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震動大唐的謀殺案,如何改變了白居易的人生?
1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與中央相對抗。不僅政令時常不出中央,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到外地避難。
唐憲宗李純有心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勢力。主張用武力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的宰相武元衡,力推朝廷拿盤踞在淮蔡的節度使吳元濟開刀。
此時,勢力範圍毗鄰吳元濟的淄青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感覺到有些不妙。儘管朝廷一直對他的擁兵自重採取綏靖政策,但此刻中央軍用兵討伐吳元濟,難免讓他有唇亡齒寒之憂。
李師道是當時佔地最廣,勢力最大,態度也最為跋扈和狡黠的一個方鎮。別的節度使需要邀寵固位,通過討好中央來鞏固個人勢力,但李師道不用這一套。
他的地盤包括了十二個州,並佔有今天山東沿海一帶,得盡漁鹽之利,有人口三百多萬。這個獨立王國自李師道的祖父、父親、兄長,傳到李師道已經歷四世,堪稱根基牢固。他們擅地自專,文武官員向來都是自己任命,也從不向朝廷上交貢賦。
說白了,不知中央為何物。
越是習慣土皇帝的日子,就越是害怕改變現狀。李師道敏銳地感覺到朝廷中有一絲不同往日的氛圍。
宰相武元衡是積極主戰派,主張用兵討平叛亂,不能姑息養奸。御史中丞裴度受命到前方視察,向皇帝彙報情況時,也主張對藩鎮用兵。這兩人深得唐憲宗的信任。
李師道感覺,應該做點什麼來阻止中央強硬派的抬頭。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刺客潛入京城,一舉殺死了武元衡,擊傷了裴度。刺客還現場留下紙條,上面寫著:「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誰敢抓我,我就滅誰。氣焰十分囂張。
這起罕見的惡性政治事件引起京城大駭,朝野震動。
而其幕後指使者正是李師道,是地方割據勢力企圖以卑劣的暗殺手段阻撓中央以武力削藩的決心。
事情發生後,朝臣們大為驚恐,紛紛給自己找保鏢,保命要緊。至於「國辱臣死」這樣重大的、政治不正確的事件,反倒不見有人敢站出來追查和討伐。
▲ 白居易。
2
白居易,一名閑官,此時不合時宜地站了出來。結果,原先緘默的朝臣們也都站了出來,不是跟著他呼籲早日緝捕兇犯,而是呼喊著要拿白居易問罪。
這是怎麼一回事?
最愛君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居易。這一年,白居易43歲,人到盛年。他母親四年前去世,所以他剛丁母憂服滿後補官不久。
由於朝中沒有人援引,他只是得了個閑官——太子左贊善大夫,即所謂「宮官」,太子宮內的官,不管實際政治上的事。
在母喪之前,他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是皇帝的近臣。向皇帝提建議,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習慣。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但在唐代,除貴族和高品官外,官員並不能給後代很多庇蔭,其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也會有很大的升降變化。在父親去世後一段時間,白家的經濟狀況就一度陷入窘境,當時家於符離(今屬安徽),因遭遇江淮水災,白居易不得不往長兄白幼文任職的浮梁索米求救。
家貧多故,衣食維艱,前程如夢。可以說,白居易的青少年時期過得還是相當愁苦的。
他後來追認北齊五兵尚書白建為自己的近祖,實際上是瞎編的。目的是在注重門閥的時代,以此自高其種姓與門第。但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出身,不惜附會世系,杜撰郡望,可能也與青少年時期作為寒族子弟的不愉快經歷有關。
只有在科舉路上順風順水的時候,白居易才會不無自得地強調,他完全沒有背景,沒有人脈,全靠實力取得成功。
多年後,他在給好基友元稹的書信中,回憶當年為考進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讀書,廢寢忘食,以至於內分泌失調,口舌生瘡,皮膚無光澤,年紀輕輕就齒髮衰白。
命運總會眷顧拚命的人。
唐代考進士很難,有句俗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29歲,白居易就考中了進士。這是相當了得的成就,以至於他一度自誇「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同時考中進士的十七人裡面,他最年輕。
此後,他的考霸地位不可撼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叫「三登科第」,順利得到官職——秘書省校書郎。經歷多年的困頓漂泊後,終於在京都定居下來。
▲ 仲麻呂和楊貴妃,電影《妖貓傳》劇照。白居易根據李楊的傳說,寫出了不朽名詩《長恨歌》。
3
宰相武元衡被刺後,白居易不顧自己東宮官的身份,第一個站出來上書言事,亟請捕賊雪恥。
後來,他解釋自己為什麼要站出來,說:國辱臣死,這樣前所未有的事,就算職位再卑微,也不當默默,而應倍感痛憤。
其實,早在六年前,白居易就對包藏禍心的李師道有過看不過眼的事。當時,李師道奏請用私人錢財收贖太宗朝名臣魏徵的舊宅,以此為自己樹立形象,撈取政治資本。唐憲宗未能識破李師道的用心,宣稱「甚合朕心」,並讓時為翰林學士的白居易撰寫《與師道詔》。
白居易則借寫詔書的機會,表達了他的意見。他說,魏徵是先朝忠臣,其宅第是唐太宗特賜,李師道是什麼人,竟有資格收贖魏徵舊宅?他建議,收贖魏徵舊宅這件事,不能讓李師道參與,而要中央以官錢收贖,歸還魏徵後人,以表彰忠臣。
史書記載,白居易的意見最終被採納。這才避免了世代叛逆的李師道,出錢為忠臣魏徵的後裔濟窮這麼諷刺的事情發生。
然而,這次面對李師道指使的刺殺宰相案,朝臣們的所作所為卻遠遠出乎白居易的意料:他們對於刺殺案「默默」,對於白居易的仗義多事卻相當「痛憤」。
他們安在白居易身上的第一個罪名是,宮官不當先諫官言事。就是說,諫官沒講話,他卻先講,不應該。
這基本是一條莫須有的罪名。白居易後來申辯說,「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獨進封章,謂之忠,謂之憤,亦無愧矣!謂之妄,謂之狂,又敢逃乎?」
意思是,我自認所作所為出於忠憤,你們說我狂妄,那也無所謂,但要以此給我加罪名,確實就過火了。
然後,平素憎惡白居易的人,拿他四年前剛去世的母親做文章,給了他另一條罪名:傷名教。
這些權貴誣陷「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居易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
名教,即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封建禮教。這種惡毒的毀謗,正在於構陷白居易犯了有悖人倫的「不孝」的大罪。
白居易的母親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確實是墮井而死。不過,白居易對母親十分孝順。他當年高中進士後,未參加完長安城的一系列慶祝儀式,就趕著回家,為了將好消息第一時間告訴母親。
權貴的中傷,使得白居易有口難辯,悲憤莫名。
最終,白居易遭到貶官。先是叫他去做長江以南邊遠地區的刺史,接著,一個叫王涯的中書舍人落井下石,說白居易的罪太大,不宜作一州之長,於是追回前詔,改作了江州司馬。
▲ 被貶江州司馬後,白居易寫出了另一不朽名詩《琵琶行》。
4
這次遭貶謫的經歷,幾乎完全改變了白居易的人生走向。
之後的白居易,過上了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看紫霞仙子撫琴 品唐宋以來琴詩
※為了「面基」偶像,古代人的做法也是蠻拼的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