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生活在北極圈的麝牛,竟然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情緣

生活在北極圈的麝牛,竟然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情緣


1972年2月,美國總統

尼克松訪華

,標誌著兩國之間關閉了多年的外交大門再次打開。在回國前的晚宴上,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表示,將向美國贈送一對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作為國禮,為這次歷史性的訪問划上圓滿的句號。也許是滾滾自帶的明星光環太過耀眼,很多人不經意地忽略了這一段「

熊貓外交

」佳話的另一部分。


當年的「玲玲」和「興興」。圖片:Nan Robertsom / the New York Times(Apr 18,1972)


實際上,在得到獲贈大熊貓的最終確切消息之前,美國代表團就已經決定要贈送

一對麝牛

給中國。最終,來自舊金山動物園的「米爾頓」(Milton)和「瑪蒂爾達」(Matilda)被選中,並於當年4月9日抵達北京動物園。這是

美國動物園裡

首次圈養繁殖成功

誕生的兩頭年輕麝牛。不過遺憾的是,它們並沒有在北京生活太久。1975年2月,「米爾頓」死於吞食異物造成的胃腸損傷,「瑪蒂爾達」則據稱死於1980年。而「玲玲」和「興興」分別於1992年12月和1999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動物園逝世,完成了它們作為國禮的光榮使命。


北京動物園裡的「米爾頓」。圖片:

Milwaukee Journal(Aug 12,1972)


「米爾頓」和「瑪蒂爾達」的遺體均被製作成標本永久保存。現在知道它們故事的人應該不多,了解美國政府之後其實

還贈送過一對麝牛

給中國的人恐怕就更少了。在得知兩頭麝牛相繼去世的消息後,美國喬治亞州的海倫·米勒女士(Hellen Miller)開始給白宮、華盛頓動物園和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寫信,呼籲應當再贈送一對麝牛給中國。最終,阿拉斯加大學響應了她的呼聲,表示願意捐贈「科尤克」(Koyuk)和「泰娜」(Tanana)。這兩頭麝牛於1988年3月來到了北京動物園。


講述「米爾頓」和「瑪蒂爾達」故事的童書繪本。圖片:Nancy Besst / 

The Musk Oxen Who Went to China(1982)


苔原上的「毛牛」


麝牛(Ovibos moschatus)是

北極苔原

上的代表性動物,

體型似牛

全身覆蓋著

深褐色的長毛

,頸部和軀幹部分的毛特別延長,可達30 cm,下垂至膝關節及以下。成年麝牛肩高1.2~1.5 m,體長1.9~2.3 m,體重200~410 kg,通常雄性的體型和重量較雌性大1/4。


格陵蘭島上的麝牛一家。圖片:Hannes Grobe / wikimedia.org


與牛不同的是麝牛的

角基部膨大

,雄性尤為明顯,幾乎覆蓋了整個頭頂。角向頭兩側發出後即彎曲,雄性的角比雌性更為粗壯。同時麝牛尾巴極短,僅9~10 cm,完全隱於長毛中而很難看到,它的四肢也很短,蹄似牛蹄但更顯寬闊。


左側為雌性,右側為雄性。圖片:Elizabeth McClelland / Kays and Wilson"s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麝牛頭骨。

圖片:Michelle Pemberton /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雌、雄麝牛都會散發出一種類似

麝香

的味道,發情期雄性尤為明顯。不過這種味道並非源自專門的腺體,而是來自它們的

尿液

,麝牛也因此「體味」而得名。


名為牛,實則羊


分類上,麝牛屬於偶蹄目牛科

羚亞科

羊族

,是羊族體型最大的成員之一。它的學名較好地反映了其分類地位,屬名由拉丁文ovis「羊」和bos「牛」合併而成,

種本名moschatus意為 「有麝香味的」

。過去曾認為麝牛跟分布於亞洲、大小相近的羚牛(Budorcas spp.)親緣關係最近,還將二者列入了麝牛亞科(Ovibovinae),但現在分子遺傳學證據則支持亞洲的

鬣羚

Capricornis spp.)才是麝牛的近親。是的,雖然名字帶有「牛」,但實際卻

與羊的親緣關係更近


喜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thar)。圖片:Dibyendu Ash / wikimedia.org


恆溫動物

的形態而言,動物學上有個

艾倫法則

(Allen』s rule),認為同種個體或近緣異種之間,生活在寒冷地區的與生活在溫暖地區的相比,四肢等突出部分更具有變短的傾向,由此來減少散熱。與鬣羚相比,

麝牛的短尾、短腿和小耳朵

,似乎是對艾倫法則的印證。此外還有個

伯格曼法則

(Bergmann"s rule),認為同種個體或近緣異種之間,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具有相對更大的體型,而

麝牛的身形也確實較鬣羚更大


滑動查看,與麝牛相比,蘇門答臘鬣羚[右](Capricornis sumatraensis)身材較小,四肢更顯修長,身體也沒有長毛覆蓋。


左圖:Martin Hejzlar / corporel.de;右圖:Daniel Heuclin / mindenpictures.com


麝牛體表的長毛下還有一層

厚實的絨毛

,被稱作「

qiviut

」。與羊毛相比,這種絨毛更為柔軟和細密,據測算其保溫性更是要強上8倍,

是麝牛能夠生活在寒冷極地的制勝法寶之一

。從1964年開始,阿拉斯加的居民試著圈養麝牛,收剪其絨毛用於紡線,然後編織成

圍巾、帽子

等製品,以作為一項新的收入來源。


被毛近景。圖片: Pete Cairns / naturepl.com


在廣袤的苔原上,除了惡劣的天氣,

狼群

便是麝牛最大的自然天敵。長久以來你死我活的拼殺,使得麝牛形成了非常獨特的

反捕食對策

。一般來說,

麝牛成10~20頭的群體活動

,多由1頭成年雄性、若干雌性及未成年個體組成。當遭遇狼群襲擊時,成年麝牛會排成一排或圍成一圈,

低頭亮出尖角

,將未成年麝牛護在身後。有時,成年雄麝牛還會

吼叫著主動向狼群發起衝擊

。面對這樣的陣勢,很多時候狼群都會識趣地知難而退。


面對全力防禦和主動抵抗的麝牛群,再兇猛的捕食者也會退避三分。圖片:Tom Ulrich / gettyimages.com


據說一頭成年麝牛奔跑的最高時速可達 60 km/h。圖片:Tom Ulrich / gettyimages.com


分布變化與重引入


更新世的冰期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廣泛發育出冰蓋,麝牛在這一時期被迫

南遷躲避嚴冬

。在今天法國的一些洞穴里,人們不僅發現石器時代的岩畫上有麝牛的形象,而且還找到了它們的遺骸。隨著氣候回暖,麝牛的分布也逐漸向北回歸。然而,

人類

——另一種強大的獵手——也在北移。


暴雪中的麝牛。圖片:Asgeir Helgestad / naturepl.com


能夠震懾狼群的陣列,

在面對獵人時卻可能是正中下懷

。據信歐洲最後的麝牛,約9000年前在今天

瑞典

的土地上消失;而2000~3000年前,麝牛失去了在亞洲最後的立足之地,從

西伯利亞

走入了歷史。截至19世紀晚期,曾廣泛分布在環北極苔原地帶的麝牛,淪落到

僅倖存於

格陵蘭島東部和加拿大北極地區


紅色是19世紀末的麝牛自然分布,藍色為其後重引入形成的種群。

圖片:wikipedia.org


1930年,向阿拉斯加

重新引入麝牛

的努力開始了,34頭從格陵蘭東部捕獲的個體,被運到費爾班克斯(Fairbanks)釋放。1936年,人們將依舊存活的個體從費爾班克斯移到努克瓦克島。

截至

2010年,已經有5200頭麝牛自由地生活在阿拉斯加野外

,另外還有100頭處於圈養之中。


一群麝牛信步在秋田的苔原上。圖片:Juan Carlos Mu?oz / Biosphoto


圍繞著麝牛的引入,

挪威和瑞典

兩國之間還發生過有趣的插曲。早在1899年,瑞典就曾有過一次不成功的重引經歷;而另一邊,挪威幾乎與阿拉斯加同時,也開始了從格陵蘭引入麝牛的工作。1952年冬,一些麝牛越過國境線,從挪威進入瑞典境內。不知是否受到前車之鑒的影響,這次麝牛自己跑進家門的消息令瑞典上下歡欣鼓舞。就在發現麝牛幾天後,瑞典政府就宣布境內的麝牛將

受到本國法律保護,禁止獵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53年春,這些麝牛又全部回到了挪威境內。失望的瑞典人向挪威提議能否購買一些麝牛犢引入自己國家,卻遭到拒絕。


野外發現的麝牛糞便,其表面結了一層霜。圖片:Heather Angel / naturalvisions.co.uk


不過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挪威境內的麝牛也全軍覆沒了。較真的挪威人並沒有選擇放棄,繼續從格陵蘭引入新個體進行嘗試。1971年,又有一小群麝牛跑到了瑞典。這一次,它們留了下來,最多時發展壯大到了30頭左右的規模。今天,在瑞典野外生活著11頭麝牛,同時也

建立起了圈養種群

。挪威境內野生麝牛的數量更多,在某些區域甚至已經可以進行合法狩獵。俄羅斯境內目前也已實現了重引入。


萌萌噠小麝牛。圖片:Mark Newman / flpa-images.co.uk


進擊的線蟲


1988年,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麝牛身上發現了一種肺線蟲,突出特點是個體很大,雌蟲體長可達46.8 cm,後來進一步研究將其描述為了新種——

麝牛肺線蟲

Umingmakstrongylus pallikuukensis)。


這種線蟲的生活史大致如下:

被感染的麝牛

在肺部形成囊腫

,成蟲就生活於此,並在囊腫內產卵;孵化的幼蟲經支氣管爬入口腔,被吞入胃中後隨糞便排出進入環境中,伺機再來到

中間宿主陸生蛞蝓

的體內;麝牛進食時,

可能會吃進被幼蟲污染的植物或是帶有幼蟲的蛞蝓

,幼蟲進入體內會到肺部發育為成蟲,開始新一輪周期。


麝牛肺線蟲生活史。圖片:archealth.ru


儘管生活在那至今依舊人跡罕至的高緯度地區,但麝牛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已經或正在受到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


據調查,前文提到的加拿大地區麝牛肺線蟲對麝牛的

感染率可達90%以上。

而在1948~2003年間,該地區年均氣溫上升了2℃,

氣候變暖

意味著

線蟲的發育會加速

,完成世代更替所需的時間縮短,

中間宿主活躍的時間變長

,這些都將可能增加對麝牛的感染率及潛在影響。1988~1994年間,調查區域內麝牛的數量減少了50%,寄生蟲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關於「麝牛—麝牛肺線蟲」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研究仍待深入,但麝牛的未來似乎又多了一個不安因素。


它們的明天會怎樣呢?


前行中的麝牛群。圖片:Munier / naturepl.com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5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鳥人Robbi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鴉雀有生 


id: Parrotbills_Robbi 


分享關於鳥獸、自然、科學、生物的見解




日曆娘有話說


不知不覺


2018年已經過去了1/6


大家是否記得把撕下來的日曆卡片攢成柯基呢


△日曆娘的柯基


△堅持寫日記變得不再困難。感謝@Hillching返圖


關於卡片


你一定還有其他新奇有趣的用法對不對?


來,在後台曬出你的創意


形式不限


圖片、視頻、文字均可


記得同時加上

關鍵詞

「日曆卡片」


日曆娘等著曬出你的創意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牛科 白尾角馬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官方打臉!《紫羅蘭永恆花園》里出現的,不是紫羅蘭
海洋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愛情故事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