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談論普利茲克獎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普利茲克獎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01

2018普利茲克獎

將於北京時間3月7日23點公布

新年伊始的春季總是各大獎項頒發的日子,今年建築界最具權威的普利茲克獎與電影最高榮耀的奧斯卡匯聚在同一周內公布。普利茲克獎,作為「建築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獎項」,將於北京時間3月7日23點公布,距離今天只有不到三天的時間,獲獎者將在3月加拿大多倫多參加官網儀式。該獎項在成立40周年之際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官方網站PritzkerPrize.com,擴大了其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2018普獎官網宣傳圖中是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個人住宅——玻璃屋

他也是1979年獲得普獎的第一人

2018年中國建築師王澍將接替張永和加入普獎評委席,這一決定是一次完美的雙贏:既肯定了國際對亞洲建築文脈的認知,同時普獎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近日中國建築師的身影頻頻登上國際建築獎項的舞台,張軻憑藉「微雜院」項目斬獲17年的阿爾瓦·阿爾托獎,該獎項側重關注建築中可持續化和人情化的設計,不知今年能否有其他中國建築師得到普獎的青睞。2010普獎得主的妹島和世也加盟了今年的評委席之列,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普利茲克獎國際全球化的視野性。

這個由九人組成的評委團身兼重任

負責評選2018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即該獎項成立以來的第四十位獲獎者

從普獎的評委會成員可以看出,多半為往屆的獲獎得主。如前述的王澍,妹島和世,還有蓬皮杜中心設計者之一來自倫敦著名的建築師和理論家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曾是07年的普獎得主,同樣澳大利亞建築師格倫·馬庫特( Glenn Murcutt)在02年獲得此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建築界中沒那麼熟悉的名字:拉丹·塔塔(Ratan N. Tata)來自印度孟買,是知名控股公司的榮譽主席;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除了建築專業領域之外也從公共領域的視野去詮釋和考量建築本身,這是普獎有別於其他建築獎項的特殊之處。

眾所周知不公布候選名單是普利茲克獎項的傳統,使它成為一個不受任何外界壓力並且保持著完全獨立性的獎項。評選過程的私密性導致評委成了唯一決定獲獎的主體因素,而評委會成員的挑選也是由普利茲克先生一人指定。這是普獎除了受到女性建築師在行業的熱議之外權威性得到質疑的原因。但其實也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普獎也是以私人家族的名義授獎建築師的獎項,無論是被批成為超出專業領域內之外的「人道主義政治獎項」,還是「僅是建築圈子媒體造勢一年一次的Party Show」的批判的聲音一直存在,畢竟拋去外在的光環和榮耀,普獎只是一個獎項,但卻是其中最出名的那一個。

02

一份獲獎名單

一段現代建築史的變遷

普利茲克獎項於1979年由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家族通過旗下凱悅基金會創立,每年評選一次,任何領域裡的任何人,不分國籍、種族、信仰和意識形態,只要了解並有志於推動建築學的發展,都可以被提名為候選人。

長子湯姆士·普利茲克解釋成立獎項的初衷這樣說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樓誕生的地方,那裡到處都是路易斯·沙里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密斯·凡德羅等建築偉人設計的經典作品,因此我們對建築的熱愛不足為怪。"

而普利茲克建築獎章也是根據路易斯·沙利文的設計而鑄造的,他是芝加哥學派代表人更被稱為「現代主義之父」。

獎章的一面是獎項的名稱

另一面則刻有三個詞:"堅固、價值和愉悅"。

呼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提出的三條基本原則:

堅固、實用和美觀

一個由美國富豪私人基金會創辦的獎項是如何超越創建一個世紀之久的RIBA英國皇家建築師獎和AIA美國註冊建築師協會獎,一躍神壇成為「業界最高榮耀」?

向建築師授獎的傳統,大致與「現代建築」同時誕生。普利茲克的成名有賴於當時建築評論媒體的造勢,1988年保羅·戈德伯格在普利茲克成立十周年之際在《紐約時報》中撰文《普利茲克獎的獲獎者告訴我們的》,首次提出普獎在建築界地位相當於諾貝爾獎在文學和科學領域。雖然保羅·戈德伯格的本意是,獎項只是榮譽榜,表彰值得紀念的建築藝術成就,警惕普利茲克獎不要淪為建築師個人生涯的最高目標,一語成戳奠定預知了普獎的地位

普獎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建築界行業新的風向標,從最開始的現代主義到反抗現代主義的建築師和評論家的約翰遜,到遵循傳統現代主義路線成就極高的邁耶,高技派大師,演變成如今更加的多元化,在廣度上得到一定的延展性,更加具有國際視野,有創造了新的建築語彙:扎哈的流線體量造型,庫哈斯的建築功能結構,或者是研究出極致的建造技法:坂茂的紙構建築,安藤的清水混凝土,或者是建築中糅合的文化語言再造,比如王澍建築里中式文化的歸屬感。

RCR arquitectes 聖安東尼- 瓊奧利弗圖書館:全球化和本土化共存的詩意

近年的普獎有了新標向,從16年獲獎者智利帥大叔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將建築實踐需求與追求藝術的高度融合在一起,建築不僅限於「形式,功能,空間」的基礎創造,而是探討在社會角色中的貢獻和發揮建築更廣度的作用,可以說普獎從某種意味上開始走向尋求某種「政治正確」。去年RCR三名建築師組成的名不經傳西班牙建築事務所讓所有人出乎意料,他們的作品充滿敬仰與詩意,以一種對建築嚴謹謹慎而細緻入微的方式耕耘至今,同時又兼具本地精神與國際特色的能力,了解後又著實令人感嘆實至名歸。

普獎的路數永遠讓人捉摸不透,唯一確定的是行業風向永遠在變,也正因為如此建築這一藝術科學才能在這波瀾壯闊的時間長河中留下不僅僅只是一個個經典建築,更可貴的是在全球範圍內建築從業者窮盡一生為推動事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無論如何,普獎只是見證者,給每年關注建築這個相對狹深圈子的人們一個宏觀的切口,讓建築和其他專業領域一樣成為世人的焦點。

03

那些年陪跑普獎的「村上春樹」

與冉冉升起的新星

總有一些建築師已經出現在那些從未公布但真實存在的候選名單中,只不過沒有得到普獎的垂青。如果要列這樣一份的候選清單,我想一定要有他們,那些多年陪跑的建築大師們。就像負責每年收集來自全世界提名工作的普利茲克獎常務理事瑪爾塔·松恩(Martha Thorne)所說:「這個獎項每年只頒給一個人,總有人從未獲獎。」畢竟並非每年只有一位建築師能夠值得普利茲克獎這樣的殊榮。你心中的普獎得主又是哪一個呢?霍爾太熟悉我們這次就不提了。

隈研吾 :「建築應該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對當地有情感的建築才是好建築。」

在日本這個誕生了七名普獎得主的國度,隈研吾無疑屬於最熱門的候選者之一。以明治神宮為靈感來源的設計,擊敗大師伊東豐雄團隊出線,拿下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設計案。

他的建築作品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觀的融合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創造外表看似柔弱,卻更耐震、且讓人感覺到傳統建築的溫馨與美的「負建築」。

長城腳下的竹屋

上海虹口SOHO,裙擺飄逸的清新SOHO精緻而典雅。

勃朗峰大本營 ,儘可能自然地在項目中結合壯麗的山景。

托馬斯希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創造力是大腦的事,舒適感是屁股的事,主宰世界的是大腦不是屁股。」

這位頭頂自然捲髮一副英國紳士的英俊面龐,大概是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網紅」建築師,如果你對他不了解,那麼提起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英國館,你一定會想起這位堪稱英國設計新代表,Thomas Heatherwick。

1970 年出生於倫敦的希斯維克,小時候最大的夢想是發明一架永動機。在成為一個建築設計師之前,希斯維克先後在曼徹斯特工藝學校和皇家藝術學校學習三維設計,後又攻讀了兩年的傢具設計,1994 年畢業後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門出品一些稀奇古怪的創意作品。

有想了解這位45歲卻依舊充滿童趣想像力的英國紳士,可以去看BBC官方推出的有關托馬斯的紀錄片《The Culture Show: The Unstoppable Thomas Heatherwick》,相信你會更加喜歡這位步履不停創造力非凡的建築師。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長長的亞克力桿從中心建築向外伸展,在風中微微顫動,彷彿與外在環境融為一體。

新加坡的新建築地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泰晤士河上的花園式步行橋

MOCAA當代藝術博物館

大衛·阿賈耶(David Adjaye):「我受到世界和我所看到的事物的啟發,但是啟發我的不是建築的文物或質量,而是建築塑造社會的力量,這對我來說更強大。」

目前非洲作為唯一沒有獲獎得主的大洲,阿賈耶無疑是公認同代領袖的優秀建築師。出生於東非國家坦尚尼亞的阿賈耶深受當代藝術、音樂、科學以及非洲藝術形式和城市的公民生活影響。

2009年4月15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以阿賈耶領導的Adjaye Associates建築事務所為核心的設計團隊從福斯特建築事務所、扎哈·哈迪德設計事務所等國際事務所中脫穎而出,贏得NMAAHC的方案設計。

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建築內部則被阿賈耶打造成一次歷史與情感的旅途。

A?shti基金會畫廊和購物中心,該建築被包裹在一個紅色的鋁管曲折圖案。

墨西哥Museume Jumex博物館

畢竟並非每年只有一位建築師能夠值得普利茲克獎這樣的殊榮。

1979. 菲利普·約翰遜,美國

1980. 路易斯·巴拉干,墨西哥

1981. 詹姆斯·斯特林,英國

1982. 凱文·羅奇,美國

1983. 貝聿銘,美籍華人

1984. 理查德·邁耶,美國

1985. 漢斯·霍來茵,奧地利

1986. 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國

1987. 丹下健三,日本

1988. 戈登·邦夏,奧斯卡·尼邁耶,美國/巴西

1989. 弗蘭克·蓋里,加拿大/美國

1990. 阿爾多·羅西,義大利

1991. 羅伯特·文丘里,美國

1992. 阿爾瓦羅·西扎,葡萄牙

1993. 楨文彥,日本

1994. 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法國

1995. 安藤忠雄,日本

1996. 拉斐爾·莫奈歐,西班牙

1997. 斯維勒·費恩,挪威

1998. 倫佐·皮亞諾,義大利

1999. 諾曼·福斯特,英國

2000. 雷姆·庫哈斯,荷蘭

2001. 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瑞士

2002. 格倫·馬庫特,澳大利亞

2003. 約翰·烏松,丹麥

2004.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英國

2005. 湯姆·梅恩,美國

2006.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巴西

2007. 理查德·羅傑斯,英國

2008. 讓·努維爾,法國

2009. 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 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日本

2011.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葡萄牙

2012. 王澍,中國

2013. 伊東豐雄,日本

2014. 坂茂,日本

2015. 弗雷·奧托,德國

2016. 阿里杭德羅·阿拉維納,智利

2017. RCR:拉蒙·比拉爾塔 + 卡莫·皮格姆 + 拉斐爾·阿蘭達,西班牙

那麼你心中的普獎得主又是哪一個呢?

RECOMMEND

《穿牆透壁》與《安藤忠雄: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均已售罄暫時下架,現貨上架時會通知大家。

-End-

?版權聲明

內容由建築學院原創,如有轉載請聯繫我們(微信號: jzxy-gtn),長期接收各類作品,資訊投稿。

點這裡,查閱為你精選的#文章合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學院 的精彩文章:

扎哈作品詳析:LFone園藝展廊

TAG:建築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