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朝戰爭史(5) — 消平群雄,終成九五至尊!

大明朝戰爭史(5) — 消平群雄,終成九五至尊!

原標題:大明朝戰爭史(5) — 消平群雄,終成九五至尊!


作者:瀚海狼山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面臨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部下的部下,反骨仔一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遇大事深沉者,必有計謀),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1360年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長江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


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此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4萬將士牽制陳友諒主力60萬人,堅守八十五天!這個親侄子,當年收的義子,終於起了大作用,換別人領兵可能早就開城投降了。因此說親戚用好了,正面作用驚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一箭貫穿頭顱射死。最大的競爭對手被消滅。


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製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未成大事先腐敗,必亡!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次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害死小明王這事,朱元璋乾的不地道,但在群雄兼并的年代,也很正常。陳友諒一樣也是殺主自立。小明王此時手下已經無兵無將,光桿司令一個,利用價值已經接近零,朱元璋怎麼可能再接這麼個「大爺」來南京給自己當主子?當然,朱元璋也害怕此事對自己後世評價不利,因此具體辦事的廖永忠,就成為日後第一個被清算的「功臣」,可惜紙包不住火,沒有不透風的牆,再殺廖永忠,屬於越描越黑。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又是一個腐敗導致滅亡的例子,不過死的也算條漢子。


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朱元璋終於一步步的消滅了南方的所有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南方。



有人可能會問,包括朱元璋在內的這些漢人起義軍,不知道去打擊蒙古人,反倒先在江南窩裡斗!其實,這也是形勢所迫,沒有辦法的事情——若朱元璋不先血拚掉身邊的漢人競爭對手,就渡江北伐蒙元,那麼必然失去根據地,而失去根據地北伐,結局只能和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一樣,終將功敗垂成。朱元璋一旦離開南京根據地,陳友諒、張士誠等絕對會立即佔領。因此只有先統一中國南方,才能集中主力一舉消滅元朝。


當年成吉思汗也是先通過戰爭削平王翰、乃蠻、扎木合等草原群雄,統一蒙古後,再征討歐亞的。其實經過劉福通三路北伐大軍的打擊,元朝中央早已經掌控不了全國的形勢,代表蒙元和各路起義軍作戰的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名義上的「元軍」,實際上也是地方軍閥。元朝滅亡前,等於是軍閥混戰的局面,已經接近分不清誰是漢軍,誰是蒙古軍的狀態,朱元璋只能一一掃平,才能統一天下。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大封諸將為公侯,部分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1369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擴廓帖木爾(王保保)、李思齊等手握重兵,長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也全部逃竄。蒙元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原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光復。


明朝建立後,強化中央集權,對海外加強交流,逐步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30年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全國人口在洪武后期,增加到5900多萬,史稱洪武之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口談兵 的精彩文章:

從航母夢到電影夢,中國人從來沒怕過,中國人也絕對不會輸!
歷史問號:絕命時刻的絕命人物

TAG:刀口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