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蘇一位秀才,因為名字起的好,參加科舉考試被乾隆欽點為狀元

江蘇一位秀才,因為名字起的好,參加科舉考試被乾隆欽點為狀元

導讀:科舉考試是封建社會選拔官員最重要的通道,自從隋煬帝創立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考試出現之後,為讀書人施展抱負開闢了一條捷徑,所以一千多年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點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數以萬計的學子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紛紛苦讀聖賢書,只為將來能夠在科舉考試中一拔頭籌,將來入仕拜官。科舉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天之驕子。根據現有史料的統計,1300年來,科舉考試一共誕生了504位狀元。

要想成為狀元,不僅要飽讀詩書,還要有帥氣的儀錶、不凡的談吐。因為最後的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相當於現在的面試,不管你筆試成績有多好,只要面試不合格,那也可能被欽點為狀元。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歷史上也有一些靠特殊的運氣而「巧奪狀元」的幸運兒。

乾隆五十四年科舉考試,狀元名叫胡長齡,此人能夠被皇帝欽點為狀元,就是因為乾隆見到他的名字後龍顏大悅。究竟此人名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能夠讓乾隆喜出望外,欽點他做了狀元呢?

胡長齡,江蘇南通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科舉被欽點為狀元,是南通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高中狀元之後,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後來歷任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胡長齡為官清廉,特別看不上當時權傾朝野的和珅,曾經多次上書彈劾和珅,因此遭到和珅的記恨。

和珅利用手中的權力,讓胡長齡得不到重用的機會,在翰林院做了多年翰林,一直沒有升遷的機會。面對和珅的故意打壓,胡長齡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趨炎附勢,而是一門心思做學問。根據史書記載,在北京做翰林期間,胡長齡「每夜燃燭數寸,用以讀書,偏閱經史,工詩賦,史學造詣尤深。」

有一年,乾隆聽說胡長齡還在翰林院做一個翰林,就問和珅怎麼回事?和珅擔心乾隆怪罪自己,就謊稱胡長齡才疏學淺,不堪大用。乾隆一聽就火了,說當年胡長齡是自己欽點的狀元,怎麼會是才疏學淺之人。

原來當年胡長齡參加科舉考試的殿試,成績本來是第十名。乾隆在閱覽試卷的時候,正好看到胡長齡的名字,立刻龍顏大悅,心想:「胡長齡,胡人乃長齡呀!」清朝統治者的祖先滿族,就是來自北方的胡人,所以乾隆也算是胡人。

當時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死亡的陰影時刻籠罩在這位老人的心中,而「胡長齡」這個名字的意思,正合這位「胡人」乞求長命百歲的心境,為借這個名字圖吉祥,「龍心一大悅就把胡長齡提拔為第一,封胡長齡為狀元。當時文人有筆記稱之為《胡長齡以名得大魁》——《清稗類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同治私自出宮尋歡,有人用三個春字作了一副對聯,慈禧:沒法活了
與趙雲齊名的三國名將,被劉備隱藏多年,劉嬋繼位後成為二號人物

TAG:國史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