大夫,非《懷寧縣誌》記載「五代晉時南唐」時期人。由於汛期江水經常通過運河漫溢兩岸,造成水患,明正德年間堵塞了此條運河。

清代康熙年間,安慶知府張楷「以皖江東下十三磯洶激,舟行危險」,請於安徽巡撫梁世勛,在廢棄的北宋周湛運河故道重開運河。據民國《懷寧縣誌》記載,張楷此舉得到官府上下高度支持,兩江總督赫壽、安徽巡撫梁世勛、安徽布政使張聖佐、安徽按察使朱作鼎紛紛捐款。張楷開掘了菱湖水系齋墩橋至白澤湖、秦潭湖水系秧草溝的上新河段,六百餘丈,菱湖南端有康濟河在三矼橋通長江,「引江水入長風港」。康熙丁酉年(1717),新任安徽巡撫李成龍捐款二千金、米七十餘石,「復命楷督工接浚下河出江」,「羅塘洲引長風港水東出江」,此段為下新河段。上、新河貫通後,還是出現了北宋周湛運河的老問題,「江潮浸刷,田廬為患甚巨」,於是又在運河兩岸築堤,「居民稍安樂利矣」。

自北宋至清末,這一條運河一度是長江航道,航船為避太子磯、攔江磯礁石之險,繞行這裡,新河兩岸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運河文化是東部新城文化之根。汪軍建議,應大力挖掘古運河文化內涵,為東部新城建設注入歷史文化元素,恢復運河兩岸商業規模,重現昔日繁榮景象。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蔣六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街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TAG:長安街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