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為何沒有出現「逆全球化」「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當今世界走勢與中國發展」圓桌會議之二

中國為何沒有出現「逆全球化」「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當今世界走勢與中國發展」圓桌會議之二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GIF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圓桌會議 ·編者按

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當今世界走勢與中國發展

特約主持人 郭蘇建

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化推動了跨越國界的全球生產體系的興起,促進了全球貿易和生產的蓬勃發展和經濟繁榮,也推動了人類文明、文化、政治、經濟、機制、價值、資本、人口等前所未有的流動、分工、交流和融合,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類文明或文化價值衝突、分配不公等問題。

隨著伊斯蘭世界「反西方化」、英國脫歐、美國「特朗普現象」的出現,當今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諸多論者認為,世界正處於「逆全球化」的歷史時期,曾經的「地球村」觀念在一些典型國家,正在被貿易保護、邊境俢牆、控制移民等政治思潮和政治舉措所替代。但另一方面,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非西方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其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論者據此認為,世界正處於一種「新全球化」乃至「中國式全球化」的新進程中。

顯然,面對全球化進程和世界秩序正在發生的新變化且前景不明朗的歷史局面,如何科學認識和解釋全球化的歷史邏輯、發展規律、未來趨勢和方向,如何科學認識和解釋所謂「逆全球化」思潮發生的原因,特別是如何以開放、包容、自信的心態面對和把握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和歷史機遇,將對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國家治理、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等各方面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學術界面臨的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以上述基本認識為基礎,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於2017年10月28—29日舉辦了「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學術論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對此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本刊摘發部分參會專家和學者的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為何沒有出現「逆全球化」

龍永圖 |外經貿部原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

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1期,原標題為《全球化與中國的發展》

文中圖片未經註明均來自網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談到了全球化的問題,主張我們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均衡、惠的方向發展。針對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舉辦的本次學術會議的主題——「逆全球化和新全球化」,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目前世界上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的現象,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現象?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由跨國公司組織的高層會議。與會學者比較關心的問題是:目前全球出現了像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等所產生的保護主義趨向(他們沒有使用「逆全球化」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在中國沒有出現類似的形勢?

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主要是因為我們近40年的改革開放,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中國積极參与全球化的過程。為什麼對外開放那麼大的步伐,那麼大的行動,沒有引發過國內的反改革開放、「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動?我認為,我們對全球化和中國的對外開放都要從兩方面去看。

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會帶來巨大的利益,也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中國參與全球化近40年,特別是「入世」以後中國的步伐很大,為什麼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擁護?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中央政府特別注意並防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貧富懸殊加大、地區差距加大、一些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工人失業、空氣質量變差、食品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大發展、大開放所帶來的一些問題。

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自不待言,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就是緊緊地盯住了全球化或者說中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果斷採取了重大措施。比如,我們採取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最近幾年來我們搞大扶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精準扶貧」,使得反貧困工作成為中國近五年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績。而且,到2020年要按照中國的標準消除貧困,加上對西部地區的大量財政支持和基礎設施投資,使得中國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現在,我們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地方上批項目也好,搞發展也好,只要環保不過關,整個項目就不能上。由於我們採取了這樣一些堅定的措施,就使得對外開放和全球化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比如說,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行產能結構調整帶來了就業問題,中央政府專門拿出1000億人民幣來解決轉崗、培訓等問題。

我得出的結論是,現在全球化出現的這些問題,不要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要考慮像美國這些「反全球化」的國家,是不是政府或者是整個社會公眾直面了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於全球化肯定會使一部分群體和一部分產業受到衝擊,如果政府不作為,整個社會不重視,如果不採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那麼這部分人就會成為「反全球化」的主力。他們的這些問題就催生了輿論,甚至包括理論界對於全球化問題的反對,這樣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就起來了。

對此,我的回答就是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而且無論是對我們來講,還是對全世界來講都是利大於弊。但是,如果不處理好由此產生的弊端,就會形成「反全球化」的浪潮,然後就出現了「逆全球化」。所以說政府有責任來解決這些問題。

前些年在美國西雅圖召開世界貿易組織的部長級會議的時候,大量民眾上街遊行反全球化,弄得會議差點開不成。今天世界上之所以出現「逆全球化」,主要就是因為相關國家政府對於全球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直面解決這些問題。對中國來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在貧困、地區差距和環保等問題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們得以防止出現反對改革開放和反對全球化的思潮。

當然,他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認為「逆全球化」的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一下子在很短的時間裡發展了起來,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還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這些國家,確實對西方的經濟和產業帶來了一些衝擊。中國過去做鞋子、做襯衫、做襪子很有競爭力,那時候他們覺得中國不錯,這就是國際分工,他們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但是,現在中國又開始造汽車、造飛機、造高鐵,而且在電信設備和手機等領域有所突破,他們就說中國「贏家通吃」。

從現象上來講,這個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國也要注意一點,不要搞「贏家通吃」,還是要按照比較優勢,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但是,中國太大了,產業結構非常完整,很難對產業的發展進行限制。在一些問題上,比如在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在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方面,確實也要更加努力,要使得西方國家覺得他們至少還有科學技術的優勢和知識產權的優勢,要讓他們覺得有出路。對這件事,大家都要相互設身處地地想,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發展也要考慮他們的利益,他們發展的時候也要考慮我們的利益,大家要尋找一個利益的切合點。

第二個問題,全球化是不是真的逆轉了?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究竟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我覺得恐怕有很大的偶然性。英國脫歐在投票之前,大家根本就沒想到會投成這樣。美國大選之前,大家也沒想到特朗普會當選。如何認識其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值得學者們深入研究。

如果是偶然性使然,那麼可能過了幾年以後,英國人又回到歐盟;美國過幾年又選出另外一個新的總統,美國的經濟這幾年通過自己的復甦,在經濟好的情況下,對全球化的態度,整個社會的輿論又會發生大的變化。所以,也許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回過頭來看,英國脫歐也好,特朗普的上台也罷,只是整個全球化進程當中的一個小小的波折,不代表整體的方向。整體的方向,還是經濟全球化不斷地在發展,不可逆轉。

為什麼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科學技術發展得非常快。為什麼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能夠實現一大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主要就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全球的 通信成本、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像波音飛機這樣一些大的工廠,就可以在美國向全世界七八十個國家和十幾萬個企業採購零部件,然後在美國組裝,再銷售出去。

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就是生產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為什麼能得以實現?就是因為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互聯網把全球的貿易投資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工智慧。就像馬雲等很多人講的,今後十年、二十年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科學技術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這個力量是不可阻擋的。

其次,過去全球化主要是靠幾萬個跨國公司在進行投資貿易,現在是幾十萬個、幾百萬個中小企業都進入了全球化的中心。前不久,我在杭州參加全球電子商務大會,在中國就有500萬個中小企業和5000萬個個體經營者在搞國際貿易。中國的國際貿易以前是由一二百家外貿公司壟斷,現在幾百萬個企業在搞,你擋得住他們嗎?這些實體經濟之間共享經濟平台,發展全球貿易,誰也阻擋不了。

還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網路已經建立起來了,你能夠逆轉嗎?我認為,特朗普要振興美國的製造業,這個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美國這樣的大國如果不搞實體經濟,對全球經濟都是威脅。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的。美國搞製造業,我們要雙手歡迎,這是好事。美國搞製造業以後,美國經濟就穩了;美國經濟穩了,全球經濟就穩了。但是他的方法不太對,他是要讓全球的製造業回歸美國,有些可以回歸,大部分是回歸不了的。波音飛機在美國生產,19萬家企業給它提供零部件,都能夠跑回美國嗎?不可能。

即便是特朗普有辦法讓這些都回歸,但是這些企業回歸到美國的那一天,也就是波音公司垮台的那一天,因為它的零部件全部自己製造的話,就不能利用全球的比較優勢。如果這樣,它的生產成本不知道高多少。

因此,從目前種種情況來看,經濟全球化的逆轉是不可能的,這一條大家要有信心。一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可阻擋,二是全球中小企業和全球新興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不可阻擋,三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網路的形成不可逆轉。這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治家下個命令就可以改變的,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現在全力支持全球化的原因,因為我們知道全球化不可逆轉,只能順勢而為。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的講話,還是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實際上代表了中國政府對全球化的態度,就是積極支持和推動。

第三個問題,中國在全球化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中國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中心。不過,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要擔當整個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可能還需要時間。這是因為:

首先,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全球化的動力,現在真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心還是在美國。中國和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差距還很大。由於科技是不斷推動全球化的動力,中國還不具備以科學技術引領全球的能力,所以中國還無法成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其次,雖然中國現在有100多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但是我們大的跨國公司競爭力還不夠,我們的中小企業剛剛發展起來,國際化程度也還不夠。不管是大的跨國公司,還是中小企業,要真正成為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全球產業鏈體系當中,我們主要在中低端,而產業鏈主要是靠高端產業起主導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還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還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兩個最基本的國情沒有變。這兩個基本國情,決定我們現在還不能在全球化當中真正起最重要的核心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當 中就無所作為。從2016年杭州的20國集團會議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達沃斯會議,中國已經把全球化的旗幟高高舉起了。

全球化這個浪潮是科技力量來推動的,但是政府也要發揮作用,如果政府不作為,可能會出現偏差。中國目前在全球化中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推動全球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什麼叫正確的方向?我們希望看到的全球化是一個開放的全球化,包容的全球化,均衡的全球化,普惠的全球化。

如果全球化能夠朝著這四個方向發展,如果中國在全球化的發展當中能夠成為一個把握方向的國家,我們對全球化的貢獻在這樣一個階段也是非常有建設性的。只有全球化沿著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方向發展,全球化才不會引起全球各個角落對全球化的抵制,才會使全球化的發展更加順利。中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實際上就是對全球化的重大貢獻。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略述淞滬抗戰的國際影響
警惕當代儒學走向極端:排他、自大和宗教化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