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菜還是先喝湯?你的吃飯順序能決定體重,也能控制血糖!
▲
我們一起學健康~漲姿勢~
研究表明,以穀類食物為主,高膳食纖維、低糖低鹽低脂肪的多樣化飲食模式,可以降低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病風險。但最常見的一日三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很複雜。
好的飲食,在補充營養的基礎上,可以將體重、血糖都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預防併發症。但若有疏忽,血糖就可能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加快病情發展。
那麼,對於高血糖患者,最常見的一日三餐應該怎麼吃?估計很多人都不清楚。
充足的營養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營養治療,在國際上也已成為治療糖尿病的手段。日常中,除了每周吃夠25種食材,一些常見的營養素該怎麼補充?
1、碳水化合物
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以糖為單位,它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50-60%的能量,但如果攝入過多,或者選錯了,也會影響血糖指數。我們該怎麼選擇健康的碳水化合物?
>>>>
適宜
①適當食用牛奶、水果、蔬菜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以補充機體營養所需;
②多選擇豆類、全麥類等高纖維碳水化合物,不僅可以減緩餐後血糖水平,還能輔助改善腸胃環境。
>>>>
盡量少吃
①添加糖,指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的蔗糖、果糖、糖漿等,屬於純能量食物,但無法補充營養,反而升高血糖。
②精細食物。經過精加工的食物,如:白麵包、通心粉、精米、土豆泥等,雖然口感更好,但不僅會損失維生素B等營養素,還會加快人體吸收速度,從而導致血糖升高過快,增加肥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風險。
2、膳食纖維
豆類、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都是膳食纖維比較好的來源。其中,魔芋、藻膠等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和澱粉等碳水化合物交織在一起,並延緩吸收速度,從而起到輔助降低餐後血糖的作用。
建議糖尿病患者達到膳食纖維每日推薦攝入量,即10-14 g/1000 kcal。
3、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細胞、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補充優質蛋白尤為重要。
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質的攝入量可佔總能量比的15-20%,但得保證優質蛋白的比例超過1/3,以提高吸收利用率,如:大豆、牛奶、雞蛋、雞胸肉等。
4、脂肪
很多人認為脂肪是個「壞傢伙」,它會使人肥胖,增加慢性疾病,其實並不全是如此,適當的脂肪有利健康,如:提高生物活性,調節生理機能,溶解營養素等,但不宜攝入過多。
一天的膳食中,總脂肪量應佔總能量的20-30%,但過多的飽和脂肪酸,不利於血管健康,其攝入量應控制在總能量的7%,如:奶油、豬油、椰子油、動物皮等。同時,也要適當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以免加重動脈硬化。
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但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0%。它可以促進飽和脂肪酸的代謝,防止脂肪沉積在血管壁,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抑制動脈硬化,從而有效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血栓的形成。
糖尿病患者可以適當多食用此類食物,或替代其它食物,如:深海魚、磷蝦、橄欖油、普通老玉米、豆製品等。
高血糖人群應先吃飯還是先吃菜?記住一句話:先菜後飯,血糖減半;先飯後菜,血糖翻番。具體該怎麼吃?
1
第一步:吃蔬菜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新鮮蔬菜為主,它富含膳食纖維,又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
蔬菜可以延長碳水化合物在腸胃的停留時間,延緩葡萄糖的釋放,從而降低胰島素的需求量,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輔助降低餐後血糖。對穩定血糖尤為重要。
而且,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減少總體的進食量,有助於減肥,也能輔助維持餐後血糖的穩定。
2
第二步:吃主食
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要吃3兩主食,但也要控制好量,可以用「看身高後兩位」的小妙招計算一天的主食量。
如:身高1.6m,一天主食為6兩;若是1.69m,四捨五入,一天主食為7兩。另外,可以根據胖瘦程度再上下浮動1兩,偏瘦群體可以增加1兩,偏胖群體減少1兩。
此外,主食應粗糧細糧搭配著吃,粗糧佔到1/3-1/2,不僅可以補充細糧(精加工大米等)缺乏的維生素B、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還能輔助控制血糖、血脂。
3
第三步:肉類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肉,但要適量,也因人而異。體重正常(看BMI值),每天可攝入100-150g左右,但少吃涮肉、紅燒五花肉等含油量較高的肉類。對於偏胖群體,一天的肉類控制在50g左右。
肉類怎麼吃會比較好?從補充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來看,沒腿的優於有腿的,兩條腿的優於四條腿的。也就是說,魚肉好於雞、鴨、鵝肉,雞、鴨、鵝肉又比豬、牛、羊肉好。
4
第四步:湯類
湯類,可以分為肉湯、蔬菜湯,不能一概而論。
>>>>
肉湯
對於超重、肥胖及伴有痛風的糖尿病患者來說,肉湯要少喝,因為湯里尤其是高湯,含有大量的脂肪、營養素與嘌呤;對於營養不良、比較瘦弱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適量多喝點肉湯。
>>>>
蔬菜湯
蔬菜湯,可以放在第一步與蔬菜一起食用,蔬菜吸水後膨脹,也能增加飽腹感。


TAG:降糖家園 |