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父母這個舉動,才是最傷孩子的刀

「就像孤身攀在懸崖邊的一根樹枝上,然後,你突然聽到咔噠一聲,樹枝斷裂的聲音。」

我的朋友小雨至今仍對童年時的一次經歷耿耿於懷。

她說,其實那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自己真的放不下,從小時候一直「揣」到現在。

那時候她大概六七歲,小城孩子第一次隨著父母去北京旅遊探親,看一切都新鮮,對什麼都好奇。以至有一次,全家一起站在街邊等車,她看到一位女士穿了件亮閃閃的衣服,面料自己從未見過,情不自禁就伸出手,摸了摸人家衣擺。

那位女士回過頭狠狠挖了她一眼,斥道:「幹什麼」?!

她嚇得立即縮回手,卻囁喏著,說不出話。

小雨父母本來走在她前面,很快轉過身來,狠狠地批評她一通,讓她給人道歉。

「在爸爸轉身過來那一刻,一定肯定覺得我很丟人吧。我覺得他再也不會愛我了。」

但是事情還沒完,後來在親戚家,爸爸又恨鐵不成鋼地跟親戚們說起這件事,邊說邊嘆氣,這孩子怎麼長成了這樣,不識大體、沒教養。

小雨說,「那時候,我就覺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包括我的父母。那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啊。」

為人父母的怎麼可以「背叛」自己的孩子?

01

背叛,並不算過頭的形容。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真的會有意無意「化身」成孩子的敵人。

有時候是孩子求助時,父母沒有「撐」孩子。

朋友小雨是這樣,萌芽社群的媽媽Sasa也曾分享過自己的心事:

「小時候我和人打架,回家以後大人別說幫我去說理了,肯定還要挨一頓打,因為老爸認定不管怎樣都是我的錯,即使是我被人欺負。

有一次,班裡丟了東西,老師懷疑是我偷的,讓叫家長。我媽聽了二話不說,上來就給我一耳光,理由是『怎麼老師不懷疑別人就懷疑你』?

我的父母從來不護著我,我甚至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撿來的。」

GIF

甚至不少父母還以在外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為樂。

真人秀節目《嚮往的生活》里有這樣一段:大華(劉憲華)早起給眾人做早餐,大家發現後紛紛誇讚。然後畫風突轉,開始了宋丹丹實力上演父母懟兒子的場景。

一會吐槽,「我生了一個廢物」,「怎麼這麼笨呢」,嚷嚷著,我要去民政局「換兒子」。

GIF

接著嫌棄兒子,「你怎麼吃這麼多?」

甚至還翻舊賬,跟大家吐槽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時候的糗事。

「巴圖小時候,沒有一次能讓我特別笑著開心地開一次家長會。」

GIF

宋丹丹邊講邊陪著身體動作,「所有孩子都圍成一圈學小魚游泳,只有巴圖站在中間哇哇大哭,」「太沒面子了」。

在場的巴圖尷尬的只能起身走開。

真人秀節目嘛,肯定有表演誇張成分,但這樣的場景在平時生活中真是太常見了。

「這孩子就是太內向,連叫人(打招呼)都不敢。」

「你看人家怎麼就安安靜靜的,你又搞一身泥!」

「別的小朋友都在跳舞,你怎麼不去?」

「我家孩子就是太笨了,啥都學不會。」

在外人面前,父母故意貶低自家孩子,可能是為了面子,也可能是為人謙虛……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將箭羽狠狠插進孩子的心

最可怕的還是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

知乎有人形容這種痛:「有時我甚至不討厭那些直接傷害我的人,而是更討厭作為幫凶站在那些人一邊教育我的父母。」

在電影《嘉年華》裡面,小文媽媽在得知女兒被性侵後,反而是上去給了孩子一巴掌,「我不打她我打誰」?

「你再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一天天披頭散髮的幹什麼!」

「你長得越來越像你爸了,你瞪眼,再瞪眼看看!」

GIF

於是,受害者小文從媽媽這裡沒得到安撫、支持,得到的是撕爛衣服、剪短頭髮,耳光以及謾罵。

這種傷害,是傷口上的厚鹽,痛苦後的絕望。

02

前兩天還看到媒體公布的《2017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的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越是觸及內心的事情,越不願向父母敞開心扉。

我想起前不久刷屏的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事件。

王猛一直控訴父母對自己沒有情感支持,親戚嘲笑自己「不會剝雞蛋」,父母沒有站出來幫自己說話;遭遇挫敗時,回家被母親嘲笑,「現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吧」;上中學時,在學校遭遇不公平,父母沒有支持自己,反而斥責他;再大一些,被導遊開玩笑時,也只是讓他習慣,「這樣事情會有很多」。

在王猛看來,自己就是個情感孤兒

父母子女血脈相連,理應是天底下最親密的情感連接。但如果孩子表達自己的痛苦或者需要幫助時,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支持,沒有跟孩子站在一起,親子關係會漸漸走向疏離。

GIF

那些孩子長大之後,會怎麼樣呢?

他們會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所得;

他們會十分努力,卻又活得小心翼翼。

如同前面提到的Sasa,她後來找我做諮詢我才知道,她雖然是一個工作上很拼的人,在社群關係中相處得也非常妥當,但是情感上卻很難建立親密關係。

在感情上她遭受過孤立和背叛的境遇,但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那段艱難的時光,她從不對家人坦誠。Sasa說,不是怕父母擔心,所以報喜不報憂;而是知道,說了,也得不到父母同情,或許還要被罵「眼瞎」。

「遇到事情連父母都不敢信,我其實不知道還可以信誰。」SaSa曾這樣說。「一直拚命上進,也不過因為生活沒有托底。」

說者淡漠,聽者心酸。

每個孩子都該有這樣一種安全感:孩子,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和你站在一起。

你應有自己的堅強,但父母仍願做你的鎧甲,擁抱你,呵護你,且無條件愛你。

03

孩子需要知道,即使世界以矛相對,父母肯定是站在孩子前面的那個。

有一年春節回老家,我帶兩孩子去好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個女兒,比我家弟弟Eric小几個月。從朋友家回來後,一大家子圍在一起聊天,遠方姨姨就問,「你有沒有跟阿姨家的妹妹玩啊?」

「是哥哥!」當時,Eric大概一歲半多點,他雖然說話已經比他哥哥當年快多了,但到底年齡小,還無法順暢表達自己的意思。

姨姨立刻糾正孩子,「不對,不對,應該是妹妹。」

「是哥哥!」Eric堅持說。

「是妹妹啊,比你小的女孩就是妹妹。」長輩幫著解釋。

「來,我教你說:妹妹。」其他人也插話。

……

你肯定能想像出那種場景,大大小小親戚們挨挨擠擠坐在一起,齊刷刷糾正孩子的稱呼錯誤。

當時,我剛好走開去旁邊和Joshua沖牛奶喝,回來就看到這樣一幕。

Eric看到我立刻跑來,嘴裡喊著,「是哥哥,是哥哥」。

當時Eric那無助、急切、惶恐的眼神,我至今清楚記得。我抱住孩子,迅速了解情況之後,我認真看著Eric的眼睛說,「對啊,你說的對,你是哥哥,阿姨家的寶寶是妹妹」。

他連連點頭,說「你是哥哥」。

GIF

直到這個時候,全部大人才明白,原來孩子所說的哥哥,指的是自己,正處在學說話的Eric,代詞還分得不清楚。

我能明顯感覺到孩子鬆了一口氣,他很認真地嘗試糾正自己的發音,「我是哥哥,哥哥,你,我是哥哥」。

很多時候,在真相不明的時候,直覺是幫助我們做判斷的軍師。你下意識是怎麼看待孩子,往往在十字路口或突發事件中完全顯現出來。

對事不對人,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但要做到這點其實很難。在全世界都認為孩子「不對」的時候,你又是否可以有堅定的決心,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呢?

我當然也會跟孩子說「不」,甚至有時候Eric還會小大人般「套路」我,問「媽媽,是不是我說什麼做什麼,你都會同意呢?」

我坦然告訴他,「當然不是什麼都同意啊。但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你都是我愛的孩子。如果真的做了不對的事情,我們一起面對,我陪你想辦法」。

成長路上哪有不犯任何錯誤就長大的孩子?面對孩子和成人定義不一樣的行為偏差,我們更需要強化理解和信任,才能真正陪孩子一起面對。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堅定不移地表達信任,並不是溺愛,而是一種不離不棄的承諾。

GIF

孩子還需要知道,即使你看上去荒唐,我也願意陪著你,不理其他人的看法。

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陽光小美女》,最讓人感動的場景是在影片的最後,妹妹奧利芙(7歲)參加「陽光小美女」的選美比賽時,大跳脫衣舞

不僅被觀眾喝倒彩,眼看也要被評委趕下台,這時候爸爸衝上舞台,保護女兒,跟著女兒一起舞蹈,後來全家人都衝上舞台,一起跳舞。

他們舞姿僵硬,卻是來自家人最好的支持。

孩子更需要知道,父母會一直是支撐你的力量。

美劇《this is us》裡面,有特別煽淚的一幕:

當領養的孩子蘭德爾和家人產生隔閡時,老爸傑克帶著他去黑人的武道館學習武術。

於是,有了這樣的場景:

父親背起兒子蘭德爾做俯卧撐。

「無論他遇到什麼事,

你都願意支撐起他嗎?」

「願意!」

文中均為化名,故事分享已獲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芽研究所BUD 的精彩文章:

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未來有多苦

TAG:萌芽研究所B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