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央行的數字貨幣也無法動搖比特幣的地位

央行的數字貨幣也無法動搖比特幣的地位

比特幣的一個巨大優點,在於實行的是全額準備金體系。這甚至比媒體上通常提到的總量有限與發行規則固定來得更為重要。

罕有人系統闡述比特幣這個巨大的優點,可能是因為需要很多知識儲備——比特幣原理,經濟學(特別是奧地利經濟學派),還有法律。而此優點恰恰是央行數字貨幣無法取代比特幣的根本原因,本文將試圖拋磚引玉。

部分準備金體系的本質

與全額準備金相對的是部分準備金,目前世界上所有法幣都是部分準備金體系。其運作原理用簡單例子就能說明白:

法律規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0%

小明將100元存進銀行A,銀行A只需保留20%即20元,其餘80元可放貸出去。

銀行A將80元貸給銀行B,銀行B只需保留20%即16元,其餘64元貸給銀行C

如此往複,根據等比數列求和計算公式:

於是,在20%準備金率下,100元實際資產可最多對應500元債務(IOU)。

某日小明家裡有事急用錢,到銀行A要求取回100元。可銀行A賬上只有20元,只能違約。

肯定有同學要問:不對啊,現實生活中去銀行取錢只要不是特別大額,是可以馬上取出的。

沒錯。但那是因為社會上絕大部分現金類資產平日都趟在銀行賬戶上,叫作沉澱資金。順著上面例子來說,就是小明、小趙、小錢、小孫、小李5個人都分別在銀行A存了100元,總計500元。銀行A貸出其中400元,保留100元。於是當小明取100元的時候,銀行A就夠錢還了。

假如小明、小趙、小錢、小孫、小李同時來取錢呢?

顯然,銀行A必然違約。

實際上,在部分準備金體系下,只要你去銀行取出所有資金,銀行必然要挪用別人的錢來還你的錢,典型的拆東牆補西牆。

「拆東牆補西牆」不是用來描述龐氏騙局的嗎?恭喜你答對了。

部分準備金體系就是一個絕大部分參與者都不會要求全部變現的龐氏騙局。

部分準備金體系的危害

有同學會質疑,所有人同時取現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純屬杞人憂天。

的確,跟任何龐氏騙局一樣,只要絕大部分參與者都不要求全部變現,騙局就不會破產。只不過,騙局破產的概率可能遠比大家想像的高。有個專門的名詞描述這種現象,叫做 bank run。Wiki上有個條目叫 List of bank runs。

然而,部分準備金的問題遠不止於龐氏騙局。

第一,部分準備金體系違背了財產權自然法(natural law of property rights)的基本原則:一物無二主。簡單說,一個東西不能既是你的,同時也是我的。

繼續說例子。

銀行A未經小明同意,擅自把100元借給了銀行B,銀行B就獲得了這100元的使用權。與此同時,小明也認為自己擁有這100元的使用權。畢竟在小明看來,錢當然還是自己的錢,只是放在銀行而已,取出和轉賬應該都不受限制才對。於是,奇怪的情況出現了:小明和銀行B對這100元同時擁有使用權。

關鍵解讀:小明認為銀行A只是代管(存錢),但法律上其實是借貸(借錢)。

在部分準備金體系下,通過引導大眾忽略「存錢」和「借錢」的本質性區別,出借權得以進行鏈式傳導,導致多方對同一筆資金同時擁有使用權。

而使用權是所有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請問,這100元的所有權還是小明的嗎?

既是,也不是。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

產權不清會帶來什麼問題,歡迎經濟史大咖們科普。

第二,在部分準備金體系下,債務擴張不可避免,導致整個經濟都建立在債務擴張的基礎之上。經濟周期和債務周期高度重疊,並且債務周期會極大的加劇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

放眼望去,這就是全球各國經濟的歷史和現實。

以熨平經濟周期的巨大波動為借口,政府和央行獲取了巨大的經濟控制權。有基本經濟學常識的同學都應該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第三章 全額準備金體系

在全額準備金體系下(即存款準備金率為100%),銀行只是保管人,不享有出借權。

還是用例子說話:

小明存100元進銀行A。與前例不同之處在於,這次小明和銀行A之間不是借貸關係,銀行A只負責保管。

銀行B找銀行A借錢。銀行A說錢屬於小明,得小明同意才行。

經過溝通,小明同意了。於是銀行B借到100元。

銀行C想找銀行B借錢,銀行B表示這個錢是我借小明的,不能轉借。

關鍵解讀:債主永遠只能是小明,不能是保管人銀行A,也不能是借了小明錢的銀行B。

在全額準備金體系下,只有實際資產所有人擁有出借權。於是,100元資產最多只能對應100元負債,負債永遠不可能大於實際資產。

為什麼說比特幣是全額準備金呢?因為任何一筆資金(實際資產)都對應唯一的私匙。私匙是誰的,資金就是誰的。私匙易主,資金就易主。私匙所有者擁有唯一的使用權和出借權。

沒有比這更完美的自由市場貨幣了(free-market money)。奧派經濟學家米塞斯老爺子如果泉下有知,做夢都要笑醒。

回到主題,央行數字貨幣為何無法取代比特幣。顯而易見,只要仍然實行部分準備金體系,不管是「數字貨幣」還是最近吹上天的「無現金社會」,都不過是東施效顰。能取代比特幣的,只可能是另一個全球廣泛認可的全額準備金體系。在可見的將來,這沒有絲毫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教授談幣 的精彩文章:

有些數字貨幣就是虛假騙錢的
2018年將是數字貨幣群雄逐鹿的時代

TAG:牛教授談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