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屆奧斯卡有三位「暴力媽」,你見過她們誰的套路?

這屆奧斯卡有三位「暴力媽」,你見過她們誰的套路?

看點第九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於3月5日揭曉。在獲得提名和最終獲獎的影片中,外灘君發現有三部電影都反映了令人遺憾的母女親情關係。這三部電影是獲得最佳女主角的《三塊廣告牌》,獲得最佳女配角的《我,花樣女王》和在朋友圈裡熱傳的《伯德小姐》。那麼這三部電影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又帶給父母何種啟示呢?外灘君帶讀者們一睹為快。

文 | 寧颯 編輯 | 黃曄

昨天,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曾佔據中國大屏幕的《敦刻爾克》、《尋夢環遊記》、《銀翼殺手2049》等大片在大家的關注下斬獲了一系列奧斯卡大獎。不過,眼尖的外灘君也從一串密密麻麻的入圍名單里發現了三部和「媽媽」相關的電影——《伯德小姐》、《三塊廣告牌》和《我,花樣女王》。

其中,後兩位母親的扮演者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和艾莉森·珍妮(Allison Brooks Janney)分獲本屆奧斯卡電影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看過這三部電影的觀眾肯定對電影里的三位母親印象深刻。她們異常「彪悍」,和孩子之間相處透露著十足的火藥味。還有網友戲謔,光是把這三位「暴力媽」擺在一起,就能上演一部大戲。今天,外灘君就帶大家看一看這三位母親如何「攪動」奧斯卡。

1

《伯德小姐》

Lady bird

《伯徳小姐》

《伯德小姐》是一部青春片,片中的女主人公克里斯汀是一個叛逆的高中生,她給自己起名為「伯德小姐」(Lady Bird),期望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她期待遠方,掙脫出母親的掌管,但是當她真的抵達遠方時,她又開始想念過去。

克里斯汀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長相一般、家境一般、成績一般,換句話說,她所有的條件都達不到「令人驚艷」的程度。所以,她總是歆羨別人,渴望走別人的路,就是不喜歡自己現在走的路;她渴望成為任何人,除了自己。

女主角克里斯汀

克里斯汀的父母都是不善表達的人。父親有抑鬱症,剛剛失業,處在人生低谷。但他總是在女兒身後支持她,給女兒帶來溫暖的陽光。母親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的暴力,似乎不那麼明顯和強烈,但卻滲透在日常生活里。

影片中有兩處細節很打動人心。一處是,克里斯汀和母親在車上對話,兩人意見不合,克里斯汀就直接打開車門跳了下去。另外一處是,母親把克里斯汀送到機場後,自己開車回家時,突然痛哭。

她希望克里斯汀能成為「最好的樣子」,所以對克里斯汀嚴加管教,希望她不再叛逆。

克里斯汀和媽媽

後來,克里斯汀如願離開家鄉,來到紐約讀大學。可是她又開始在這座大城市裡想念家鄉,想念曾經一度「活膩」的地方。

2

《三塊廣告牌》

Three Bill 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塊廣告牌》中文版海報

奧斯卡揭曉前,很多影迷認為《三塊廣告牌》和《伯德小姐》互為競爭對手。只是《伯德小姐》聚焦在女兒身上,《三塊廣告牌》聚焦在母親身上。

《三塊廣告牌》是一部口碑爆棚的電影,早前在美國點映時就出現一票難求、座無虛席的狀況。到目前為止,《三塊廣告牌》已在今年頒獎季斬獲97項大獎。目前,該片也正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

影片中米爾德雷德的女兒外出時慘遭姦殺。一晃幾個月過去,案件始終沒有進展。被絕望和痛苦纏身的母親以每月5000美金的月租租下了高速公路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強姦致死」、「無人被抓」和「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

米爾德雷德徘徊在廣告牌下

在女兒死後,米爾德雷德只能在女兒的房間中流淚,在受害的廣告牌下徘徊。由於沒有抓到兇手,她的仇恨無處釋放,最終只能將她淹沒。她把怨恨撒在了別人身上,和所有人對著干,打架、罵記者、火燒警察局。最後,她成了一個人見人怕的鄉村悍婦。

她就像一個炸藥桶,隨便一點火苗,都能把她點燃。但是觀眾都知道,她其實最痛恨的是自己。

悔恨的媽媽

電影中,米爾德雷德坐在女兒的房間中回憶最後一次和女兒的吵架。女兒找她借車,她不肯。結果女兒一氣之下就大吼,「我希望我今天就被人強姦….」,結果母親毫不示弱地回擊:「我也希望你今天被人強姦。」 結果,當她和女兒再次相見時,看到的是一具被強姦後燒黑的屍體。

就這樣,痛苦和悔恨徹底將她包裹住。其實,她不遺餘力地去查案,一是為孩子報仇、二是為了贖罪,讓自己解脫。

3

《我,花樣女王》

I,Tonya

《我,花樣女王》海報

這是一部根據美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影片中兩位女主角托尼亞·哈丁和南希·克里根是美國專業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且互為競爭對手。1994年,托尼亞的前夫傑夫·吉路雷,在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選拔前,打傷了南希。警方介入調查,前夫稱這是受託尼亞指使,但托尼亞對此否認。最終,美國冰協判決年僅23歲的托尼亞終身禁賽。

托尼亞這樣一個悲劇式人物,牽扯出的是一個悲劇性的家庭。托尼亞是一位天才花滑少女,出生在美國底層家庭,3歲開始滑冰,4歲贏得了人生第一個冠軍獎盃。但是這樣一個鮮活可愛的姑娘,卻遭受到了母親的高壓控制。母親文化程度不高,篤信棍棒教育。

女主角托尼亞·哈丁小時候

由於家庭貧困,托尼亞少年時期就輟學專職滑冰,每天滑冰8個小時,還要做鑽床、焊接、叉車這些零工來維持生計。而托尼亞的母親反覆向女兒強調自己賺的錢已經全部投入她的滑冰訓練中,用這種方式來讓孩子產生負罪感。

當托尼亞在冰場上滑冰時,她禁止托尼亞和冰場上的其他小朋友交談,甚至告訴她「他們是你的敵人」;當托尼亞站在賽場上光芒四射時,母親甚至開始嫉妒她,還有點期待女兒從領獎台上跌落下來…..

托尼亞的媽媽

這樣一個不惜一切力量在精神上摧毀孩子的母親是完全畸形的。由於母親太過暴力,父親實在無法忍受便選擇離開。當父親離開時,托尼亞絕望地哭著求他留下來,她說母親是怪獸。

托尼亞瘋狂努力,就是為了擺脫她的原生家庭。結果,她成長中所遭遇的「家暴」、「歧視」等問題又再次惡性循環地進入了她和丈夫的生活中。而她長大後也變成了母親的樣子——一個她極其厭惡的模樣。

三個故事,三位「暴力媽」,從日常暴力型到控制狂型,對孩子的「暴力」逐漸升級。外灘君想,這可能是當下一部分家庭關係的縮影。這樣的「暴力媽」,世界上也許有許多個原型。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在《伯德小姐》這部電影里,克里斯汀和母親有過一段關於「喜歡和愛」的對話,說不定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女兒問:「你喜歡(like)我嗎?」 母親回答「我當然愛(love)你。」

女兒追問:「那你喜歡我嗎?」,母親不解地說:「我只是希望你能成為最好的你。」

喜歡和愛有什麼區別呢?毋庸置疑,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感情肯定是「愛」的,這種愛來源於血緣關係,同時也基於責任上的付出以及道德上的要求。

而喜歡是什麼呢?它就像兩個初見面的小夥子和小姑娘,互相欣賞,彼此接受雙方現在的樣子,然後情投意合。喜歡就是這樣一種不要求對方改變,淺淺淡淡美好的情感。

所以,如果不考慮「血緣親情」關係,父母們,你們真的喜歡自己的孩子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對待孩子,可以變得再柔軟些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灘教育 的精彩文章:

對比風靡美國課堂的「產品」文化,國內孩子彷彿在學習虛假的知識

TAG:外灘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