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華會見狐狸(東晉·干寶)

張華會見狐狸(東晉·干寶)

張華會見狐狸(東晉·干寶)

張華在晉惠帝 時任司空,在當時燕昭王墓前有一隻毛色斑駁的狐狸,活了很久,能夠變化,它於是變成一名書生,想去拜見張華。

狐狸問墓前的華表說:


「憑我的才貌,能不能去會見張司空呢?」

華表說:


「你能言善辯,沒有什麼不能做的,但張公明智而博學,恐怕你難以掌握,你去必定遭到侮辱,大概就回不來了。不但要喪失你千年修鍊的本體,還會連累我深受災禍。」

狐狸不聽它的話,於是拿著名帖拜見張華。

張華會見狐狸(東晉·干寶)

張華看他年輕才俊,膚色潔白如玉,舉止神情優雅動人,十分看重他。於是與他談及文辭篇章,辯論考察名實關係。

張華從未聽過那樣的言論。接著評論前朝歷史,探尋諸子百家的精義,談論老莊學說深奧的地方,揭示風雅絕妙的義旨,總結古代聖賢之道,貫通天文地理人事,規誡各派儒學,指責各種禮法,張華總是無法應答,張口結舌。

張華於是長嘆道:


「天下哪有這樣的少年!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精。」

張華於是打掃坐榻請他留下,安排人加以防守。

狐狸說:

「您應該尊重賢士,包容眾人,嘉獎人才而同情弱者,怎麼能忌恨別人有學問呢?墨子主張的兼愛,難道是這樣的嗎?」

說完,便要求告辭,張華已經派人守門,不讓他出去。

狐狸過一會又對張華說:


「您在門口設置兵士,定是對我起疑了。我擔心天下的人將捲起舌頭不說話,有智謀的人望著您的門不敢走進。我深感惋惜。」

張華不回答,卻讓人受得更嚴密了。

這時張華的好友豐城縣令雷煥來拜訪張華,張華把此事告訴他。

雷煥說:


「如果懷疑他,為什麼不讓獵狗去試試他呢?」

張華於是叫人喚獵狗來試,狐狸見到獵狗竟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

狐狸說:

「我天生才智,你反正認為我是妖怪,用狗來試我。任憑你千試萬試,難道能夠傷害我嗎?」

張華聽後更生氣,說:


「這一定是真妖怪,聽說鬼怪忌憚狗,但狗只能識別幾百年的妖怪,千年的老精怪,狗是不能識別的。只有用那千年的枯木照它,就會立刻現形。」

雷煥說:


「千年的神木,到哪裡才能得到呢?」

張華說:


「世人傳言燕昭王墓前的華表木已經千年了。」

於是派人去砍華表。



被派去的人到華表墓那裡,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個穿青衣的小孩,問使者說:


「您來做什麼?」

使者說:


「張司空那裡有一個少年來拜訪,多才善辯,張司空懷疑他是妖怪,派我來砍取華表木照他。」

青衣小孩說:


「老狐狸不明智,不聽我的話,現在連累到我,怎麼能夠逃掉呢?」

於是放聲大哭,一下子不見了。

使者於是砍那顆華表木,木里留出血來;使者於是把華表木拿回去,點燃它用來照狐狸,竟是一隻斑狐。

張華說:


「這兩個怪物不遇上我,千年之內都不能擒獲。」

於是張華烹殺了狐狸。

張華會見狐狸(東晉·干寶)


【原文】

張華,字茂先,晉惠帝時為司空,於時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積年,能為變幻,乃變作一書生,欲詣張公。過問墓前華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見張司空否?」華表曰:「子之妙解,無為不可。但張公智度,恐難籠絡。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喪子千歲之質,亦當深誤老表。」狐不從,乃持刺謁華。華見其總角風流,潔白如玉,舉動容止,顧盼生姿,雅重之。於是論及文章,辨校聲實,華未嘗聞。比復商略三史,探頤百家,談老、庄之奧區,披風、雅之絕旨,包十聖,貫三才,箴八儒,擿五禮,華無不應聲屈滯。乃嘆曰:「天下豈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則是狐狸。」乃掃榻延留,留人防護。此生乃曰:「明公當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學問?墨子兼愛,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華已使人防門,不得出。既而又謂華曰:「公門置甲兵欄騎,當是致疑於仆也。將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深為明公惜之。」華不應,而使人防禦甚嚴。時豐城令雷煥,字孔章,博物士也,來訪華;華以書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獵犬試之?」乃命犬以試,竟無憚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為妖,以犬試我,遮莫千試,萬慮,其能為患乎?」華聞,益怒曰:「此必真妖也。聞魑魅忌狗,所別者數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復別;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則形立見。」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華曰:「世傳燕昭王墓前華表木已經千年。」乃遣人伐華表,使人慾至木所,母空中有一青衣小兒來,問使曰:「君何來也?」使曰:「張司空有一少年來謁,多才,巧辭,疑是妖魅;使我取華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聽我言,今日禍已及我,其可逃乎!」乃發聲而泣,倏然不見。使乃伐其木,血深;便將木歸,燃之以照書生,乃一斑狐。華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復得。」乃烹之。



【知識點】·華表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

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誌,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現在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