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告訴我們6條標準,衡量一下有沒有把孩子養好?

心理學告訴我們6條標準,衡量一下有沒有把孩子養好?

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書籍、講座和學習,圓圓媽也學習了好多,自己實踐了不少,但是時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做的怎麼樣,今天找到筆者,想讓筆者給予她一些指點,我給予她這樣的6個考量標準,希望對圓圓媽和更多的家長有對照和肯定。主要有:

01不管成敗,孩子都願意與你溝通

孩子能取得成績家長固然欣喜,也該歡喜,可是失敗也不見得比成功可怕,有這樣一句話「成功是失敗走剩的路」。可是現在有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失敗和挫折非常介意,有些甚至恐懼,小到害怕孩子做錯一道題目。時常在孩子並不認同家長意見的時候,父母要麼動用權威壓制,或者對孩子拳腳相加,都捨不得讓孩子失敗一次,這種揠苗助長的現象比比皆是。孩子在這種影響下,也不敢把壞事說出來,於是有一種現象叫做報喜不報憂或者說是完美主義。而失敗和挫折往往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也是難得的資源,是形象直觀孩子可視的資源。

人有分享、傾訴和宣洩的願望,但是一個正常的人(孩子也不例外)都會找與自己心近、安全的、一個能夠理解自己的、接納自己的人溝通。如果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分享喜悅,傾訴失敗和挫折,說明你已經走進孩子的心靈,親子關係融洽,你可能就是孩子人生成長中的那個貴人;相反,如果孩子不願意或不敢跟你溝通,特別是不好的事情,則預示著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有些問題了,再好的資源也不會是孩子成長的養料,你有再好的人生經驗也不會幫助到孩子的成長。

人際神經學觀點,孩子的任何一種體驗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大腦結構和人際關係發展,讓大腦布線和重新布線,尤其是在孩子12歲之前,從而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02各種各樣的情緒,孩子都能夠在你面前表現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這是與生俱來的人之本能。可是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時候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普遍的是家長喜歡孩子開心高興的情緒,對於孩子的「發脾氣」很多父母比較頭疼。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被壓抑,特別是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

家長對待情緒的不同表現,也造成孩子表達情緒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對象,如果孩子會表達情緒而又在你面前表達出來,說明你是他親近的人,說明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貼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如果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過早地表現出沒有情緒、情緒很少、情緒很多,則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當孩子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冷漠對待。

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可怕的不是情緒,而是沒有情緒才可怕。

03不同的觀點,孩子會和你表達。

如果孩子願意告訴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說明你們親子關係很親密。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或專制,或者對孩子的想法、情緒反應過度,孩子就會越來越不願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利於你了解孩子,也不利於孩子成為思想獨立的人。生活能力獨立、思想獨立了,才有可能人格獨立。

可以用問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幫助孩子成為有獨立思想、敢於表達願望和觀點的人。

04自己喜歡做的事,孩子敢堅持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成就感和可控制感。在追求興趣的過程中,孩子會發展出主動探索的內生動力,由於在完成自己興趣事情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孩子也會發展出「持之以恆」的意志力。

有些父母則不允許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領域。他們讓孩子發展的「興趣」,其實是自己沒有被滿足的興趣或愛好,逼迫孩子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投入到孩子自己不感興趣父母感興趣的領域,乖順的孩子會很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結果是一直在被動和壓力中學習。

05愛而有底線,孩子守規則。

負責的父母會引導孩子的行為,給他們設置恰當的規則,而不會因為擔心孩子不高興,或不喜歡自己,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來會遇到很多麻煩。

恰當的規則包括: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比如吃飯時間、睡覺時間;生活習慣規劃,睡前刷牙,換洗衣服,做家務,晚回家要讓父母知道和誰在一起等等;使用禮貌用語,去別人家注意什麼禮儀,過馬路、乘車要注意什麼等等。

06對孩子道歉,發展孩子理性思維

親子相處中出現的問題,未必全是孩子的錯,有時父母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比如情緒反應過度,對孩子大發脾氣,打孩子。

如果事情已經發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認並且彌補自己的錯誤。你可以和孩子談談:冷靜下來之後想過,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你也可以和孩子談談:當時是什麼情緒或者想法,讓你沒有克制住衝動。

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關係,傳統的思想總是認為父母對孩子就是應該高高在上,對孩子做什麼都理所當然,甚至只要是自己覺得「為了孩子好」就不考慮孩子感受去做。常聽一些父母說:我打他是為他好。這是很奇怪的邏輯。

如果想讓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去溝通。打孩子一頓,只會讓孩子害怕「被打」這種行為,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也許孩子永遠都不知道......孩子以後的人生將用什麼思維方式走完? 情緒式的打,還是全腦整合式的思維方式?

這6個標準你的達成度有幾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溝樂通父母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溝樂通父母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