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一句「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道盡忠心,可惜不被信任,終戰死沙場!

他一句「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道盡忠心,可惜不被信任,終戰死沙場!

崇禎上台之後,大明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外有滿清在東北虎視眈眈,隨時進犯,東南沿海的西方殖民者亦是不時劫掠;內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四處襲擾,華夏大地可謂是狼煙四起,戰亂不斷。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以便騰出手來剿滅各地農民軍,待到國力復甦之時再出兵關外,一舉蕩平女真,於是便萌生出與皇太極議和的思想,其代表人物就是楊嗣昌。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皇太極兵分三路大舉南侵,連克遷安、豐潤、通州、涿州,京畿周圍盡被掃蕩,北京戒嚴。面對清軍的凌厲攻勢,崇禎皇帝急令各地兵馬火速進京勤王,並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總督天下援軍。但是,崇禎帝對清軍持曖昧態度,戰和不定,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又趁機提出「議和同款」之策,幻想以此換取清軍撤退,贏得和平。此時,楊廷麟立馬彈劾道:「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命」,批評楊嗣昌此舉乃是重蹈北宋之覆轍,其心可誅!

面對大殿上激烈的爭執,崇禎便試探盧象升對「議和」的態度,盧象升直接回應:「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表示武力對抗清兵南侵的決心,崇禎也只能表態說自己根本就沒有議和的打算。作為大明後期最有血性的戰將,盧象升曾屢次擊敗幾十倍於己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無不是他手下敗將,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因此被稱為「盧閻王」;總督宣大期間,操練兵馬,清兵不敢與之爭鋒,只能繞道而走。盧象升之所以這麼牛,主要有兩點,其一、英勇善戰,富於謀略;其二、深得民心、軍心。

1638年10月,盧象升內裹孝衣,外披盔甲,戴孝出戰清軍,心中不免悲壯萬分,因為他得不到任何的幫助,處處受到楊嗣昌、高起潛的掣肘。名義上的宣大總督,節制各路勤王大軍幾十萬,但真正能夠調動的只有三萬,其中具備作戰能力的只有五千多天雄軍而已,但盧象升依然赴蹈湯火!面對清軍的凌厲攻勢,各地勤王軍只敢尾隨而不敢正面迎敵,清軍可謂是勢不可擋,如入無人之境。盧象升偏偏就不信這邪,他親率天雄軍主力5000餘人與其硬碰硬,並向部屬下達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此等豪言壯語,除盧象升外,估計只有孫傳庭敢說了。

兵部尚書楊嗣昌、山海關監軍高起潛等主和派聞知盧象升準備正面迎敵,心中不以為然,認為這純屬意氣用事。高起潛冷落他說:「聽言雪夜下蔡州,未曾聞月夜突襲」。言外之意就是你盧象升不會用兵,不可能取得像唐朝名將李愬雪夜下蔡州,擒獲吳元濟,一舉蕩平敵人的巨大勝利。而楊嗣昌則更狠,直接下令盧象升率兵與高起潛匯合,等待戰機,其實就是畏敵不戰。盧象升怒斥楊嗣昌,直接帶兵單幹,夜襲清軍大營,因為沒有援軍配合,清軍得以逃脫,功虧一簣。楊嗣昌、高起潛等趁機指使言官彈劾盧象升,崇禎無奈,只能免去他總督宣大的職務,讓他戴罪立功。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春,孫承宗戰死後,清兵連下衡水、武邑、棗強、霸州、沙河、高邑等幾十餘縣,所到之處人畜盡數被擄掠,赤地千里,荒無人煙,而明軍卻不做任何抵抗。在此情況下,盧象升被迫分兵救援鎮定,自己則帶不足五千兵馬赴保定,尋求決戰。當盧象升抵達巨鹿之時,人困馬乏,缺糧少餉,援軍全無,全體將士食雪草充饑,沒有任何一位士兵逃往;當地百姓亦自願拿出餘糧救濟天雄軍。但是,盡近在咫尺的楊嗣昌、高起潛擁兵幾十萬卻不發一兵一卒,坐觀盧象升孤軍奮戰。

此時,盧象升已經陷入了絕境,撤兵是唯一的選擇,但他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縮,三面列陣迎戰十幾倍於己的清軍。激戰至次日,清軍數萬騎兵將盧象升三層合圍。盧象升不畏強敵,鎮定自若,繼續指揮軍隊抵抗滿洲騎兵,炮彈用盡之後,親自率軍沖入敵陣,親手斬殺清兵數十人,身中四箭三刀而死。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楊嗣昌、高起潛則誣衊盧象升畏敵而逃,並派士卒俞振龍前往驗屍,以證真偽。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盧象升遺體,後被楊嗣昌鞭撻而死。千總楊國棟也因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戰報,堅持象升已戰死,而被處極刑。此乃,大明之悲哀也!

試想想,如果大明的將領們都跟盧象升一樣賣力,文官不相互傾軋,崇禎不那麼昏庸,明朝會不會中興呢?

本文為「縱橫國史」原創作品,歡迎各位讀者收藏、分享、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三位皇帝的婚姻故事,第一位很無奈,最後一位很幸運
大清反腐第一人:雍正皇帝是如何反腐的?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