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字號「唐老一正齋」

老字號「唐老一正齋」

原標題:老字號「唐老一正齋」



關注我們

唐老一正齋,具有350年歷史的膏藥老店,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大市口街道千秋橋社區中山東路160 號。該建築坐北朝南,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式。南立面為石庫門,立兩根西方古典式立柱,兩旁磨磚分別嵌方石刻,隸書(陰刻)「起首一正齋唐家老店」、「農商部註冊石應靈膏」。店內東壁嵌石碑兩方,一方為同治八年立,丹徒縣正堂永禁碑內容為永禁假冒一正膏,另一方為七世孫唐萼樓立店史記碑。走進去庭院深深,裡面是一群具有晚清建築特色的四合院,宅內石碑、字畫、聯匾等呈現出凝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這所膏藥店由唐守義創建於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據店堂里的石碑記載:「我祖布業生理得異人傳授良方祕治靈膏治病神效創自清朝康熙初年……」三百五十多年來,由於唐家的祖傳膏藥治病神效靈驗,社會上對「異人」傳說紛紜。據說是明末清初,「一正齋」創始人唐守義因黃河水災,隨父母從河南逃難到鎮江,在「茅兆升」布店當學徒。後因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以為靠,以店為家。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一個老乞丐來到布店乞討,唐守義起了惻隱之心,拿出了積蓄的銀兩給予周濟。以後老乞丐不斷來乞討,唐守義不斷施捨,經一年多的時間,唐守義的積蓄即已被布施而盡,而那老乞丐竟照討如故。正犯難之際,老乞丐從破衣兜里掏出了一張紙,說:「念你誠實厚道,對我解囊相助,我將此方給你,望你精心祕制、濟世利民」。唐接過看了一會才知是張藥方,再找老者已無影無蹤。

康熙初年(1662年),唐守義按照老乞丐所囑,將秘方製成膏藥,施捨貧苦病人,療效十分靈驗。來布店索取膏藥的人越來越多,於是茅家老闆乾脆把布店改為茅兆升膏藥店。唐守義仍為藥店夥計。日久,終為膏藥產權歸屬問題發生糾紛。街坊鄰居調解不下,進行訴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唐勝訴後另開藥店取名「奕爭齋」,意博奕而來,藥名「益症膏」。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聖諱(雍正名胤禛音同弈爭),正式改名為「一正齋」。




「一正」之名,意即「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已一絲不苟」,「一正」即一身正氣之意。數百年後,人們在店名「一正齋」前加上了「唐」字和「老」字,成為「唐一正齋」或「老一正齋」。


該店開業200年後,到八世孫唐萼樓主持時,進入極盛時代,名揚中外。他將膏藥分成四種包裝:藍布膏藥免費施捨給貧民,紅布膏藥賣了平民,紅木盒裝膏藥賣給官府,水晶玻璃盒裝膏藥賣給皇室。唐八世掌門人唐萼樓在農商部註冊」唐老一正齋「。現在門樓上的「唐一正齋」四個端厚清秀的大字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試第三名進士(探花)、名書法家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鎮江人)題寫的。「唐家老鋪」匾是道光年間狀元李承霖題寫的,這四個字原嵌在石門樓膏藥園心畫面的四周,在1966年「文革」浩劫中,石門樓被毀而丟失,能找回來的僅存「唐家老」三字,「鋪」字不知去向。


康熙年間,欽差河道總督陳鵬年督管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七省水利,河工患上述等病者甚多,陳鵬年以「一正膏」療之,解除了廣大河工的病痛疾苦。康熙五十年(1711年),陳鵬年也患筋骨疼痛之症,貼了「一正膏」後,於不知不覺中痊癒,並聞到一股膏藥的香味。深有感受膏藥療效卓著,於是他以良藥的典故「橘井」賜題「橘井流香」匾。19668月「文化大革命」的七次抄家,所有文物作為「四舊」「封、資、修、大、洋、古」,抄掠一空,「橘井流香」匾原件在唐十世傳人唐堅房內被抄,至今下落不明。



同治十年(1871年),江南大主考王紋綰賜「濟世利人」匾;同年蘇、松、常、鎮兵備道、臬檯布政使勒方錡賜「香芬玉釜」匾;汪知縣贈「舉人」匾,這些匾額都是歷代名人對名店「一正齋」、名葯「一正膏」治病救人、療效卓著的表彰和頌揚。


「一正膏」出名後,市場上不斷出現假膏,誑客誤病,有損『一正齋』『一正膏』的信譽,唐氏為維護老店的聲譽,自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七代皇帝的二百餘年間,不斷打假,不懈訴訟,歷經七代祖先的艱辛(據可查考的就有七次之多)。

自康熙——至同治的二百餘年間,歷經督、撫、臬、道、府、縣,各級官府禁假的紙布告(禁令)均因年久風雨損壞,或瞷經兵燹,藐法之徒從此玩生,詐擾不斷,假冒屢禁不止,於同治八年同治帝圈閱,立《奉憲勒石永禁》碑,永遠禁假,此石碑高2米寬0.84米,碑文記載歷次假冒紀錄。


碑文內有:…查五條街(今市中心大市口東)一正齋膏藥老店由康熙初年創業起首迄今二百餘年…。…撫憲(丁日昌)准於老店門首建立旗匾由道給示勒石永禁並行縣遵照在案據稟前情合併給示勒石永禁為此示仰遠近客商軍民人等知悉爾等當知一正齋老店祕方利濟久經馳名只此唐家並無分鋪毋許私製假膏冒混牌戳圖利病民倘有故違以及藉端詐擾一經訪聞或被告發定即提究詳辦決不姑寬其各凜遵毋違特示同治捌年玖月廾七日示發鎮江五條街起首一正齋唐家膏藥老店門首


石碑現仍在中山東路160號(原五條街)店堂內,聞名中外,堪稱「中華禁假第一碑」。距今145年,是唐家歷經二百餘年七代人的心血,不斷打假積澱下來的歷史文化,是唐家的「鎮店之寶」


抗戰時期,該店停業,1945年,其十世孫唐均主持恢復舊業,1956年公私合營,併入鎮江中成藥廠,後將產品更名為「鎮江膏藥」至今。1992年以來,唐氏在海內外的後裔唐鎮北等提出將在原址恢復祖業使這一祖國中藥寶庫中的明珠重放光輝。該舊址於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的歷史與文化 的精彩文章:

奇葩療法,你知道多少?
傅斯年「罵」中醫,章太炎「隔離的智慧" | 民國中西醫之爭

TAG:醫學的歷史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