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如你被打了,一定要反擊!」

「假如你被打了,一定要反擊!」

告訴孩子,不要主動惹事,

但是受到欺負也絕對不要怕事。

本期主播|回聲鳥

特邀小嘉賓|小王子

1

明辨是「開玩笑」還是「霸凌」

@琚淇淋妮

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班裡有個特別霸道的女生。

她的身邊經常有幾個跟班,替她跑腿,給她買吃的,甚至心甘情願地接受她的侮辱。

有一次,她想打耳洞玩,但自己又怕疼,她其中的一個跟班就成了「試驗品」。她用自動筆戳進那個女生的耳垂,然後用力一轉,耳垂上就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傷痕。

看到那個女生耳朵紅紅的,眼眶更紅的樣子,我們所有人都驚呆了。

以前的言語攻擊變成了肢體侮辱,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

真的很難想像,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竟然有那麼大的能耐去欺負別人,不就仗著「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理嗎?

同樣也是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忍氣吞聲,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

事實上,那個被欺負的同學在第一次沒有說出來,直接就導致了下一次事情的發生,而且下一次還會變本加厲地進行。

從惡作劇演變成讓人心驚膽顫的校園暴力,這個過程不是沒有理由的。

有一種典型化的陰暗心理,即通過集體攻擊孤立個體,獲取團體化的認同。而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的同學,往往就會成為被長期欺負的對象,而家長和老師的「救濟」如果不及時,孩子受到的傷害往往是終身的。

鄰居班上有個孩子,屬於有攻擊傾向的那種。張媽告訴我:那孩子跟我孩子是同桌,上課的時候經常踢我兒子。可是我兒子不會跟他打架。後來我跟老師協調之後,把孩子的座位調開,被踢的情況就要好些,但也無法根治。

類似的情況,也許經常在學校「上演」。

孩子受欺負,首先要明辨這些行為是否屬於霸凌。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排擠、欺凌和壓迫等,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攻擊」,例如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挪威學者Dan Olweus對霸凌的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而校園霸凌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1.肢體霸凌:包含撞、踢、捏、推、抓、用拳猛擊、拉頭髮、反鎖房間、吐口水及其他對身體的攻擊。

2.心理霸凌,又可分為以下兩類:

言語霸凌:包括辱罵電話、勒索金錢、使用性暗示語言、惡毒評論、中傷、匿名傳送帶有病毒信件訊息、惡意戲弄、散布不利謠言等。

非言語霸凌:包含操作破壞人際關係、用詞粗魯、忽視或孤立被害者(此亦稱為「關係霸凌」)。

當然,霸凌的現象不一定只會出現在學校。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遭受霸凌過的老鼠,腦部掌管情緒的部位會改變,容易對壓力產生敏感,長期下來會出現「社交障礙」,恐懼任何新環境,即便是安全的環境,老鼠還是會害怕結交新朋友。同樣的,許多遭受過霸凌的孩子,也都會產生退縮怯懦、缺乏自信的後遺症。有些孩子出現失眠、恐懼上學等癥狀,後被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這種癥狀還與學校老師處理事情的方式相關。如果事件不能得到有效處理,霸凌他人的孩子不能從根本認識到自己行為嚴重性並且承擔相應的後果,被欺負的孩子會持續生活在再次受霸凌的恐慌中。

在孩子間的交往中,打鬧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經歷。

孩子被欺負了,最重要的不是教不教他還手,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會保護他。

當孩子遇到 「開玩笑」式地打鬧,或者受到嚴重的「霸凌」行為,作為家長,一定要問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判斷發生的行為到底是霸凌還是欺負,或是同伴之間的單純吵鬧。

家長是否是一個有心人,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關鍵。

孩子如果被欺負,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告訴我,我來為你出頭。」讓孩子知道,家庭始終是他的強力後盾。

你可以教給他處理的方法,但是具體怎麼處理,依然由他自己做主。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你最大的靠山,只要你的做法是合理的,爸爸媽媽都會盡全力支持你。

每個人,在成長的經歷里,或大或小都曾受到過傷害,而當我們遭受委屈,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不是欺負我們的人,而是父母的態度。他們可以給你力量,也可以把傷痕「刻」在你心裡。

許多受欺負孩子的家庭存在著「關係霸凌」的情況。

有的孩子在外受到欺負,回家跟父母訴說,得到的回應卻是:「為什麼人家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呢?」或者「肯定是你淘氣別人才欺負你!「這樣的冷漠和不信任,會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深深地傷害孩子的心。

「你自己想辦法,為什麼別人總欺負你!」「一有事就回家哭,真沒出息!」這些負面的批評和評價,只會讓孩子處於無助和怯懦的狀態。

當孩子回家尋求幫助時,父母如果用冷漠來對待受欺負的孩子,會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這會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更嚴重的後果是,以後出現更大的危險時,也不再向父母求助。

很多孩子受欺負後不告訴家長,一方面是不想給家長添麻煩,另一方面,是擔心告訴爸媽,反而會遭到責備。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和最後的防線,而這樣的後盾和防線卻最容易被「不信任」擊破。

2

教孩子「有力」回擊卻不失分寸

防止霸凌, 對於家長來說,不許孩子還手和簡單甩下一句「給我打回去」都是不負責任的惰政。

不許孩子還手,孩子被欺負了,如果教他退讓,讓他受委屈,只會讓孩子變得懦弱壓抑;而「打回去」只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並不能解決更深層次及心理方面的問題。

「鼓勵孩子打回去,可以嗎?」

可能有用,但多數情況不是最佳方案。但是,堅定的反抗有助於規避重複性霸凌。

家長的態度一定要明確,孩子被欺負,一定要反擊,這是一個人建立基本安全感、自尊心的方式。但是反擊的方法有很多,孩子可以用語言維護自我利益,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實在不行,打回去也是因為有一個前提:我已經被打(侵犯)了。所以「打」和「打回去」不一樣,很多時候「打」的發起是不好的,但「打回去」的回應是很必要的。

孩子受欺負事件得到解決並不意味著結束,一定要長期關注孩子,後期恢復期很重要。

欺負者受到懲罰,並不應該是家長們的最終目的,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受欺負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機會,需要家長們抓住機會,利用機會,幫助孩子實現「華麗轉身」。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本就有它的規則,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退縮,也不會因為你的兇悍而膨脹。教會孩子,不要主動惹事,但是遇事也絕不怕事。

我們都明白,如果孩子夠強大,就能少受傷害。

長遠考慮,保護孩子的最好辦法是父母在自己的成長中不斷獲得智慧,然後潛移默化地在生活點滴中讓孩子領會。

成長總會伴隨「傷害」,而身為父母,我們無法代替孩子去經歷一切。

當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委屈,如何幫助他們把這些「傷害」轉化成強大的自我擔當,是每一位父母應該努力尋找的答案。

如果你孩子受到欺負了,

你會支持孩子反擊嗎?

歡迎留言

文|孫奕天

配樂|孫奕天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心理工廠、知乎、微博等綜合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同體Community 的精彩文章:

跟孩子談錢,是父母的使命
「不聽話媽媽就不愛我了」,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TAG:共同體Commu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