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醬香通鑒】為什麼商鞅身死而其法存?

【醬香通鑒】為什麼商鞅身死而其法存?

【商鞅身死而其法存】

商鞅變法使偏在一隅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的老大,想打誰打誰,想修理哪個就修理哪個。然而,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的時候,老闆秦孝公嬴渠梁突然離世,使商鞅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被商鞅打壓了二十餘年的秦國宗室立即反噬,以「謀反」之罪滅商鞅全族,將商鞅五馬分屍。

然而,商鞅雖死,秦國卻繼續沿用商鞅之法,這是什麼道理?

有人可能說,那是因為變法使秦國得到巨大的好處,所以商鞅身死而其法存。

這當然是個理由,但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秦國之前,魏有李悝(讀如虧)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楚有吳起變法,也都獲得巨大成功,然而為什麼這些國家的變法最後都失敗了呢?特別是吳起變法使得楚國空前強大,吳起領兵暴揍了秦國好些回,然而楚悼王一死,舊貴族們就對吳起萬箭齊發,吳起身死,其法亦亡。

再看王安石變法,雖然效果並不理想,但也非一無是處。然而,司馬光一上台,盡廢新法,支持新法之人全部罷免,大文豪蘇軾也成為受害者。

明朝張居正改革,用十年時間行萬曆新政,使風雨飄搖的大明朝氣象一新,揚威北疆,國庫充盈,於國於民,特別是對鞏固朱氏江山功莫大焉。然而,居正一死,萬曆皇上盡廢新政。

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僅僅因為商鞅之法於秦國有利,並不能作為其存在下去的理由。

我琢磨著,一項改革能夠持續下去,至少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確實對國家有利,這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二是要有統治者的支持,特別是有實力的君主的支持(光緒皇上支持戊戌變法,奈何他實力不夠)。二者缺一不可。

王安石變法,第一個條件就沒達到。張居正新政失敗,則是萬曆皇帝不幹了,一點辦法也沒有。

下面,我們分別來擺一擺。

商鞅之法對秦國的好處

商鞅變法,最根本的是推行耕戰制度,也即有糧吃,能打仗。打仗的部分我們不說了,從孝公開始,秦國一直在打仗,打得六國滿地找牙。今天說說吃飯的事。

事實上,商鞅之法並不是他一個人在家裡喝著小酒就想出來的,他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完全承自在魏國變法的李悝,李悝所著的《法經》,無疑是商鞅的枕邊書。

與儒家相比,法家屬於務實派、實幹派。大儒們總是聲稱君行仁政,則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但他們從不曾解釋過為什麼仁政就會風調雨順。法家不然,這個李悝幹了一件現代統計學家乾的事兒,他深入鄉村一線對農民的生存狀況作了一次深刻調查,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非常沮喪的結論:

農民一年忙到頭,竟然入不敷出!

李悝以一家五口、治百畝田(周制,一戶分田百畝)為統計單位。畝歲收一石半(石讀如旦,秦制一石120斤,一斤相當於現在的半市斤)半,百畝得粟150石。全年的柴米油鹽全在裡面了,包括:上交國賦15石;口糧每人每月一石半,五人一年為90石。剩餘45石。按當時的市場價一石粟三十錢,45石得錢1350。刨去祭祀費用300錢,五人每年添置衣裳1500錢,這樣算下來,竟然出現450錢的虧空!這還不包括紅白喜事、傷風感冒,以及其他七七八八的突發費用。

全國的農民都生存在這種狀態下,那還打什麼仗啊!

商鞅在去秦國之前,就生活在魏國,對李悝變法非常熟悉,因此,在秦國改革時,大幅調整了每戶擁有的土地數目,在不改變周制的每戶一百畝的情況下,他變動了每畝的面積,周制以百步為畝,商鞅易以240平方步為畝,結果是,同樣的五口之家耕種百畝之田,年收入卻是原來的三倍多。再按李悝的演算法,一年下來,能夠盈餘7050錢。

顯然,商鞅變法之後,在收入上,農民是滿意的;農民有錢了就會去消費,那麼商人也有好處;農民交賦多,商人交稅多,國家也有好處。再加上商鞅制定的軍功制度,奴隸可通過打仗立功恢復自由,自由民可通過打仗立功加官晉爵,改變自己的身份,所以,改革二十餘年後,應該說大部分老百姓是擁護新法的。

然而,這就可以了嗎?差得遠呢!

改革之初,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犯了不知什麼罪。他是儲君,當然不能受刑,於是,商鞅讓太子師傅嬴虔、太子老師公孫賈代為受過,割了嬴虔的鼻子,烙花了公孫賈的臉。嬴虔是秦孝公的親哥哥,惠文王的親叔叔,居然被割了鼻子!那個時候又不能到韓國首爾去整容,嬴虔哪還有臉見人?他八年沒有出門一步,對商鞅恨入骨髓,他活下去的目的,就是剁了商鞅。

商鞅奪了宗室權力,又收了宗室的土地,幾乎可以說把秦國貴族得罪光了。商鞅在秦國得罪了多少人?有多人想殺他而後快?看看他出行時的情況就可以猜想了。商鞅出門,隨從幾十輛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的衛士,由身強力壯的人做貼身警衛,持矛操戟的人緊跟車子奔隨,這些防衛只要有一項不具備,商鞅就不敢出門。

我的乖乖,商鞅的生活可真是刺激啊!

其實,他能活下去,安保措施還在其次,最主要還是有秦孝公對他的支持。這就是另一個因素:

有實力的君主的支持

先看一下孝公到始皇的七位君主的執政時間:

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26年

秦武王嬴盪,在位4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

秦莊襄王嬴異人,在位3年

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

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這四位在維護商鞅之法方面都是強有力的支持者,而且他們在位時間都比較長。而相對弱一點孝文王、庄襄王和有點「二」的武王,一共才執政七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君主的壽命和繼位問題一樣,對一個國家太重要了。

我們擺一擺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

第一位,秦孝公

前面我們說過,秦孝公是商鞅變法的開創者和中流砥柱。史書上對他的記錄並不太多,但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似乎一直坐在那裡,冷冷地看著商鞅和嬴虔他們的鬥爭,視情出來拉個架、敲打敲打,他的重心當然是支持商鞅變法,但他也不會讓商鞅把宗室趕盡殺絕,始終維持在某種平衡之上。

我一直都認為,人的能力、思維一定有天生的成分在裡面,天才們很小的時候就能夠顯露出來。雷蒙德·卡佛說,一個人活到十八歲,他掌握的東西就足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了。是的,我也是這麼認為。孝公就是天生的統治者,他十九歲繼位,就開始考慮秦國向何處去的問題。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們,活到四五十歲,還在想著如何養家糊口的問題,這是沒辦法比較的。

扯遠了,拉回來。

當孝公看著商鞅出行全副武裝的隊伍,看著嬴虔、公孫賈們陰狠的眼神,他早就料到了商鞅的結局。

他一點都不擔心商鞅的死,他擔心的是,商鞅死後,秦國會怎麼辦?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變法的成果被宗室貴族毀於一旦。

商鞅奪了宗室貴族的權,奪了他們的封地,一旦他們上台,一定先是要了商鞅的命,然後搶回他們的權力跟土地,再然後,用磕膝蓋兒也能想明白,立即走到原來的老路上去。如此,商鞅之法必廢。

第二位,秦惠文王

於是,我們可以想像,他一有機會就會教育太子嬴駟:商君變法,使我大秦國富兵強,我死之後,宗室貴族一定不會放過商君,你還年輕,一旦宗室上台,哪裡還有你說話的份兒?宗室一定會盡毀新法,那我大秦的基業也就完了。因此,兒子,附耳過來,我給你幾個錦囊妙計:第一,殺商鞅,在宗室面前立威;第二,絕不能受宗室的控制,必須用客卿來制衡他們;第三,守衛商鞅之法。你殺商鞅,宗室感激你;你用客卿,宗室沒辦法控制你;不管是獎勵人、懲罰人還是控制人,都要用法去進行,讓所有人都存在於法的框架之下,而這個法怎麼定,由你說了算。切記切記!

當然,上面是我猜的,孝公究竟跟兒子說了些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從史料上可以看出,惠文王嬴駟繼位後,的確就是這麼做的,守住了變法的果實,控制了宗室的權力。

第三位,秦昭襄王

前307年,秦昭襄王嬴稷繼位。這位爺,厲害了!執政五十六年,幾無昏招。

嬴稷在軍事上所向披靡。服韓、逼魏、削楚、毀趙,完美地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業。這位爺是一位幾近偏執的法制建設者和維護者,可以說,商鞅之法在他手上更加發揚光大。

舉兩個例子:

有一次,人民群眾聽說嬴稷生病了,每個裡(行政單位,每里大約二三十戶人家)都買了牛為他祈禱平安。嬴稷得知並核實情況後,說,罰每里二甲。大臣們都很詫異,嬴稷解釋說,沒有命令而擅自祈禱,這是出於愛戴我的緣故。他們愛戴我,我便要改變法令以同樣的心去回報他們,如此一來法制的權威豈得確立?法制不確立,這是亂國亡身的途徑啊。

又一次,秦國遭遇饑荒,應侯范雎請求向饑民發放王家五大苑囿里的瓜果等產出,幫饑民渡過難關。昭王不準,說,秦國的法律,民眾有了功勞當得到獎賞,有了罪行當受到懲處。現在如果無故發放五苑的產出,那就是使有功勞的人和沒功勞的人都得到好處。使民眾有功勞的和沒功勞的都得到好處,這是使國家陷於混亂的節奏。我寧肯丟掉這些東西使國家得到治理,也不能發放這些東西而使國家陷於混亂。

這個嬴稷,是不是有些偏執?

總之呢,我感覺,商鞅雖死而其法存,並不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運氣的成分很重,恰恰碰上的這幾位君主想讓其法存,如果孝公死的時候,繼位的不是惠文王,而是二世胡亥,或者是後主劉禪,或者是東吳孫皓,或者是晉朝白痴皇帝司馬衷,或者是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那商鞅之法早就死菜了。呵呵。

范雎之死

上次我們提到,秦有保舉連坐的法令,即,保舉的和被保舉的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個犯了罪,另一個也別想跑。你保舉了一個人,這個人犯了死罪,對不起,你也要陪著他死!

前257年,信陵君魏無忌,在邯鄲大敗秦軍,秦將王齕撤軍。大將鄭安平陷於重圍,率二萬人投降趙國,范雎受到譴責(鄭安平是范雎的救命恩人,范雎拜相後,保薦鄭安平為大將。而大將投降,舉薦人是要受到牽連的)。前255年,河東郡(安邑,山西省夏縣,魏國故都)郡守王稽因犯通敵罪被判斬棄於市。對了,這個王稽就是把范雎引薦給昭襄王嬴稷的人,范雎投桃報李,推薦王稽為河東郡守。太史公說,因為這兩件事,范雎恐懼,後來燕國人蔡澤入秦,范雎推薦蔡澤為相,藉機辭職得了善終(見拙文《范雎被逼無奈,得了一個善終》)。然而,秦昭襄王這樣一個偏執於法制的人,真的會放范雎一馬嗎?本來我也以為如此,結果竟然不是!

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記》明確記載:五十二年(前255年),王稽,張祿死。

我倒!張祿是誰?是范雎到秦國的化名啊!張祿即范雎,原來,范雎沒逃過去啊!

王稽,因「與諸侯通,坐法誅」;范雎的罪名是「罪當收三族」。收,意為籍沒為官奴。也就是說,范雎自己被誅,其父母、兄弟、妻子皆要沒為官奴隸。

秦昭襄王嬴稷,真是老而成妖了,一直到死,都死守法度,一點情面都不講。在這樣的人的統治下,商君之法存,才成為可能啊。

再啰嗦幾句,君王對法制的支持如此有力,反過來講,他想要踐踏法律,也是分分鐘的事。後面要講秦二世胡亥,上台一年,大秦就幾乎崩潰,說明法制沒能救得了大秦,也即,秦所行的法制,依然是王權下的法制,對君主的要求太高,這與法治的本質是不相容的。制度究竟應該怎麼設計,才能夠真正依靠制度本身來最大限度地防範人為干擾,這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和戰國七雄相比,差多少?
歷史上東周被分為「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